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为何拒绝受封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

官馨思

织田信长采用避而不见的方式回避了武家传奏劝修寺晴丰传达的、天皇希望他出任“三职”(关白、太正大臣、征夷大将军)之一的要求,只是由天下所司代村井贞胜出面敷衍,由于他本人并未直接表态,且不久后本能寺之变就爆发,他对就任“三职”、尤其开设幕府的态度究竟如何,是需要认真研究一番的。

首先,虽然未直接表态,但他对出任征夷大将军并开设幕府的确至少是不热心的:在未与足利义昭闹翻时他就干脆地谢绝出任副将军,足利义昭被逐出京都后至本能寺之变发生,期间间隔9年,他也并未谋求取而代之(要知道明智光秀“十日京兆”都能轻易得到将军的任命,他真想做是不难的)。织田氏属于伊势平氏,他本人也曾自称平氏,而征夷大将军是属于源氏的役职,尽管这个问题在日本古代不难解决(比如拜个源氏的义父改个姓),但当时足利幕府影响还很深厚,一旦这样做就会给自己增添许多掣肘,这是我行我素且所谋者大的信长所不愿付出的代价。

那么关白呢?关白是平氏的禁脔,他自称平氏出任关白更无障碍。

问题在于织田信长不是喜欢附庸风雅的丰臣秀吉,而是自我中心、不愿受传统拘束的新式人物,出任传统上由公卿出任的关白,他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也变得像一点公卿,否则便不伦不类,对这一套农民出身,渴望自抬身价的秀吉很热衷,生下来就是武家嫡子的信长却味同嚼蜡,偶尔搞个赛马会是可以的,整天这么绷着他非中暑不可。

至于第三个高级职务——太正大臣,他大约未必抵触,善于窥伺他心意的秀吉在最后的通信中已称呼他“大相国公”,这是太正大臣的敬称,他死后也的确被追授正一位、太正大臣,这个职位相对超脱,进退有据,也无需舍弃自己“霸府”的体系另搞一套,仍然需要朝廷“大义名分”的信长应该不会排斥挂上这个崇高且不累赘的头衔,如果不是被本能寺这个意外打断,他正式就任太正大臣应只是时间问题。


陶短房

织田信长时代,担负公武之间居中联络的武家传奏一职的劝修寺晴丰(1544—1602),曾向织田信长传达天皇希望其能接任征夷大将军一职开设幕府的要求,而获知此事的织田信长却对劝修寺晴丰避而不见。

据劝修寺晴丰的亲笔日记《晴丰公记》记载:天皇实际上给了织田信长三个选择,即从太政大臣、关白、征夷大将军三者中选择一个名分而成为所谓“天下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通常认为的当时根据镰仓幕府以来的惯例只有源氏才有资格担任征夷大将军而织田信长不管是以藤原氏后裔还是平氏后裔自居都达不到这一条件的这个原因应该不成立;

朝廷确实考虑让织田信长做幕府将军,但事情没有准备好之前本能寺之变就发生了这个原因应该同样不成立。


(天下布武朱印)

(天下布武金印)
比较大概率的可能是,织田信长想开创新的政治格局,朝廷虽有意向让织田信长做将军,但信长实际上是通过避而不见朝廷和自己之间的联络人的方式间接拒绝了。

事实上,织田信长是完全以颠覆者的身份进入京都(今日本京都府厅)的,信长曾经被上杉谦信称为流放将军(足利义昭)的大恶人,这充分说明他不打算遵守原有的公武关系的习惯法,包括拒绝依从幕府政治制度。

更为严重的是,织田信长甚至对天皇制度的存废也有自己的打算。

(织田信长家徽,被称为“五瓣木瓜纹”或者“织田木瓜纹”)

织田信长执政的时间如果再长一点的话,天皇制度能不能万世一系下去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因而,本能寺之变的肇事者明智光秀背后,恐怕有公家的身影。

对天皇和公卿而言,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遇难,绝对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也就是朝廷后来非常迅速就授予明智光秀征夷大将军名号的原因。


