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如何走向瓦解的?

阿甘4964


很多人都是通过电视连续剧《白鹿原》里面知道“镇嵩军”这支部队的。

作为活跃在民国舞台上的一支地方武装,它确实没有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等人的部队出名,但它也曾在历史上留下过足迹。

民国成立那会,对原有的地方武装进行了整编。其中包括陕军首领张钫领导的部队。张钫想保全一些部队,就上报国民政府,将手下一部分主要由河南籍士兵组成的部队改编成一支新的部队,因为这支新成立的队伍主要是在河南嵩山一带活动,又加上当时河南督军叫张镇芳,就两下一综合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镇嵩军”。

镇嵩军剧照:


镇嵩军的统领叫刘镇华,本来这个军长不是他的,他是耍了点手段,才得以被委任的。 镇嵩军成立之初,下辖三个团(标)和一个营,总兵力有3000多人,主要驻扎在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

1925年,刘镇华投靠了吴佩孚和阎锡山,并利用吴和阎拨给他的装备,招兵买马,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1926年打败了国民军第二军,声威大震,部队迅速发展到十万人马。

《白鹿原》中对再现了镇嵩军围攻西安的历史场面,刘镇华和镇嵩军围困西安整整8个月,后来冯玉祥援军到来,才将刘镇华赶跑。


这次战斗过后,刘镇华感觉冯玉祥势力挺大,有人有枪,能罩得住,不久就又投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老冯委任他为第八方面军总指挥。

他手下也有不愿意投冯的,包括“东陵大盗”孙殿英分别投靠了张作霖和张宗昌。中原大战前,镇嵩军冯玉祥和阎锡山改编为第十一路军,在中原大战,冯、阎被老蒋打败后,刘镇华又投靠了老蒋。

刘镇华剧照:

刘镇华屡次改换门庭,和他的出身是分不开的。他原是清末秀才,酷爱习武,光绪末年加入王天纵的“刀客”组织,在陕、豫一带活动。

那时候的镇嵩军,军纪松驰,部队烧杀抢掠,和土匪没什么区别,也屡遭排挤和白眼。为了改变这一切,刘镇华整肃军纪,将豫西一带的土匪剿平,也因此受到了河南督军张镇芳的赏识。

土匪做派:

刘镇华墙头草的本性,在民国刚成立时就已经显露无遗。他起初参加反袁阵营,后来见袁世凯势大,就投靠袁世凯;袁世凯倒台后,又投靠了段琪瑞,与陕西军阀陈树藩勾结起来,当上了陕西省长。

皖系倒台后,又背叛陈树藩,投靠吴佩孚,任陕西督军。 刘镇华在陕西强迫农民种植鸦片,对百姓横征暴敛,纵兵殃民,陕西人民在他的治下痛苦不堪,人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驱刘运动。

但刘镇华有镇嵩军在手,疯狂镇压,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中原大战时,刘镇华拥兵观望,后来见老蒋稳操胜劵,便投入老蒋的怀抱,几经努力,坐上了安徽省主席的宝座。

也许是恶有恶报,当安徽省主席才一年,刘镇华突然精神失常,从此消失在政治舞台。 刘镇华疯了,镇嵩军还在。

镇嵩军后来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由刘镇华的弟弟刘茂恩统领,参加过抗日,还和八路军并肩做战过。这一点还是要肯定的。

参加抗日:

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战役”中,奉命守卫洛阳的15军同日宫进行了决死的抵抗。他们死守洛阳14天,15军几乎被打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镇嵩”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解放战争时期,整编后的15军被人民解放军消灭,从此消失在历史舞台。

参考简又文的《冯玉祥传》


刚日读史




镇嵩军确实在民国初期名声很大,如果说这是一家创业公司,第一位创始人就是王天纵,河南伊川县人。1896年,他开始占山为王,劫贫济富,被人称为中州大侠。

第二位创始人是刘镇华,河南巩义县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1908年,他加入了同盟会,在豫西发动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前夕,刘镇华正式加盟王天纵的刀客队伍。如果说王天纵是晁盖,那么刘镇华就是宋江。



1911年11月,这一支起义部队开始攻打洛阳,因为装备落后,缺乏正规训练,初战失败。在刘镇华的建议下,起义军向西转进,和组建的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东路大都督张钫会合。

中华民国成立后,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往北京任职,这支军队就交给了刘镇华。当时的河南都督张镇芳是个文人,迫切需要一支信得过的军队,帮他来镇压豫西的土匪。


这时在镇嵩军建立过程中,起到非常重大作用的投资人出现了。他就是张钫,字伯英,河南新安县铁门镇人,这个地方离我家只有几公里。在他的推荐下,袁世凯任命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取张镇芳的镇和嵩山的嵩字,把这次军队命名为镇嵩军,从此这一家创业公司正式成立了。



