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還看《體壇週報》嗎?

海浪之家6622


我是在1992年知道《體壇週報》的。當時讀高中,從不多的零花錢中拿出一部分訂了一份《足球》報,每個星期拿到報紙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我會逐字逐句的認真看完,然後把報紙放在枕頭下面,寢室關燈前再拿出來溫習一遍,不過那時候的《足球》大量報道中國足球,而我最喜歡的意甲卻關注的極少。直到有一天,有個同學的朋友從市裡來看他,接過他手上的《體壇週報》只看了一分鐘,我就發現找到了真愛,那張報紙留給我的記憶非常深刻,字體很小,幾乎沒有廣告,四個版面滿滿的真材實料,其中有一篇意甲新賽季各隊外援的名單至今還保存在我的剪報本上。也就是從那天開始,《體壇週報》陪我度過了20多個年頭。

那個年代的《體壇週報》的發行量不算大,但卻做的很紮實,記得95年出過《週末球刊》,不像現在的網絡快餐,裡面的每一篇文章幾乎都是精華,我特別喜歡周文淵對熱點的點評,還有詳盡寫實的歐洲各大聯賽的報道,基於此,愛屋及烏的喜歡上了體壇的所有系列。

時間進入新世紀的時候,我開始買兩週一期的《足球週刊》(創刊號的封面是張恩華),估計很少人知道的《玫瑰》雜誌,以及後來陸續出版的《全體育》和《扣籃》,還有衍生出來的各種專刊系列。2001年國家隊踢世界盃預選賽的時候,《體壇週報》事業上的輝煌達到了巔峰,記得有一期的報眉登出的周發行量達到了不可思議的500萬份。


再後來,《體壇週報》不斷擴張,不斷提價,我每週要從荷包中拿出越來越多的銀子,可是報紙的廣告卻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膚淺,基於對它的愛,我依然選擇了堅守,直到某一天……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在蘇寧接手的那天開始,我就徹底放下了對《體壇》系列的迷戀,長達20多年的戀愛也徹底劃上了一個句號。

今天的《體壇週報》像大多數的紙質媒體一樣,應該是每況愈下了,至少現在的各大報刊亭已經很少能看到它的影子。至於90後,我不清楚他們的閱讀習慣,所以不好回答。

不過,我還是希望《體壇週報》能挺過目前的困局,把這個品牌繼續傳遞下去。不為別的,就為了自己曾經擁有的那份情懷。


怪獸小王

前些時候,得知《體壇週報》的前總裁瞿優遠被判刑,心中不勝唏噓。談起《體壇週報》,恐怕是一個暴露年齡的話題,但是我必須承認,正是《體壇週報》陪我度過了當年的青春歲月。而《體壇週報》前總裁因受賄罪被判刑11年6個月,已經是2011年的新聞了。我甚至從未關注過,而我也已經記不起,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再也不看《體壇週報》的。


上個世界90年代,我讀高中,開始接觸《體壇週報》。我記得同類的報紙還有《球報》和《足球》,但《體壇週報》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那時候,網絡還十分不發達,不用說看比賽直播了,就連知道比賽的結果,都是很困難的事。1995年,央視的體育頻道開播,但是對於學生來說,看電視通常是一種奢侈。我記得,每天晚六點和十點半之後的《體育新聞》,是難得的獲得體育消息的機會了。但這遠遠不夠。

所以,每星期二等待《體壇週報》的焦灼成為常態。當時班裡用班費訂了一套,每次一送到,就被大家瓜分了,每一個人拿上一版,放在書本下面,上課的時候偷看。那時候我並不知道那些比賽是在什麼時間打的,因為只有週二才能知道歐洲足球聯賽的比分和結果。後來,知道在週六看德甲轉播,週日看意甲。到轉播結束的時候,會報一下其他比賽的比分,但是一閃而過。什麼積分榜射手榜,都要等到週二的《體壇週報》為準。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那次NBA總決賽,休斯頓火箭VS奧蘭多魔術。《體壇週報》上出了個競猜,把 報花剪下來,寫上自己預測的比分,寄回到報社。預測正確的,就可以獲得禮物,球衣還是球鞋之類的。那時候我是奧尼爾的擁躉,非常認真的寫下來奧蘭多魔術4-0休斯頓火箭。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真是好單純啊。