谈古论金

在我个人看来:织田信长可谓是日本史上最为奇葩的人物(没有之一)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代尾张国领主织田信秀的嫡长子,当时日本各领主之间混战不休,作为未来的继承人各家领主的嫡长子都得到精心培养,务必文武双全文韬武略。然而幼年的织田信长从不循规蹈矩,他丝毫没有把任何礼仪举止放在心上,对于读书之类的功课更是不屑一顾,经常游手好闲,四处寻衅滋事,上树下河,打架斗殴。因此他得了一个“尾张的大傻瓜”荣誉称号,他甚至在父亲的葬礼上姗姗来迟并举止粗鲁。

谁知这位尾张的大傻瓜刚一接任领主之位就平定了织田家族内部的反叛势力并和自己的岳父斋藤道三在正德寺会晤。有人可能觉得见个老丈人有啥了不起?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位老丈人是何等狠角色:斋藤道三绰号“蝮蛇”,是个当时人人谈之色变的狠角色。据说他在送女儿浓姬嫁给织田信长时送给浓姬一把匕首说道:“若信长当真如传言一般是个傻瓜,就以此匕首杀之夺取尾张。”谁知浓姬答复道:“也许有一天这把匕首会插入父亲大人的胸膛。”道三不怒反喜道:“不愧是我蝮蛇的女儿。”由此可见此人何其阴狠毒辣。织田信长在正式会晤前衣冠不整赤裸上身面见道三的使者,道三对信长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就是一个傻子。可到了正式会晤时信长率领一支用当时最先进的火枪武装到牙齿的军队身着礼服正装前来拜见岳父大人,言谈举止异常犀利,最终道三叹服道:“有朝一日我的儿子会为信长牵马执鞭。”

除了爱穿奇装异服和在老丈人面前的奇葩表现外,信长还是最早和西洋通商的日本领主,也是最早认识到火枪的价值的日本领主,还是最早接受西洋传教士的日本领主,甚至有人猜测信长要用天主教信仰取代日本传统的佛教。这一切都说明信长就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不遵守陈规旧制的狂放不羁之人。

在我个人看来:织田信长拒绝受封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其实就是要推翻当时日本的幕府制度,他所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是成为掌握天下大权的幕府将军,而是把幕府制度连根拔除。甚至在信长的构思中日本那所谓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度的存废都是一个问题,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如果信长统一了日本也许日本的天皇制会在他手中终结,那么之后的整个日本历史都会被改写。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织田信长拒绝开设幕府?不见得吧?

这个问题指的应该是“三职推任”事件,但是与艺术作品中不同的是,织田信长从未推辞过“三职就任”,而三职推任的当事人也并非是织田信长。



实际上按照后来的丰臣秀吉的武家关白、德川幕府的制度来看,织田信长就不就任幕府将军其实并不重要,织田政权已经有了一定的统治机构雏形了。

在天正十年七月时,丰臣秀吉在书信里称织田信长为“大相国公”,曾经平清盛、足利义满等人都有过这个称呼,指的便是“太政大臣”的官职。而在朝廷后来追赠给织田信长的官职也是“太政大臣”,似乎信长想就任太政大臣已经是实锤。


不过,秀吉称信长为“大相国公”是秀吉的意思还是信长的本意并不清楚。并且当时朝廷的三个最高官职关白、太政大臣、征夷大将军中,关白并无追赠先例,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也还未解任,因此朝廷才会选择太政大臣追赠给已死的信长,并不一定就是织田信长本人的意愿。

说回来,三职推任这件事是否是织田信长本意其实也不一定。因为在劝修寺晴丰的日记里,推辞诚仁亲王的三职就任的并非是织田信长,而是京都所司代村井贞胜,至于村井贞胜的拒绝是否是信长授意他回答自己“不想就任三职”呢?还是村井贞胜自身无法做决定,暂先推辞,让织田信长来亲自决定,就不得而知了。因此,说织田信长不想当关白、太政大臣、征夷大将军的说法,本身就是不对的,他从未推辞过,只是没表态。

同时,三职推任事件发生在天正十年(1582年)五月,到了六月初就发生了本能寺之变,所以织田信长对就任三职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并不明确。