镇嵩军分三标一营,第一标分统柴云升,第二标分统张治公,第三标分统憨玉琨,外加炮兵营营长武衍周。这些军官都和豫西的刀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镇芳对他们也是半信半疑,是他们纳投名状的时候了。

像东北的张作霖一样,利用土匪剿匪的确是比较好的办法。他们熟悉土匪的行踪,迅速平定了豫西的匪患,并且还把内部和土匪有关联的两三千人全部杀掉。这些成绩迅速取得了张镇芳的认可,这家创业公司开始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了。

在二次革命时,刘镇华迅速投靠了袁世凯。在镇压白朗起义时,镇嵩军立下大功。刘镇华把白朗的人头献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注资了10万元,并且封刘镇华为陆军中将。袁世凯死后,刘镇华又投奔了段祺瑞。

1917年底,陕西的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的护法运动,陕西督军兼省长陈树藩感到万分惊恐,急请刘镇华入陕。镇嵩军迅速击败了陕西靖国军,刘镇华被任命为陕西省省长。



从这时起,镇嵩军开始进入了巅峰时期。刘镇华吞并了郭坚的靖国军,并迅速吞并了现在宝鸡地区这几个县。并且在这里做起了鸦片生意,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兵力。

直皖战争结束后,刘镇华摇身一变又投靠了吴佩孚,发起了倒陈运动。张治公和憨玉昆虽然是草莽出身的军官,不忍心背叛陈树藩,就派人送走了他全家。从这时起镇嵩军内部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军官们开始不再信任刘镇华。



这一时期的镇嵩军,趁势兼并了陈树藩的旧部。刘镇华也和当时的陕西督军冯玉祥结为兄弟,跟着他信了基督教。当冯玉祥担任河南督军时,就让刘镇华担任了陕西督军。

刘镇华控制了山西的军政大权,马上开始扩军,收编了土匪万选才和孙殿英等人,把军队扩充到10万之众。镇嵩军也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时期,被吴佩孚称为西北长城。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胡景翼的国民军占领了河南地区。这时的刘镇华认为自己称霸中原的机会来了,于是率领重兵杀回了老家河南,却被由熟练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军打得落花流水。

趁你病,要你命。胡景翼的部队联合陕西地方军队杨虎城等人断了刘镇华返回陕西的路,她不得不渡过黄河,投奔了阎锡山。从这时起,镇嵩军开始走向下坡路。

1925年秋,刘镇华东山再起,在吴佩孚和张作霖的支持下,重新组建了数万人的部队,控制了豫西地区。他的人生又回到了起点,但这一次只不过是回光返照。

1926年4月,刘镇华率领自己的镇嵩军杀进陕西,围困西安长达8月之久。杨虎城和李虎臣坚守西安城,在冯玉祥五原誓师发兵陕西后,镇嵩军兵败如山倒,伤亡达到5万之多。



在铁杆老乡张钫的劝告下,刘镇华向自己的把兄弟冯玉祥请罪。但镇嵩军从此土崩瓦解了,柴云升投奔了张宗昌,张治公投奔了张作霖。这时刘镇华的手下,就只剩下了刘茂恩和万选才两个军,随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1路军,归阎锡山指挥。

这时的刘镇华才大彻大悟,明白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狂妄无知。他劝告阎锡山不要和蒋介石作对,遭到阎锡山的拒绝后他就到德国和日本去考察军事。

刘镇华的弟弟刘茂恩在哥哥的劝告下,率部投奔了蒋介石,被任命为15军军长,这也是镇嵩军最后的一点命脉。中原大战结束后,刘镇华回国,在自己好友杨永泰的推荐下担任了安徽省省长。

抗战中,十五军先后参加过太原会战、中条山会战。1944年,15军奉命在洛阳和日军展开血战,在坚守半个月后,不得不退出洛阳城,出其不意地向东转进。在这半个月里消灭了8000多日军,自己也付出了上万的伤亡代价。在撤退的过程中,无意中进入了日军空虚的后方,打垮了不少日军的后勤兵站。

在八年抗战中,镇嵩军的旧部15军在与日本的战斗中丝毫没有含糊,没有一个河南老兵投降。在后来的三年解放战争中,和其他的地方军阀一样,被解放军打散,飘落在历史的长河中。

解放战争后期,刘镇华和他的弟弟刘茂恩都随同蒋介石去了台湾,最后在台湾终老。他们的老朋友张钫作为国民党的元老,则在四川策动了国民党第20兵团起义,建国后担任了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6年去世。


新知传习阁


镇嵩军本是臭名昭著“乌合之众”,后来为了民族大义,献身抗战!抗战时期,其和日军从山西打到河南。最后,为了守住洛阳,全军仅存十分之一!

