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镇嵩军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好像在陕西比在河南还有名?

渔樵侃史

河南西部洛阳、三门峡一带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农民生存不易 。清末,官府、豪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一些暴民聚集起来,干着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勾当,当地人称为“刀客”。

武昌起义后,王天纵整合刀客,率千余众攻打洛阳,反对清廷。失利后回军陕西,与张钫的秦陇复汉东征军合兵,改称秦陇豫东征军,亦称陕军,以张为帅。

1912年2月,清帝逊位,民国政府缩编各省军队,将以王天纵为首的河南绿林军从陕军序列析出,驻守河南嵩山一带,其时河南都督为张镇芳,故起名“镇嵩军”。因王天纵调离,刘镇华为镇嵩军统领,辖三标一营,计3000余人,驻扎豫西22个县。

1925年10月,吴佩孚东山再起,自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任命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对抗广州国民政府。刘招兵买马,先后歼灭国民第二军岳维峻残部、陕西督军李虎臣和国民第二军第三师田玉洁部,声名大振,很快扩编军队至8个师及直属队、特种兵约10万人,并于1926年4月围攻、围困西安。李虎臣联合杨虎城“二虎守长安”长达8个月,城内军民因战争、伤病、冻馁死亡达4~5万之众。同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进军陕西;城内守军于11月27日凿开安定门以北一段城墙,与冯玉祥内外夹击,击溃镇嵩军。

西安城围解后,将城内大部分尸体葬于今西五路,并修园纪念,命名为“革命公园”;在凿开之城墙处修建城门,命名为“玉祥门”。

镇嵩军为收编刀客、地痞、恶棍组成,军纪涣散,但战斗力强悍。围攻西安失利后,被冯玉祥收编为西北军,中原大战后,其主力又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路军,后又改为15军,抗战中参加过太原会战、中条山战役、豫中会战、鄂北战役等,表现英勇。解放战争中被打散。

镇嵩军之所以在陕西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小说《白鹿原》,更重要的在于革命公园、玉祥门的历史渊源中少不了它的身影。


北大屠夫陆步轩

《白鹿原》提到镇嵩军主要是关于西安围城,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不是电视剧虚构的。


1912年,陕西军政府实行裁兵减政,原秦陇豫复汉东征军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所率的陕军也在缩编之中。最后由张钫出面呈请国民政府,将陕军中的原王天纵为首的绿林好汉组成的军队改编为镇嵩军。镇嵩军名称来由是因为时任河南都督为张镇芳,部队成员多数又是来自以嵩山为中的豫西各县,所以叫镇嵩军。

镇嵩军组建后由刘镇华为统帅,组建之初下辖三标一营,共计3000余人。其成员大多数是土匪出生,因此军纪涣散,持强凌弱,名声很坏,盗挖慈禧墓的孙殿英就是镇嵩军中的一号人物。后军队由陕西开赴河南,驻扎在洛阳、陕州、汝州所属的豫西22个县。

镇嵩军在陕西很出名,主要是1926年刘镇华以原镇嵩军为基础组编了一支号称十万之众的部队围攻西安,至于为什么要围攻西安,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为了各自利益也是很正常的。围困了西安八个月,据说当时城内饿死冻死了至少4.5万人,后来在冯玉祥的解救下,围城之战才结束,刘镇华也投靠了冯玉祥。

在《白鹿原》中,镇嵩军的形象确实不咋的,这也跟事实差不多。但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镇嵩军为基础改制的国民军队在正面战场跟日本军队进行了多次厮杀,伤亡严重,这也算是为民族做的贡献。


小张的茅草屋

没有河南镇嵩军这个说法,镇嵩军就是镇嵩军,只不过镇嵩军的最高统领刘镇华是河南巩义人,但刘镇华包括他的镇嵩军主要活动范围是陕西,所以镇嵩军在陕西比在河南有名。


刘镇华任陕西省长、督军十多年,执掌着西北的军政大权,著名的军阀孙殿英等都是他的部下,镇嵩军鼎盛时期有10多万人,被吴佩孚称为西北长城。

电视剧白鹿原对镇嵩军进行了颇多丑化,但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他们鱼肉百姓、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但是在抗战中,镇嵩军还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民族气节,伤亡十分惨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