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张培祥去世十五年,为什么她的《卖米》还能刷屏?

北大才女张培祥去世十五年,为什么她的《卖米》还能刷屏?

《当代》杂志14年前发表的《卖米》一文中,北大才女张培祥描摹了自己跟随母亲卖米的经历,真实展现了当年农民生活的艰辛。朴素的文字将生活的苦难直截了当地呈现出来,在今天读来依然感觉备受冲击。更加让人扼腕叹息的时,“卖米”女孩张培祥曾是北大法学院研究生,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困苦终于踏入最高学府,却于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

为什么她已经离世十五年,但她的的文字却没有过时,依然能够成为刷屏的“爆款”?其实,这篇文字质朴平淡,并没有什么花哨的形式、玄虚的概念,在各种浮躁网文大行其道的今天,却触动了广大网友的心弦,令人读后潸然泪下。

在引发网友刷屏的原因中,张培祥的英年早逝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卖米》本身的文字力量。这或许不算是一篇小说,而是张培祥的生活纪实,在文字中我们既能看到苦难,也能看到这个女孩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乐观。在文章结尾,明知明天还有更漫长的山路要走,她却依然能够香甜地睡去。

在朋友圈转发《卖米》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却没想到《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居然离我们如此之近,感叹生活如此不易;一种则是张培祥的同龄人,经历过同样卖米或卖菜的生活,如今已远离这种生活,又被这段文字带回了过去,看到了昔日自己的影子。

在这里,张培祥的作品更像是一座桥梁,将两个世界联通,让那些被遮蔽的生活和苦难被更多的人发现和了解。若不是她,曾经有那么多人经历过的艰辛生活,也许就被淹没在过往了。也可见对于真实生活的记录,类似的文学作品还是太少。

其实,和张培祥一样来自小城市或农村的同龄创作者有很多,其中有不少人如今炙手可热。但类似《卖米》这样直面生活本身的作品却并不多,很多人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艺术而艺术,以致于陷入创作的瓶颈和死胡同;有些人则沉迷于当下消费主义的潮流,热情描摹名牌加身的奢华,乐于从内衣的品牌洞见所谓的人生;更有人喜欢架空、玄幻,沉迷于空洞的幻想,却无力描摹眼前真实的生活。

《卖米》被刷屏,成为不可思议的爆款,既是对张培祥的纪念,也是对今天创作者们的提醒,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写出最动人的文字,看似质朴无华却有着更为持久的力量。相反,那些今天被津津乐道的机灵话、畅销书、段子文,风行一时却无法被镌刻下来,终将被扫入垃圾堆。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者不妨少抖一些机灵,多一些张培祥式的真诚,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