镇嵩军的“出身”不好,算是一支流氓武装。

武昌起义后,河南人王天纵在嵩县组织武装反清,攻打洛阳。战败后,王天纵到陕西和张钫汇合,组建了“秦陇豫东征军”。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为了缩减军费开支,令全国缩减军队。

“秦陇豫东征军”的首领张钫便呈请民国政府,把陕军中的原以王天纵为首的河南绿林义军改编为“镇嵩军”。之所以叫“镇嵩军”,是因为当时河南都督是张镇芳,而军队又分布在嵩山的几个县附近。

而此时,王天纵升职去了北京,张钫就推荐德高望重的石言当镇嵩军统领。刘镇华利用石言谦虚,推辞不就的机会,自己当了镇嵩军统领。因为刘镇华的名字也有一个“镇”,所以,也有人说“镇嵩军”的“镇”取自于刘镇华的名字。

镇嵩军靠吸纳流氓武装壮大起来。

镇嵩军建立之初,只有3000余人。1925年,刘镇华利用阎锡山和吴佩孚的关系,被任命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开始扩编军队。其吸纳的主要是镇嵩军旧部、土匪、红枪会、大刀会等乌合之众。

之后,刘镇华率部打败了逃到河南的国民第二军军长岳维峻,陕西军务督办李云龙和国民第二军第三师师长田玉洁等仨人。经此一战,刘镇华名镇一时,号称拥兵十万!此时,刘镇华膨胀了,竟然率军攻打西安,将西安围困了8个月。

在《白鹿原》中,也有讲这个事。到滋水县白鹿原征粮的,就是镇嵩军。幸好,西安有李虎臣、杨虎城"二虎守长安",又有冯玉祥援军救援,镇嵩军大败而回。刘镇华本人,也是先投冯玉祥,又投蒋介石。

就是这样的乌合之众,抗战八年,有7年在前线抗日!

镇嵩军被冯玉祥打败后,被收编为西北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冯玉祥败给蒋介石后,又被编成第11路军,后改为15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15军调往前行,先后参加了太原会战、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豫西鄂北战役等。最终,到1944年4月,“镇嵩军”在洛阳保卫战中,打了成军之后的“最后一战”!

此时,15军军长是武庭麟(洛阳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都是跟随刘镇华征战多年的镇嵩军旧部。而且,15军下辖的64师师长刘献捷,还是刘镇华的儿子。

1944年5月7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先后弃官逃跑了。只留下15军的两个师:64和65师,以及94师(川军)防守洛阳。94师有8000余人,15军参战官兵15980人,共计约2.4万人。

汤恩伯说"反正我是守不了,谁能守谁来守。"

5月10日下午,蒋介石又下令:

"若15军固守洛阳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围大军增援洛阳。"

1944年5月11日,日军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洛阳城,洛阳保卫战全面展开。当时,防守洛阳需要12个团,而这三个师才7个团,兵力不足。但是,15军多是豫西人,为了保卫家园,大家群情激昂,斗志旺盛。日军方面,也没把洛阳杂牌守军放在眼里,毕竟,几十万国军嫡系都被他们打崩溃了。

5月13日,日军让主力追击国军逃兵,只派了战车第三师团进攻洛阳。结果,被我军打退。

5月14日,日军调来第63师团,在坦克、飞机、大炮配合下,再次进攻洛阳。5月22日,再经过多次白刃格斗后,15军主力退到城内,和94师一起全力守卫城厢。

5月23 日拂晓,日军12军司令司令官内山英太郎被洛阳守军的顽强精神折服,开始劝降:

“皇军自入中国以来,所向无敌,攻城没有超过一周而不下者,今将军及其将士坚守洛阳,十日有余,尽到了守土之责,......而今洛阳外围百里内已无中国军队,援军无望,坐以待毙,实属不智......为防止洛阳古迹毁于战火,切望守军停止作无益之抵抗......"