上了大學以後,看《體壇週報》就少了。因為有了網絡,後來又買了電腦了,可以隨時關注比賽的比分了。學校的圖書館裡,也有閱覽架,成排的報紙被釘在一起,供大家翻閱。只有在無聊的時候,我才會想起拿起那份體壇週報,主要以看評論為主。


我不記得什麼時候徹底不看《體壇週報》的。不過現在我也在一家紙媒工作,對於報紙這類紙媒的衰落,深有感觸。《體壇週報》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見證了那個時代紙媒體的輝煌。而它的衰落,也是各種新事物衝擊的必然結果。

報紙作為一種載體,在時效性上是先天落後的。儘管後來《體壇週報》從週二出版,改成了一週雙刊,但是依然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隨著網絡的發展,中國的體育迷的眼界也打開了,原來外面的世界那麼精彩,原來我們自己也可以去發表自己的看法。那些看起來高高在上的蘇群、楊毅,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的啊。甚至有時候會覺得,他們的看法還不如自己呢......

聽說《體壇週報》也開始發展“全媒體”了,但是我不關心。就讓它成為中年男人過往的回憶的一部分吧。


豬油鹼

會買,但基本上不會看了。

現在買《體壇週報》的紀念意義可能更大了,比如尤文圖斯踢了一場蕩氣迴腸的比賽,第二天早上我就會買一份《體壇週報》。其實也不怎麼翻,就這樣完整的收藏再說書櫃裡,但是偶爾去翻書櫃的時候,看到了這一份報紙,總是能回憶起哪天晚上比賽的所有細節和驚心動魄的地方。

又比如自己心愛的球星退役了,在退役宣佈後的第二天也會去買一份《體壇週報》,雖然球星退役後可能很少再會在公眾媒體前露面了,但只要翻到那一份報紙,滿頁都是自己心愛球星各個不同時期的照片和比賽經歷,過去的歲月彷彿也就都回來了。

所以現在的《體壇週末》與我而言更像是一張明信片,一套紀念冊,承載著屬於那個特殊時刻的喜怒哀樂。


皮耶霍

說說體壇週報,作為80後的我有很深的感觸,同樣由於工作的緣故周圍90後的同事一大群,他們的閱讀習慣也非常熟悉,我來談談我的經歷。

接觸體壇週報還是2002年之前,當時中國隊為衝擊世界盃奮力拼殺,我們學校的同學組織觀看每場國足的比賽,每場比賽完了,我們都會聚在一起討論,李瑋峰發揮的怎麼樣,張效瑞踢的如何,郝海東又浪費了幾次機會等等,每逢週一週三週五,會出一期體壇週報,那也是我們鐵桿球迷的好日子,每出一期,我們宿舍就輪流買一份,大家傳閱,然後對馬德興的專欄文章品頭論足,後來姚明加入了NBA,沒有比賽的日子,報紙上對姚明的報道和美國人對姚明的看法評論都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可能由於是當時互聯網還沒有現在這麼普及的原因, 當時體壇週報是一報難求,我們所在的學校附近的小報亭,每天去的晚了肯定買不到,只能買足球報了,印象中宿舍中日積月累攢了厚厚的一摞,大家週末或閒暇時間也會再翻翻,體壇週報中還有一點比較有特色的地方是它對體壇各類賽事的剖析非常精細,比如某場足球比賽使用了什麼戰術,如何執行的,都會有非常詳細的講解,我們那時也年輕,照葫蘆畫瓢,學到一點也會去操場上演練一番,那時感覺這份報紙蘊含著無窮的知識和信息,深受大家熱捧。


