曹操為何不稱帝呢?

曹操為何不稱帝呢?

有實權是一回事,稱帝又是另一回事。總之就是有了實權不等於可以稱帝,不然為啥歷史上那麼多有實權的人選擇的是慢慢經營而不是急匆匆的稱帝呢。

一代梟雄曹操不稱帝也有他自己的苦啊。

亂世之中,稱帝需要的不只是要實力還需要時機,如果時機不對就急匆匆稱帝,打破現有格局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袁術不就是一個活生生例子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特色是門閥政治,當時注重於出身。而門閥士族的政治影響力是重中之重。曹操雖然是官宦之後,但他的養祖父畢竟是個宦官,所以得不到門閥士族的認可,反而會被排斥的。

曹操在不利於自己的情況之下開始崛起,並且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之中,他慢慢清理了忠於漢室的大臣勢力,徹底架空漢獻帝。並且在赤壁之戰以後不再急於擴張,而是穩固北方的統治,使自己對於北方的控制力進一步加深。

雖然曹操晚年已經加深了北方的控制,並且徹底清除了忠於漢室的力量,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經明朗,但詭異的是三分勢力都沒有稱帝。

這其中的原因很明顯,誰先稱帝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而且曹操還有內部原因,雖然曹操算是白手起家,擁有軍隊控制權,還通過唯才是舉起用寒族人才打壓門閥士族,但是門閥士族勢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他還要起用一些門閥士族之人藉以拉攏。

袁紹袁術是被門閥士族牽著鼻子走,而曹操做的是牽著門閥士族的鼻子走。可以說相當不錯了,但這些門閥士族依舊是他想要稱帝的巨大阻礙。

如果曹操當時統一了天下,藉著這種不世之功稱帝也是水到渠成,可惜並沒有。他在消滅了一批一批對手以後,發現長江和秦嶺鎖住了自己前進的腳步,而世家大族又悄悄地來到自己的身邊。

所以曹操選擇了妥協,他在晚年開始在政治上向世家大族轉化,不僅讚賞了何夔提出的選士要“慎德”與“興功”並重,並且恢復“核之鄉間”這種否定他唯才是舉的想法。還在最後一次頒佈舉賢令時把“至德之人放在民間”者與“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相提並論,這些都表明了他態度的轉變。

曹操剛死沒多久,著名的“九品官人之法”就由陳群提出來,這種制度演變成為九品中正制導致了後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說明曹氏家族的態度進一步轉變,拉攏了世家大族,由此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立魏開始稱帝,歷史正式進入三國時代。

曹操稱帝不稱帝,並不是一句有沒有實權可以決定的,還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因素,當時的門閥士族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