洛阳守军拒绝投降。

5月24日13时,日军在炮兵、战车和航空兵配合下,分六路发动总攻。仅日本炮兵,半天就打出8000发炮弹。洛阳守军与日军逐街逐巷进行争夺,经过一日激战,毙伤敌人8000余名,15军官兵也伤亡3000余人。

5月24日22时许,由于无力再战,15军军长武廷麟召集各师长分路突围。在突围的时候,我军还捣毁了日军后勤兵站。最终,共计有2400人突围成功。

15军和川军94师在没有重武器支援下,以血肉之躯坚守洛阳14天!其英雄事迹,值得后人敬仰!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镇嵩军”在民国时期确实很有字号,著名的混世魔王孙殿英就是该部出身,它的基本力量并没有瓦解。“创始人”刘氏兄弟在民国政治舞台上很会左右逢源,经过多次投靠后已成为国民党的一支半嫡系部队,最后被人民解放军陈赓将军的部队所消灭,时间是1947年11月,番号已经是非常“正规”的整编第15师,这一支早年由豫西“刀客”组成的军阀武装才算彻底消亡。

(刘茂恩)

所谓刀客,就是关中和豫西地区特有的江湖组织,成员人手一把“关山刀子”,清廷称其为“刀匪”,基本就是亦侠亦匪的地方武装。而“镇嵩军”名号中的两个字各有含义,“镇”字代表民国初期的河南都督张镇芳(后亦指刘镇华),“嵩”字表示部队分布在以嵩山为中心的河南西部各县,且嵩县为其根据地,早期官兵当中嵩县籍居多,故1912年正式命名镇嵩军。它起源于辛亥革命时期各路群雄并起的年代,是由豫西绿林豪强组织起来的义军。

镇嵩军原属反清的陕军序列,袁世凯上台后裁撤各省地方武装,河南都督张镇芳因豫西地区社会动荡匪患不宁,经与陕西军政府协商,将该部召回豫西,分驻陕州、汝州等二十二个县维持社会治安。原头领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往北京任京畿稽查长,同时任命原参议官刘镇华为镇嵩军协统、豫西观察使、豫西剿匪总司令等职,这时的镇嵩军是个旅级单位,下辖三标(团)一营。



(刘镇华)

刘镇华1908年便加入了同盟会,是镇嵩军的实际发起人之一,而且此人乃文人出身很有些政治眼光,绝非传说中的土匪枭雄。他掌握这支军队之后进行了铁腕改造,去除了“土匪”标签,曾先后投靠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等民国大佬,最后见风使舵归附了蒋介石,矗立民国乱世20年不倒,绝对是个人物。

刘镇华擅于观察形势,率领镇嵩军纵横豫陕两省,势力最大时超过10万人,成为北方及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军阀,1926年刘镇华试图主陕,率7万多镇嵩军围困西安,这才有李虎臣和杨虎城1万人马"二虎守长安"的故事,围城长达8个月不得进,最终被冯玉祥国民军的援陕军击败。

(豫西刀客)

刘镇华眼见打不过冯玉祥且部队折损严重,干脆投降了冯玉祥,被委任为第八方面军总指挥,辖刘茂恩(刘镇华五弟)和万选才两个军,但有几个部将不愿投冯,分别投靠了张作霖和张宗昌,孙殿英就是这会脱离镇嵩军的,成立15年的镇嵩军首次出现内讧解体,造成部队实力大为削弱。国民党二次北伐完成后,镇嵩军老底子被阎锡山改编为第十一路军,原来的两个军压缩为两个师。

镇嵩军盘踞的河南地区在蒋冯战争、中原大战期间都是主要交战区,因此刘镇华的部队多受冲击,但此人判明冯阎绝非蒋之对手,在军阀混战中保持了中立,并终于在1930年正式投靠蒋介石,镇嵩军更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15军。不久又搭上了蒋身边的头号智囊杨永泰,被其保举为安徽省主席,军长一职由弟刘茂恩接手,这就算彻底被招安为正规军了。

(杨虎城)

1936年10月杨永泰被刺身亡,刘镇华闻迅惊吓过度精神错乱(心理素质也忒差了),次年被免去省主席之职,从此脱离政治舞台,刘茂恩全盘继承了他的衣钵。抗战爆发后,刘茂恩率部参加过太原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等战役,应该讲,作为曾经的一支军阀甚至土匪武装,刘茂恩的抗日立场还是非常坚决的,中条山会战时他是卫立煌麾下的第14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在豫湘桂会战中,接手第15军军长职务的武庭麟率部坚守洛阳,拒绝日军诱降,苦战经日,毙伤日军8000余,全军最后突围者不足2000,很是勇敢。武庭麟这个家伙从镇嵩军的营长做起逐渐成为刘茂恩的心腹,心狠手辣并且贪财好利。



(杨永泰)

日军侵占洛阳后,平日受武家欺凌的村民将其老家花园围墙多处拆除,武庭麟闻迅后大怒:“我要拿他们的骨头把墙砌起来”,果然日本投降后,那些参与拆墙的人无一幸免,尽显地方武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抗战胜利后,第15军被改编为整编第15师,驻于新乡等地,1947年8月中原野战军的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作为“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的看家部队,整编15师在武庭麟率领下参与围追堵截。当年11月4日,整15师在伏牛山东麓的郏县地区被解放军全歼,武庭麟被中野名将周希汉生俘,自此,横行河南三十多年的“镇嵩军”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影视剧中的镇嵩军形象)


