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

汪宗凱

如果沒有一戰和二戰,超級大國這個概念大概就不存在。

德國在很大概率上,會成為一個地區霸主,但只能算是在列強裡面靠前的。

綜合對比,德國大概會和英國的實力持平,甚至超過英國,但是很難超越美國。

德國人第一次創業是在1871年,俾斯麥通過自己天才的運作能力,建立了一家牛逼的“公司”,名字叫德意志帝國,而且是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實現了上市,可謂是光彩奪目,招人嫉妒。但這次創業成功,卻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麻煩,老話說的很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英國人和法國人不幹了,尤其是法國人,你德意志的成功是建立在我法蘭西的恥辱之上的,因此法德兩國就變成了“世仇”。與此同時,英國人也看德國人不順眼,你普魯士原本就是一個小弟,可是你揹著大哥自己玩出了個德意志帝國,而且竟然直接佔領了一個列強的首都,這在當時的歐洲是一個巨大的政治災難。

因此,德國一方面是在殖民主義後期才建立的,也就沒有多少殖民地可以搶了,自己的海外帝國也就無法有效建立;另一方面,德國誕生後,英國和法國就即將其視為頭號敵人,東部的沙俄自己日子過得本來就不好,此時又蹦躂出個帝國,對於沙俄來說實在是添了一個天大的堵,稱霸歐洲的夢想何時能實現啊?

所以說,德國是三面樹敵,英國人、法國人和俄國人,都得罪光了。如果不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依然會平穩發展,國力也會越來越強,但與此同時,俄國、英國和法國也會發展,而且會聯起手來遏制德國的發展,所以德國會始終被捆綁住手腳,但日子只會越過越好,不會越過越糟。

假如德國繼續搞俾斯麥那一套,玩套路,搞運作,拼實力,拼外交,沒準在哪個時間段就把英國人和法國人給坑進去,自己發個大財,讓自己公司的市值暴漲,這也是有可能的。最不應該玩的遊戲,就是動歪腦筋,企圖走捷徑。在歷史上的表現,就是通過戰爭的方式,企圖徹底打垮英國、法國和俄國,但是這個方法,風險太大,不一定承受得起。

果不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對手沙皇俄國自己崩潰了,法國人被打殘了,大英帝國元氣大傷,但是德意志帝國這家公司,也跟著破產了,可謂是雙輸的局面。

二戰就更不用說了,原本魏瑪共和國是可以逐漸恢復到帝國水平的,可偏偏被納粹黨帶向了戰爭路線,和平發展的道路再次被丟棄,這次本都輸沒了。

二戰後,聯邦德國的實力雖然很強,但是想恢復到德意志帝國時期的水平,恐怕是很難的。


圖維坦

我覺得很多人都忽視了一點:如果沒有這兩次世界大戰,歐洲仍然會穩坐頭把交椅。要不是殖民者和殖民地都被兩次世界大戰搞得傾家蕩產,我很懷疑去殖民化是否能進行得如此勝利。結局如何還真的很難判斷。也許一場殘酷的戰爭仍然會摧毀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但我們也要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印度可以在英國的統治之下高效運轉,在英國這個世界強國之中發展成為又一個未來大國。當然我不是說英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但至少還是有可能的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德國。德國當時在中國擁有一些租賃港口,還擁有坦桑尼亞、喀麥隆、多哥、納米比亞、新幾內亞、瑙魯等殖民地以及南太平洋上的部分島嶼。雖然與英法兩國比起來,德屬殖民地都不算大,但也反映了德國勢力在全球的分佈。唯一的問題是德國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利用這些土地。雖然我沒辦法給出肯定的回答,但我曾和多名喀麥隆人聊過,他們都覺得說德國殖民者比法國殖民者好。也許集中精力治理幾個殖民地比管理一個龐大的帝國要容易得多。我們不要小看這些非洲小國,它們每一個都擁有豐富的資源,能產生巨大的財富。德國能夠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嗎?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能搶到更多、“更好”的殖民地嗎?還是說這一切都沒有關係,反正德國的生產製造能力早已稱霸歐洲?以上所有問題都會影響到德國的超級大國之路。