更有趣的是,我們班一個女同學因為看這份報喜歡上圍棋,對李世石,常昊,古力等偶像如數家珍,對不同的走法能滔滔不絕講上半天,這不能不說這份報紙的魅力所在了。



再來說說90後的同事們,他們趕上了更幸福的時代,據我觀察,別說報紙,就連紙質書都很少看,現在網絡這麼發達,所有新鮮的體育資訊都可通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隨身攜帶隨時查看,如果不是特別懷舊,確實沒人再去看了,我接觸的90後,基本標配是手機,平板和電子書,報紙免費給他看都沒興趣,不得不說時代變遷太快。 當然,我觀察現在的報攤上,還是有人回去買體壇週報,正如有人說的,買的不是報,那是一種回憶和情懷。



橙衣軍團第12人

《體壇週報》於1988年創辦於湖南的省會長沙,從1994年後他們藉助中國甲A聯賽和歐洲足球聯賽的獨特報道,逐漸開始佔據中國體育傳媒市場。而在2001年中國世界盃出線時創下單期發行量262萬份的紀錄,這在當時的紙媒時代可以說是一個傳奇。

記得我買的第一份《體壇週報》是在2002年,當時中國足球闖進世界盃,體壇專門用大篇幅對中國參加世界盃的23人大名單進行報道,而每個球員的技術特點和資料都一一進行介紹,我無法形容當我看到這一切的心情,只感覺從沒如此的高大上過。之後的《體壇週報》便成為了我每週必讀的報紙。

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對傳統的紙媒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消息迅速、多方位、多角度的報道成為了網絡,媒體的優勢。我們都知道新聞的時效性很重要,這就是紙媒最大劣勢所在,我們舉個舉個例子,當NBA季後賽西決火箭與勇士的第一場比賽結束後不到一分鐘網上就會有相當多關於比賽的報道,而紙媒要通過寫稿、校隊、印刷、發行、銷售等多個環節才能到達球迷的手中,由於體壇週報並非每天發行,因此當看到第一場報到時雙方的比賽或許已經打完第二場了。如此,還有誰會願意去看嚴重滯後的報紙?丟失了時效性,要想吸引球迷那麼只能從新穎的角度去找新聞點了,可是現在網絡如此發達,還有多少新穎點不為大家所知呢?

我已經記不清楚從什麼時候沒有再買過《體壇週報》了,似乎已經接近忘卻了。在2016年夏天的一次出差等車過程中,無意間在報攤看到了《體壇週報》。出於懷舊我買了一份兩天前的報紙,而當我看到內容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沒有青春時的那種飢渴的感覺,我想努力喚起之前衝動,但除了鮮紅的“體壇週報”四個大字外,實在讓我心中難以泛起波瀾。

《體壇週報》伴隨著一代人成長,但也在時代的發展中慢慢走在了被時代淘汰的邊緣,雖然體壇也在像電子媒體方向轉移和改變,但留在80後一代心中的那份激情永遠也找不回來了!


三晉神侃體育匯

前幾天同事買了份《體壇週報》,我特地仔細翻看一下。

看後感覺是,《體壇週報》現今整體質量較差,考慮到紙媒迅速式微的大環境,我不看好這份報紙的前景。

其實在全球,紙媒快速衰落是一種趨勢。例如在中國,著名的《東方早報》於2017年初停刊,員工轉入“澎湃新聞”,完成從紙媒到新媒體的轉型。《京華時報》、《外灘畫報》、《壹讀》、《上海商報》等也在這兩年紛紛宣告“死亡”。

在國外,英國《獨立報》(英國主流媒體之一)、美國《西雅圖郵報》等相繼休刊,其他存活下來的也是苟延殘喘。總體來看,如今紙媒界哀鴻遍野。

所以,我們必須把《體壇週報》的變化放入這樣一種大環境中考量。如今,新媒體傳播速度更快、交互性更強,加之科技勃興,讀者整體偏好的閱讀介質已從紙質轉為互聯網再變為移動端。

在此情況下,紙媒廣告呈斷崖式跌落,無法覓得新的盈利模式,轉型困難,病入膏肓。《體壇週報》作為紙媒中的滄海一粟,在紙媒寒冬中走向衰落,整體質量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2016年,《體壇週報》縮減發行規模,由一週出版三期改為二期。很顯然,這是紙媒在盈利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做出的一種縮減支出成本的行為