度度狼gg


镇嵩军是民国时期活跃在陕西和河南两地的军阀武装,该军阀武装全盛时期的人数达到十万人,属于民国时期势力较大的一支地方军阀武装。


镇嵩军最早的领导人是王天纵,王天纵是清末河南西部的刀客头目,刀客是清末陕西和河南地区对土匪的一种称呼。清末很多地方的土匪都有特殊称呼,山东的土匪被称为响马,东北的土匪被称为胡子,陕西和豫西的土匪就被称为刀客。

在清朝灭亡之前,同盟会派遣了一些代表前去联络刀客武装,共同推翻清朝的统治。同盟会会员刘镇华取得了王天纵的信任,成功控制了王天纵的部队,并且依靠着这支部队参与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后,王天纵进入北京任职,刘镇华带领王天纵的部队驻扎在豫西,因为这支部队的驻地靠近嵩山,人们都称这支部队为“镇嵩军”。镇嵩军最初的时候只是一支规模较小的土匪武装,但是刘镇华非常善于见风使舵,在各大军阀的斗争中获取利益,镇嵩军也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

陈树藩统治陕西期间,刘镇华依靠着镇嵩军的势力,获得了陕西省长的位置。后来陈树藩被直系军阀赶出陕西,刘镇华又翻脸无情,帮助直系军阀控制了陕西,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冯玉祥担任陕西督军期间,刘镇华知道冯玉祥喜欢基督教,专门请基督教的牧师来到镇嵩军传教,赢得了冯玉祥的好感。


冯玉祥率领军队出陕作战后,让刘镇华代理了陕西督军。冯玉祥偷袭曹锟的时候,刘镇华看到吴佩孚兵强马壮,没有跟随冯玉祥一起背叛直系。

等到冯玉祥和张作霖击败吴佩孚之后,刘镇华又见风使舵攻击吴佩孚。在争夺河南的战斗中,刘镇华的部下憨玉昆和胡景翼的部队发生冲突,虽然刘镇华号称有十万之众,但是镇嵩军大部分都是土匪出身,战斗力十分的弱。


胡憨之战以胡景翼的胜利告终,刘镇华经营多年的镇嵩军土崩瓦解,势力从此大大衰落。北伐战争爆发前,刘镇华带领部队反攻西安,导致了五万多名西安军民伤亡,一直到了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刘镇华才带领军队狼狈的退出陕西。

中原大战爆发后,刘镇华将部队交给弟弟刘茂恩统领,镇嵩军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5军,成为了国军中的一支杂牌军。抗日战争爆发前,刘镇华患上了精神疾病,从此淡出了政坛。


在刘茂恩的带领下,镇嵩军参加了抗日战争,这支在军阀混战时期的“土匪”部队,在抗战时期却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镇嵩军改编成的第15军参加了忻口会战、中条山之战、、豫中会战、洛阳保卫战等战役。在洛阳保卫战中,第15军坚守洛阳半个多月,阵亡官兵上万人,战后全军只剩下了一千多名士兵和数百名军官。


解放战争时期,第15军改编成第15师被我军打垮,残部跟随陈克非起义投诚,镇嵩军从此在历史上消失。


历史总探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镇嵩军以前的名气很大,他是豫西土皇帝刘镇华的部队。