不過我覺得很多人的回答都說得很好,如美國和俄羅斯當時已經走在成為超級大國的路上,它們的成功可能無法避免。但是有兩點別忘了,一是俄羅斯相當依賴法國的貸款,二是刨去加勒比海地區和菲律賓,美國其實是一個高傲的孤立主義者。如果沒有這兩次世界大戰,其實很難判斷美國到底會走到哪一步以及它將如何融入全球政治。個人認為,美國很可能會變得和今天的中國一樣,成為一個二流軍事實力的經濟大國。要想成為超級大國就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在二戰之前,如果不打仗的話美國還不習慣與歐洲平起平坐呢。考慮到不管有沒有世界大戰日本可能都會發動侵華戰爭,中國能否發展到今天也不好說。不過毫無意義、曠日持久的對華戰爭卻讓日本作繭自縛,喪失了成為超級大國的資格。

因此,儘管我不能肯定地說德國一定會成為超級大國,但我也不認為可以完全排除這一可能。不過它的主要競爭者卻會從俄羅斯、美國或中國變成老對手英國和法國。無論曾經發生過什麼,德國現在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社會政策都達到了較高水準。偉大的國家不需要靠面積來撐。


義薄雲間

德國在近代的崛起,確實耐人尋味,德國在近代策劃的兩次世界大戰,也讓世界刻骨銘心,而德國在兩次大戰之後迅速的再次崛起,也是世界矚目。

德國從19世紀後期完成統一之後,就一直是世界舞臺上的重要一份子,今天的德國雖然算不上超級大國,但是絕對是一個響噹噹的強國,雖然他在一些數據上比日本要差一點,但是日本的經濟比德國要脆弱很多,日本相對於德國來說,更依賴世界市場,更需要和平的世界形勢。德國的綜合實力肯定是要強於日本的,當然,可能一些人並不認同這一點。

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現在的世界格局肯定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

首先蘇聯能否崛起,甚至有沒有十月革命,很難說。大英帝國的解體肯定要減速,甚至要保留相當長的時間。英國衰落推遲,美國也就不會提前成為世界霸主,甚至不會成為世界霸主。所以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整個世界格局可能完全不是後來的樣子了。個人認為德國應該不會是超級大國,但是肯定是數一數二的強國。雖然國家的強大需要領土,資源,人口,市場,這些德國和美國,俄國,中國相比不佔優勢,但是德國是歐盟中的最重要成員。

談到德國,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一戰二戰,希特勒。一提到二戰,想到的就是戰爭魔王,殺人狂魔,奧斯維辛等等。但是很少有人會想到,德國的歷史上其實曾經多災多難。德國的歷史上,曾經一度被周邊國家欺負了幾百年之久。在中國封建社會達到最後一個盛世,也就是康乾盛世的時候,德國的土地上仍然有上百個邦國,雖然他們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是國家四分五裂,很多邦國就幾個城市,甚至就一個城市。德意志人不僅在自己的土地上混戰不止,甚至常常替周邊國家作戰,在自己的土地上,殺戮自己的同胞。西邊的法國,東邊的俄國,北邊的瑞典,無一例外的都希望中歐的德意志永遠不要統一。在中國最後一個盛世過去之後,鴉片戰爭已經慘敗的時候,國人開始反思,開始希望睜眼看世界的時候,德國的土地上依舊還是邦國林立,沒有完成統一。直到1871年,德國才完成統一,這個時候,英國工業革命已經過去了一百餘年,成為日不落帝國,而法國也緊隨英國之後,擁有廣闊的殖民地。西班牙雖然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輝,但是畢竟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基礎要好於德國。俄國雖然落後,但是擁有2000多萬的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奧地利,也是歐洲大路上的梟雄,統轄的土地也很廣闊,美國經歷了內戰之後,奴隸制已經廢除,崛起只是時間的問題。此時,恐怕沒有多少國家會認為德國不僅能成為日後的強國,甚至能攪得歐洲乃至世界天翻地覆。

所以德國的崛起真的是一部後來居上的最好教程,因為德國的先天可以說是嚴重不足。但是德國就是神奇的後來居上,後發制人了。

德國的崛起有很多原因。

首先,德國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交通便捷,且資源豐富,煤,鐵,化學資源都很豐富,魯爾薩爾煤田,普法戰爭中收回的阿爾薩斯洛林鐵礦,讓德國擁有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資源,德國很好的將兩次工業革命結合在一起,跳躍式發展,只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站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尾巴上,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歐洲科技強國,工業大國。