织田信长曾经在前一年拒绝过朝廷的任官请求,并且自己在天下统一的路上也迟迟不做就任三职的表态,其实是在织田信忠任官事件中与朝廷产生矛盾。织田信长想要让朝廷给织田信忠加官进爵,可是朝廷却未响应,反而想让信长就任高官。对于织田信长来说,朝廷认可织田信忠的继承人之位,但是却不予以高官,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大义名分),因此才会赌气拒绝了朝廷的任官请求。

不过信长虽然辞官不做,但是任保持着正二位的位阶,想必也是不想与朝廷彻底搞坏关系,待日后也还能有机会重返朝堂。织田信长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自己已经是个年近五十的人了,希望朝廷有啥官职能直接封给织田信忠。不过这一切都随着本能寺之变变成了谜团。


伊势早苗

1573年,织田信长击败足利义昭,将其从京都被放逐。至此,室町幕府终结。从1573年到1603年德川家康被册封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之前,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也即织田丰臣时期。其中,1573年--1582年,为织田信长时期。

如果说在安土时代的早期,织田信长拒绝接受册封征夷大将军而开设幕府,是因为敌对势力还很强大。而到了1578年,上杉谦信死后,第三次信长包围网再次崩坏,全日本再无能与织田信长相抗衡的力量了。如果不是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统一全日本也就是时间上的问题了。那么,织田信长为何还拒绝接受册封征夷大将军而开设幕府呢?

织田信长时代,负责公武间联络的劝修寺晴丰,曾向织田信长传达天皇希望其能接任征夷大将军一职、而开设幕府,而获知此事的织田信长却对劝修寺晴丰避而不见。而据劝修寺晴丰的亲笔日记《晴丰公记》记载:天正十年(1582年)夏记..“廿五日天晴。村井所へ参后。安土へ女はうしゆ御したく候て、太政大臣か关白か将军か、御すいにん候て可然候よし被申候(しかるべくそうろうよしもうされそうろう)。その由申入候。”

也即是天皇希望织田信长能够从太政大臣、关白、征夷大将军三者中,任挑一个职位。然而,织田信长不久后就死於本能寺之变。而从织田信长的生前作为来看,其绝无意於征夷大将军,故而才对劝修寺晴丰避而不见。否则,织田幕府早就成立了。而关於本能寺之变,有一种猜测就是,朝廷见织田信长迟迟不肯接受册封征夷大将军,而认为其有可能想推翻朝廷,故而暗中联合了效忠於朝廷的明智光秀而发动本能寺之变。

而明智光秀刚进入京都,随即就被天皇册封为“征夷大将军”。那织田信长为何拒绝接受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呢?我认为是其想开创一种新的统治模式,而幕府体制却存有种种的弊端。镰仓幕府的实际权力,自源赖朝(首位幕府将军)死后不久,就一直掌握在北条氏手中。到了第三代将军源实朝(源赖朝之子)被刺杀后,源赖朝的血脉就已断绝。此后,为两代藤原氏将军、四代皇族将军。

而室町幕府的统治基础也很弱,其主要依赖於各地强大的守护大名共同治理,室町幕府下设“三管领”,而三管领之下又有“四职”等,皆有强大的守护大名世袭担任,其实就是一种平衡游戏。如开启战国时代的应仁之乱,西军以山名持丰为首,山名氏势力最强时,领有11国。而东军以细川胜元为首,其也领有五国。

而战国时代,幕府将军的权威一落千丈,各地的守护也都渐渐被其家臣或地方上豪族取代,因此又被称为“下克上”的时代。尾张织田氏便是以这种“下克上”的方式,而取代了尾张的守护斯波氏。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又是遭织田信长的放逐。织田信长依靠武力而一步一步平定天下,自然是想开创一套新的统治模式。假如织田信长没有死於本能寺之变,其会不会取代天皇也都不一定。

而织田信长的事业继任者丰臣秀吉,也没有接受征夷大将军(非源氏、平氏不得开幕的说法系讹传,正如非藤原氏不得摄关一样,而只是一种传统惯例。而在实力面前,任何传统惯例也都会变通)、开设幕府,而是出任了关白。丰臣秀吉虽最终平定了全日本,但其行事作风却不如织田信长那般强势,其出身及势力根基也都远不如织田信长。以织田信长的作风,与天皇会有进一步的冲突(曾就逼迫过正亲町天皇让位),至於会不会取天皇而代之也都不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