豫西也就是河南省西部都是山区,自古以来非常贫困,土匪横行。

到了清末民初,天下大乱,豫西匪患更是猖獗,颇有匪帮敢于攻打县城、烧杀淫掠的事情。

政府无法彻底剿灭豫西土匪,只得学招安宋江那样给予收编。

镇嵩军的前身是原秦陇豫复汉军中的豫西人,他们是以王天纵为首的土匪武装改编而来。

1912年满清退位以后,秦陇豫复汉军解散,这股豫西武装就回到到家,成为地方保安部队。

由于他们驻扎在在以嵩山为为中心的周围各县,嵩县为其根据地、官兵居多,起名镇嵩军。

镇嵩军于是借此洗白,成为地方的合法武装,领袖就是狡诈的刘镇华。

当时镇嵩军规模也不算小,共有3旅1个炮兵营,同3000多人,驻扎在洛阳、陕州、汝州所属的豫西22个县。

然而,镇嵩军身处豫西,这里地瘠民贫,人口不多,军队无法有什么发展,属于军阀部队中的弱旅。


弱旅归弱旅,毕竟它是地头蛇,不好惹。

1913年白朗武装在豫西起兵,转战陕、豫两省,然而在豫西被刘镇华击溃。白朗本人被打死,还被刘镇华砍下头颅示众。

袁世凯对他比较满意,默许了刘镇华和镇嵩军在豫西的割据地位。

袁世凯死后,刘镇华先后投靠皖系军阀、直系军阀,一度混到了陕西省主席的职务。

然而刘镇华狡诈,冯玉祥比他更狡诈。

两人本来是结拜兄弟,然而冯玉祥得势以后,开始想要夺取刘镇华的地盘。

当时刘镇华联合河南督军憨玉琨,一起攻打国民军副司令兼第2军军长胡景翼,争夺河南的底盘。

刘镇华为了抢地盘,倾巢而出,双方动用兵力总攻20多万。

然而,在关键时刻,冯玉祥突然出兵支持胡景翼。

憨玉琨和刘镇华迅速溃败,憨玉琨服毒自杀,刘镇华仓皇逃走。

由此,镇嵩军瓦解,豫西地盘也被别人控制。

然而,刘镇华毕竟是地头蛇,在豫西有着庞杂的社会关系。

随后,张作霖和吴佩孚联手攻打冯玉祥,后者不敌,全面溃败,向豫西溃退。

刘镇华趁机又拉起镇嵩军旧部几万人,趁火打劫胡景翼的后继者岳维峻,迫使他们数万人投降,缴获7万件武器。

由此刘镇华又拉起了镇嵩军,号称10万大军。

然而,刘镇华随后来领镇嵩军围攻西安大半年,导致城内20万人有至少5万多人活活饿死,伤天害理,丧尽天良。

1926年,冯玉祥得到苏联援助后卷土重来,在西安城下击溃刘镇华。

刘镇华为了自保,率领残部退回豫西,宣布归顺冯玉祥。

然而,一说是刘镇华在西安害死的人太多,冤魂缠身,突发精神分裂症。

刘镇华无奈之下,将位子交给弟弟刘茂恩,自己则开始治病。

期间病情一度缓和,刘镇华也就出来当官,曾经担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任豫鄂皖边区剿匪总司令。

然而,到1936年刘镇华病情突然恶化,形同疯子,只能卸任所有职务。

作为镇嵩军新一代继承人的刘茂恩,颇有军政能力。他认为镇嵩军实力弱小,不能和蒋介石对抗,一直归顺蒋介石。

蒋介石对刘茂恩也比较信任,默认了他的豫西割据地位,只是逐步将他的权力缩小。

抗战爆发以后,刘茂恩将镇嵩军重新编组为第15军,参加了一系列的对日作战。

虽然镇嵩军当年是土匪部队,可以说什么坏事都做过,但在抗战中第15军同日寇血战数百场,为国家民族立下赫赫战功。

尤其是1944年的洛阳保卫战,第15军为主的1万多守军,在自己家乡同3万多日军血战10多日直到洛阳城破,几乎全军覆没。

突围的第15军官兵仅有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基本拼光了。

抗战胜利以后,第15军改编为整编第15师参加了内战。

在1945年被解放军几次伏击战歼灭,中将师长武庭麟、中将副师长姚北辰、少将副师长杨天民被俘。

由此,第15军实际上就不存在了。

刘茂恩本人结局倒是还不错。刘茂恩去了台湾,获总统蒋介石聘为国策顾问,高龄善终。

萨沙桌上就有一本刘茂恩将军回忆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萨沙


军阀刘镇华统率的土著武装。1912年,陕西军政府实行裁兵减政,张钫所部秦陇复汉军裁减下来的数千人,多属豫西人,被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分驻豫西22个县,因驻地靠近嵩县,故名镇嵩军。

镇嵩军是一支有着“绿林”性质的军阀,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这个绿林军参加了反清的起义。有点类似《倚天屠龙记》中的武林高手一起扛元的桥段,但镇嵩军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镇嵩军的背景是豫西刀客,这支军阀在反清起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反清之后,袁世凯做了总统开始在全国进行大范围的裁军,而袁世凯是河南人,对支绿林军有些了解,所以这只军队被保留了下来。在历史中镇嵩军因为镇压白朗的叛乱有大功,后成为了河南当地实力很强的一支军阀。1918年刘镇华带着镇嵩军进入了陕西,成为陕西境内的大军阀,后来因为暴政,陕西人民对这支军阀十分不满,后被冯玉祥军队驱离陕西。

镇嵩军如何瓦解的?