第二,學習先人的自由經濟,但是在自由經濟的同時,德國其實是較早採取國家干預,或者說國家指導經濟的國家之一,在政府的指導甚至是領導下,德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事實上,很多國家後來都在學習德國,比如晚清時期的李鴻章,自稱東方俾斯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大久保利通,自稱東洋俾斯麥,可見當時渴望崛起的國家,很多都在模仿德國模式,自然說明當時的德國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鑑之處。同時德國也是世界列強中,較早的建立國家福利的國家之一,對貧困人口給予一些人道主義的幫助,幫助困難百姓,這些恐怕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因為大多數人一想到德國,就會認為歷史上的德國政府多麼的強硬,血腥,但是其實早在普魯士時期,政府就比較關心下層民眾的疾苦了。統一之後,德國就建立了全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

第三,德國高度重視教育,而且是切切實實的教育。在德國,早在普魯士時期,義務教育就已經免費,孩子們上學不僅不需要花錢,逃課甚至還要罰款。相對於德國,現在很多國家甚至都不能做不到這一點。普魯士再被拿破崙帝國打的瀕臨亡國的時候,仍然不忘記發展教育,皇室甚至把宮殿捐獻出來,辦大學。國王威廉三世強調,越是窮困,越要辦教育。與夾縫裡的德國(普魯士)相比,現在很多自稱多強的國家仍然做不到這一點,實在讓人唏噓不已。德國能夠在統一之後,迅速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歸根結底的原因恐怕就在於這個國家對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對於教育的重視實在是太看重了,這樣的國家也不可能不成為科技強國。正是因為如此,德國後來的科技發達,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甚至是網友嘴裡的所謂黑科技都最先誕生在德國。

最後,德國統一之後,世界相對和平。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之後的近30年時間,整個世界的形勢相對不錯,西方國家對殖民地的掠奪暫時進入了緩和期,反抗也相對較少。新興的國家也沒有嶄露鋒芒,破壞地區局勢,主要的強國都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時期。德國可以說在一個最適合統一的年代裡完成了統一,趕上了後發制人,後來居上的最後好時光。

因而德國成為世界強國,是歷史的必然,這些從他統一之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中就已經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然而,德國挑起世界大戰,似乎也是必然。德國在崛起之後,很快就成為了一個不安定的因素,成也容克,敗也容克。帝國骨子裡就有侵略的土壤,因為崇尚武力,德國才得以統一,統一之後怎麼可能放棄武力擴張,何況德國曆史上飽受周邊國家欺辱。別的不說,西邊的法國就多次欺負過德國,和德國可以說是世仇,歷史上可以說是每隔幾年就要打一戰。如同中國與日本一樣,甚至超過中日的積怨。德國四分五裂的時候,法國從德意志土地上拿走了太多,現在德國統一了,必然想著要拿回來。就算不拿回歐洲的領土,你的殖民地也要分給我一點。至於英國,看不慣任何國家崛起,自然也是德國的眼中釘。再說俄國,這個外強中乾的強國最希望的就是吞併土地,積極向東歐和南歐擴張勢力,自然與同為德意志民族的德國以及奧地利水火不容,因此德國挑戰老的世界秩序,用最簡單的方式——武力,打破原有格局是必然的選擇,世界大戰其實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有沒有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肯定是世界性的強國,但是由於德國領土,資源,人力等方面的劣勢,德國不發動戰爭,不擴張,就沒有條件成為超級大國,發動戰爭,又難以以一國之力挑戰英,法,美,俄等眾多國家。所以德國註定是一個地區性的大國,強國。至少目前歐洲還沒有統一稱為一個國家的情況下,德國還會長期成為歐洲聯盟重要的領導者。


耗盡繁華

不會。大國,和超級大國並非一個概念。

德國這樣嚴謹認真有技術有上進心的國家遲早會變強大,這是從德意志統一就已經註定的。

不過可惜,德國在歐洲諸強國中,是地緣政治最差的一個,地理位置真是太糟糕了。

東西被俄法兩個陸權強國夾在中間,內部統一太晚一抬頭看世界,世界地圖都是英法這些老牌國家的殖民地,出海口太少海岸線太短,幾乎被海權強國英國封死。更可怕的是殖民地少就意味著資源少,整個二戰德國那點地方只有盟友羅馬尼亞還產點石油,沒石油還打什麼仗?