寒冬之中,紙媒人才嚴重流失。《體壇週報》也不例外。顏強、克韓等人紛紛離職,跳槽到互聯網公司。原本,優質和深度內容是紙媒應對新媒體攻擊的擋箭牌,但隨著人才流失,紙媒的內容質量必然下降。

因此我覺得,《體壇週報》衰落是必然,畢竟紙媒的黃金年代已一去不復還。如果哪一天它和我們徹底說再見,也不必驚訝。而以這份報紙現在的質量,我是不會看,更不會買的。


單刀不進

《體壇週報》啊,一代80後體育迷的記憶。

現在,可能更多的關注網站的體育新聞了。可是在當年體壇週報,那可是體育迷,球迷的至尊寶典啊。

挑記憶深刻的說吧。大約是高中的時候也就是97、98年的時候,最愛看體壇週報。我記得好像是週二、週五雙刊還是週五單刊來著,有點久遠了,記不太清楚了。反正,中午放學直奔報亭。有的時候晚了就沒有了呢。買一份《體壇週報》。上課的時候看,下課的時候看,放學回家看。

一般呢,我是先看足球。那時候意甲最帥,我又是米蘭的鐵桿球迷,所以先從意甲開始看。然後是NBA,主看公牛,喬幫主正在第二次三連冠,記得逃課去看直播的時候,那叫一個爽。然後再看看英超啊、西甲啥的,主要關注貝克漢姆啊,小羅、小小羅(也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c羅)。等喜歡看的都看沒了,OK,開始繼續翻看那些小新聞了。好像除了某某總局的新聞,其餘都翻爛了。攢足了談資,就可以和一幫球迷侃大山,聊體育了。

後來,高三了,就沒怎麼看了。因為學習壓力太tm大了,現在還能回憶起當年高三悲慘的情景。

再後來,就大學了。那時候主要看體育就是網絡了。新浪體育板塊是我最喜歡的,跟以前一樣,也是線刷米蘭的新聞。那是沈飛沈姐是我最喜歡的評論員了,給米蘭簽了好幾套口頭陣容,在二隊挖掘了幾十名足壇小妖。可惜了,米蘭一點點走下坡路了。不多說廢話了。

《體壇週報》是八零後體育迷的集體記憶,這句話,不過分。


濱0230



茲拉坦布爾

《體壇週報》,凌雲現在已經不看了。

凌雲也曾是其一名忠實的粉絲。在1996年-2003年,凌雲基本上每期必買,至少每週也要買兩期《體壇週報》,主要是看足球方面的新聞、文章和評論,是凌雲的主要興趣之一。好像記得有個叫馬德興的,寫的文章確實是有水平、有見地。

恐韓症、健力寶4小天鵝、1997年的兵敗錦州、2001年的首次殺人世界盃、2002年的韓日世界盃......那一幕幕已成往事,歲月不在。

後來,不知是什麼原因,就不再去買《體壇週報》了,再後來,電腦、特別是智能機的普及,上網成為了主流,紙質報刊由於其劣勢因素,更是沒有看過了。


一劍凌雲

應該是零零年開始看的,每週三期,因為家是三四線的邊陲小城,所以發行時間比一線城市晚一天,也就是每週的二.四.六才能看到,那時候資訊還沒有這麼發達,剛剛畢業參加工作,也沒有訂閱,記得每次出報紙的時間一到,我都準時到報刊亭去買。時間長了,售報紙大爺都認識了,會給我留一份,常年如此。那時候的體育信息除了CCTV5就是體壇週報,好多次朋友們一起聊天都對我體育信息的強大讚嘆不已,我也小小的得意好多次。直到現在,依然每年訂閱體壇,只不過價格比當初貴了幾倍,每週也從三份變成了兩份,感覺信息照比以前差遠了,而且越來越跟不上速度。報紙上的很多信息電視或者網絡上已經幾天了,才姍姍來遲。所以訂閱的報刊來了也就不按時看了,照此發展,我覺得我快告別體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