镇嵩军中的精英骨干都是来自河南,但镇嵩军的高层出生都是来自绿林,本身素质不高,几乎都是土匪出生,很少受过教育,所以这是镇嵩军的很大缺点。同时这支军阀虽然占据陕西,但是有很强的地域排异心,不能够吸收当地的外来军人。虽然当时镇嵩军请了很多“师爷”来补充他们的短板,但是平时军队军纪散漫,武器落后,后来被冯玉祥率军队打败。

后来,刘镇华进入了吴佩孚麾下,这时镇嵩军内加入了大量的吴佩孚的高材生士兵,实力大涨。曾经镇嵩军的人数达到十万人,但是发展模式还是老套办法,抓壮丁、收土匪,兵源质量不高,军纪败坏。

吴佩孚被打败之后,刘镇华投靠了冯玉祥,镇嵩军被冯玉祥收编,转型成为了正规军,从此镇嵩军瓦解。


四十五度历史


民国名噪一时的镇嵩军是什么鬼?

相信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当年名噪一时的镇嵩军,在前一段时间大火的《白鹿原》中,出现的土匪军阀就是镇嵩军,民国军阀虽多,作恶多端如镇嵩军这样的军阀势力,还真就少见。

镇嵩军的前身是清末民军,脱胎于豫西刀客,是一个有着绿林性质的军阀组织,武昌起义爆发后,王天纵率领这支绿林军参加反清起义,在反清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朝被推翻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裁军,大家都知道这支部队原来是干什么的,一旦被撤销编号就会重回山林,落草为寇,为祸地方,纷纷请求袁世凯保留这支军队。

袁世凯本身就是河南人,对这支部队也有所了解,因此,同意改编,因此才有了镇嵩军。

关于镇嵩军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些说法,毕竟这个名字还是很独特的,“嵩”字很好理解了,河南西部以嵩山最为出名,而这个镇的说法就多一点了,一种说法是,根据当时河南都督张镇芳起名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镇嵩军领袖刘镇华的名而来。

纵横文化比较浅,以前一直以为是为了震慑嵩山。。。

总之,镇嵩军最后保留了下来,后来又因为在镇压白朗叛乱中立下了很多功劳,最后成为河南境内一支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军阀。

1918年刘镇华率领镇嵩军进入陕西,正式成为主政陕西的大军阀,在主政陕西的八年里,刘镇华的镇嵩军实行了残暴的统治,陕西人也开始了对其的驱逐运动,直到1926年北伐期间,冯玉祥率领军队打败了镇嵩军,镇嵩军才彻底被赶出陕西。

但是要说镇嵩军是如何瓦解的,还得细细说来。

地域性质、封建家长式的作风使得镇嵩军固步自封

为什么说镇嵩军不出名呢?还是这个名字的问题,前面说到了这个名字的由来,却并未知道这支部队的性质,在民国时期,大部分军队是中央军,或者是军阀性质的省军,然而,镇嵩军却都不是,他是一种游离性质的地方军队。

因此,镇嵩军是一支地域性色彩特别大的军队,其军队骨干大部分来自河南西部,以地域观念抱团取暖一直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军事发展形势,早在晚清的湘军、淮军时期就以地缘建立政治关系。

在民国时期阎锡山的队伍也是以五台山人最受信任,但是镇嵩军更要狭隘,只有河南西部的人才能够成为高级将领,后续加入的外省人,不论再有能力,都得不到重用。

而镇嵩军又在陕西发展,不免有巨大的冲突,地域观念的狭义直接导致了镇嵩军高层的血缘性。

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刘镇华的弟弟全部在镇嵩军中担任高级将领,除此之外,像一些高级将领甚至出现兄死弟继的传统,这种古代的封建家长性作风,一定程度上凝聚了部队的战斗力,维护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却导致军队高层逐渐弱智化,有能耐的人往往会有异心。

镇嵩军将领大多土匪出身,接受教育少、文化素质低

民国时期地方军阀比较强的省份,都是以讲武堂为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的军事人才,比如山西阎锡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云南、四川都有讲武堂,广西有速成学堂,李宗仁正是毕业于此,正是在这些军事人才的领导下,才使得这些军阀在混战中独占鳌头。

可以说,军事长官的素质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现代化军队脱离不了军事教育。

前面已经说到镇嵩军因为脱胎于绿林土匪,所以很少接受教育,因此整体文化素质低,这是镇嵩军的短板所在,然而镇嵩军又是一个极具排他性的地方私军,并不能吸收外来的军事人才。

为了改变这种武人掌权的局面,镇嵩军采取和湘、淮军时代的统军方式,尽管将领文化素质低,但是可以招募一些有文化的师爷来帮助他们。

这虽然一度提升了镇嵩军将领的文化水平,但是无论是镇嵩军的这些土匪元老,还是师爷都无法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军事需求,部队平时缺乏锻炼,武器也较为落后。