其實說白了一戰二戰就是德國為了擺脫這種糟糕的出生點位而進行的戰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一戰就是兩線作戰,主旨是拖住俄國擊潰法國,很可惜,最後失敗了。

二戰通過閃電戰打死法國,可是英國還是那麼剛!只好掉頭打蘇聯,又失敗了。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精衛填海,就因為被海淹死了,精衛變成了鳥每天去填海,我感覺在歐洲,英吉利海峽就是那個海,如果拿破崙希特勒等人能變成鳥,估計他們也想把英吉利海峽填平了,英國人就這樣,天天干涉歐陸,一打輸了就回島上,氣不氣?

如果沒有一戰和二戰,德國會成為一個大國,地區性強國,但不會成為一個世界性強國,超級大國。

我開了個腦洞,如果二戰德國在法國那個國土上,而法國在德國那個國土上呢?

那可就厲害了,德國有廣闊的海岸線,海軍更好操作,離西班牙那麼近想來西班牙也不敢再左右搖擺估計會加入軸心國,離蘇聯更遠,有更大的對蘇聯戰略縱深,更方便插手非洲......


養倉鼠的哈士奇

曰爾曼民族是優秀的民族,兩次世界大戰能夠在廢墟中迅速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1914年薩拉熱窩刺殺事件點燃了歐洲的火藥桶。幾十個國家,幾億人口捲進了戰爭。改變了德國命運,改變了世界發展方向。奧托馮,卑斯麥當上普魯士兵王國首相後,統一了德意志把奧地利排出外,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世界科技經濟中心由英國倫敦轉移到德國柏林。普法戰爭從法國奪得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兩個地區有著豐富的煤礦和鐵礦資源,為德國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源保障。對外關係上,在非洲取得坦噶尼克和納米比亞,在太平洋上取得馬紹爾群島,所羅門群島等三大群島,事實上已經擁有了曰光下的地盤和海外殖民地豐富的資源。那個時候德國本土還沒有被刮分,國土戰略餘地比較大。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然會成為世界大國。一戰前後美國的軍事實力還相當弱小,一戰爆發後,美國人一邊在戰場上觀模,一邊學習打仗,一邊組織擴大軍事實力。一戰前美國是債務國,欠了一屁股外債,在戰爭中販賣軍火和戰略物資,大發戰爭橫財,攥得是盤滿盂滿,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二戰時美國人同樣大發戰爭財,交戰雙方向美國購買武器,現金支付,概不賒帳,條件是自行載運。戰後世界經濟和科技中心轉移到美國紐約一直到現在。如果沒有叄與兩次世界大戰,美國軍事實力不可能如此膨脹,至多是地區性大國,更不可能當世界警察。英法如果不叄與兩次世界大戰,就不可能丟失海外殖民地。靠一次工業革命積累的科技技術,搜刮來的資本,廣大的殖民地市場,經濟也會快速增長。不繼續當大哥大起碼也能和美國人平起平地,而不會淪為看別人臉色的小弟。俄羅斯不管走什麼樣的道路,都得重視德國這個巨天霸。而無睱東顧,最起碼外蒙古不會丟失。中國和德國關糸密切。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煉兵,聘請德國教官,德式訓練,購買德國武器裝備。如再引進德國技術資金和人材發展幾十年,中國會提前幾時年實現工業化。曰本人沒有機會和膽量侵華。北方中國會收回失去的外東北地區,收回廣闊的西伯利亞。1

1

|11


關東俠客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超級大國這個術語最早出現於1930年,關於超級大國的標準,沒有一個清晰確切的定義,主要由從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判。那麼假如沒有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從軍事實力來說,一國的軍事力量的強弱主要取決於本國的科技水平和工業能力。在二十世紀之前,德國的科技和工業水平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但由於德國的國土面積小,排名世界第35位,且國內除了煤礦,擁有更高戰略價值的石油十分短缺。這就導致德國軍工生產的嚴重滯後,並直接在戰場上發酵產生不良反應,限制了整體後勤和國防實力。這也是為什麼在二戰後德國先後被日本、中國趕超的原因。所以德國的先天條件導致其工業不能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從經濟上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由對外貿易、國內投資自己內需決定。德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短缺,導致其工業發展受到限制,德國的人口數量有限,對於內需來說不足以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所以德國的經濟發展主要目標還是對外貿易,這對於歐洲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一樣,當然歐洲早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有了現在的歐盟。