刘镇华投靠吴佩孚后,吴佩孚派遣了大量的军校毕业生,这才使使得镇嵩军的实力有所增加。

尽管镇嵩军人数曾经一度高达十万之众,但是大部分军队都是按照以前的发展模式发展起来,其中抓壮丁,收编土匪是最主要的方式,兵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是镇嵩军发展的瓶颈。

最终的失败,也很大一定程度上源于军纪败坏有关,在被冯玉祥收编后,镇嵩军逐渐转型为正规军,然而原来的镇嵩军也算是土崩瓦解了。


史论纵横


有关民国煊赫一时的镇嵩军话题,总能引发历史爱好者们的口水战。因为无论是这支军队的“成色”、首领及主要将领,大多都是一些很有争议的人物。镇嵩军的首领刘镇华,曾考取过秀才,1908年加入同盟会后,开始以书生身份从事革命,并且说服嵩县的一支“刀客”武装加入反清队伍。这支部队也成为其日后发迹的资本。

刘镇华戎装照


刘镇华文人出身,领兵打仗非其所长,但却颇具政治眼光,善于笼络人心、投机取巧:1911年带着“刀客”武装投入陕西军政府张钫部,参与反清战争;民国成立后不仅没有被裁撤,反而被改编为镇嵩军驻扎于豫西。


由于镇嵩军官兵多为“刀客”出身,为了向时任河南都督张镇芳表明心迹,刘镇华等除了在辖区用心剿匪以外,还不惜在全军范围内“大义灭亲”,诛杀镇嵩军“通匪”人员两千余人。袁世凯去世后,刘镇华又先后投靠皖系、直系军阀及冯玉祥等实力派(并先后背叛),一度被任命为陕西省长、督军。可以说,刘镇华在政治上的反复投机才使得镇嵩军逐渐站稳了脚跟,队伍也从几千人扩张到鼎盛时期的十万人。


然而,刘镇华扩充镇嵩军是以收编土匪为主要方式,军纪败坏,扰民不断,为害一方;1925年,刘镇华被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击败,不得已率残部逃往山西投靠阎锡山。1926年又纠集人马杀回陕西,妄图卷土重来,从而上演了李虎臣、杨虎城"二虎守长安"的惨烈故事,最终,冯玉祥派援军支援西安,击溃刘镇华。由于惧怕被冯彻底消灭,刘镇华又托人说情,取得冯玉祥的谅解,被冯收编为西北军第8集团军。

影视剧中的镇嵩军军官形象


但是,镇嵩军的部分将领不愿跟随刘镇华投冯,而是各选其主、远走他方,镇嵩军就此解体。随后,在中原大战中原镇嵩军各部再度四分五裂,唯有主力随刘镇华投靠蒋介石,被编成第11路军(后改为15军),刘镇华之弟刘茂恩为军长。在经历了抗战、国共内战之后,“镇嵩军”犹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参考文献:

郭润宇:陕西民国战争史 上册,三秦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历史研习社


相信听过这支名为"镇嵩军"武装的人并不多。其实,这是一支由被裁军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力量,保护河南西部二十二县,因为驻地靠近嵩县,所以也被称为是镇嵩军。图为镇嵩军首领刘镇华

镇嵩军的成名之作恐怕非围攻西安莫属!1925年,直系吴佩孚招兵买马再起东山,自封讨贼联军总司令。当时的镇嵩军首领刘镇华率部投靠吴佩孚,并被吴任命为讨贼联军陕甘总统领。

于是,刘镇华依靠充足的兵源外加阎锡山提供的武器,短时间内就组建起了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1926年,率部败退的国民第二军军长岳维峻在河南境内遭遇刘镇华的镇嵩军并大败,且岳维峻最后被阎锡山俘获。

而原本打算赶去支援岳维峻的陕西军务督办李云龙和国民第二军第三师师长田玉洁也被刘镇华的镇嵩军所打败。此役过后,刘镇华和他的镇嵩军气焰更加嚣张,队伍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巅峰时期达到了十万人的规模。图为"二虎守长安"纪念雕塑

同年,刘镇华应吴佩孚之令进攻西安城,十万大军将西安围了个水泄不通!而城中的李虎臣(即前文所说的李云龙)和杨虎城二将誓死坚守长达八月,这也就有了著名的"二虎守长安"。

镇嵩军围困西安八个月,城内因伤、饿、冻致死的人多达4.5万余。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素有"布衣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率军驰援而来,刘镇华和他的镇嵩军也在冯将军的兵戈之下一败涂地!刘镇华见大势已去,索性直接投到了冯玉祥麾下!图为"布衣将军"冯玉祥(左一)和蒋介石

如今,西安还有一处名叫"玉祥门"的城门,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冯将军的解围之恩!

我是军武最前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