從文化上來說,一個國家要想成為超級大國,那麼這個國家的文化必須具有很強的融合性。但是德國人的民族意識過於強大,雖然可以提升國家的凝聚力,但是這也很容易出現文化上的排他性,二戰時德國人認為雅利安人是最優秀的民族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科技力量來分析,雖然二戰時德國人的科技被認為是超前的,但是一個國家的科技力量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培養,因為德國的文化具有很強的排他性,所以這也導致德國不能很好的融合其他國家的科技成果,這也必將成為其科技創新的絆腳石。



綜上所述,即使沒有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也很難成為超級大國,但不管怎麼說,德國仍然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國。


天帝賴元和

先說結果,再說過程,如果沒有一戰二戰,德國將會有無限可能。

…(一戰前德國皇帝檢閱部隊)

先看一戰的發起原因,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打敗法蘭西之後,成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可惜自己崛起過晚,張望四周發現連遙遠的東方都已經被分割一空。作為後起之秀,德國是最悲催的,南方是強大的法國和奧匈帝國,東方是強大的俄國。北方是苦寒之地挪威瑞典。西方的海外有老牌帝國主義英國。說他是處於四戰之地一點沒錯。

(一戰前歐洲)


所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已經擴張到了極限。這就導致他和周邊國家的矛盾日益深重,最後爆發了大戰。一戰也被稱為歐戰,因為其他地區的國家並沒有被捲入太多。

(戰場上的德軍)

德國發起二戰的原因和一戰差不多,都是為了爭奪領土。只不過由於一戰的失敗,又被加入了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

兩次大戰讓德國損失慘重,最關鍵的是便宜了美國人。

(一戰中的美軍)
假如沒有一戰二戰,那說明德國用一種比較和平的方式在解決矛盾,很可能會提前成立歐盟。與歐洲大陸上的各國聯合起來,讓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破產。

如果德國這麼做歐洲將會一直保持穩定,世界將會變成以德國為首的歐盟VS英國及其殖民地VS美國這三方勢力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惜這對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沒有帝國主義的內訌,廣大殖民地將會永無出頭之日,今天亞洲很可能會和非洲一樣貧窮落後。


歷史風暴


超級大國的條件比較高。要有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要有巨大的科技、經濟、軍事實力。當前世界只有美國唯一的超級大國。蘇聯垮臺前,美蘇兩國是超級大國。德國是二十世紀初崛起的工業大國。19世紀末取代英國為歐洲第一強國世界第二強國。因為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受到了重創。現在仍然是歐洲第一經濟強國,世界排名第四。沒有兩次大戰德國也成不了超級大國。這是國土、人口等決定的。


老偏---2587

其實這樣說更準確一點,德國就是追求成為一個超超級大國才發動戰爭,這個超超級大國就是統治世界,因為一二戰前德國只能是區域強國,相對於英法海外廣闊的殖民地資源,德國的殖民地資源相當小。如果德國沒發動戰爭,最後的結果會是與英法的距離越拉越大,有了實力就會壓榨你的戰略空間,發展空間,別想發展起來。英法海外殖民地廣闊,德國是後起之秀,大航海時代與及工業革命都被英國搶了先。德國就是想和英法重新瓜分世界才發動的一戰,二戰更是一戰的延續,所以,不是沒有一二戰德國會不會成為超級大國的問題,是德國不發動戰爭別想成為超級大國,可喜的是,他失敗了,不過也是因為這兩場戰爭,英法也衰落了,殖民地基本獨立。


動漫江湖

德國不會,因為資源、人口、領土的侷限,想成為超級大國,要有極好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德國主觀條件不足,客觀條件也不優越。主觀條件最好的只有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一度成為超級大國,是因為客觀條件好,即廣闊的殖民地。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大發戰爭橫財,且兩戰使傳統強國都衰敗下去,這又給美國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