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鎮嵩軍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好像在陝西比在河南還有名?

漁樵侃史

河南西部洛陽、三門峽一帶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農民生存不易 。清末,官府、豪紳橫徵暴斂,民不聊生,一些暴民聚集起來,幹著打家劫舍、劫富濟貧的勾當,當地人稱為“刀客”。

武昌起義後,王天縱整合刀客,率千餘眾攻打洛陽,反對清廷。失利後回軍陝西,與張鈁的秦隴復漢東征軍合兵,改稱秦隴豫東征軍,亦稱陝軍,以張為帥。

1912年2月,清帝遜位,民國政府縮編各省軍隊,將以王天縱為首的河南綠林軍從陝軍序列析出,駐守河南嵩山一帶,其時河南都督為張鎮芳,故起名“鎮嵩軍”。因王天縱調離,劉鎮華為鎮嵩軍統領,轄三標一營,計3000餘人,駐紮豫西22個縣。

1925年10月,吳佩孚東山再起,自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任命劉鎮華為討賊聯軍陝甘總司令,對抗廣州國民政府。劉招兵買馬,先後殲滅國民第二軍嶽維峻殘部、陝西督軍李虎臣和國民第二軍第三師田玉潔部,聲名大振,很快擴編軍隊至8個師及直屬隊、特種兵約10萬人,並於1926年4月圍攻、圍困西安。李虎臣聯合楊虎城“二虎守長安”長達8個月,城內軍民因戰爭、傷病、凍餒死亡達4~5萬之眾。同年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後,進軍陝西;城內守軍於11月27日鑿開安定門以北一段城牆,與馮玉祥內外夾擊,擊潰鎮嵩軍。

西安城圍解後,將城內大部分屍體葬於今西五路,並修園紀念,命名為“革命公園”;在鑿開之城牆處修建城門,命名為“玉祥門”。

鎮嵩軍為收編刀客、地痞、惡棍組成,軍紀渙散,但戰鬥力強悍。圍攻西安失利後,被馮玉祥收編為西北軍,中原大戰後,其主力又被蔣介石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1路軍,後又改為15軍,抗戰中參加過太原會戰、中條山戰役、豫中會戰、鄂北戰役等,表現英勇。解放戰爭中被打散。

鎮嵩軍之所以在陝西有名,不僅僅是因為小說《白鹿原》,更重要的在於革命公園、玉祥門的歷史淵源中少不了它的身影。


北大屠夫陸步軒

《白鹿原》提到鎮嵩軍主要是關於西安圍城,這是真實的歷史事件,而不是電視劇虛構的。


1912年,陝西軍政府實行裁兵減政,原秦隴豫復漢東征軍東路征討大都督張鈁所率的陝軍也在縮編之中。最後由張鈁出面呈請國民政府,將陝軍中的原王天縱為首的綠林好漢組成的軍隊改編為鎮嵩軍。鎮嵩軍名稱來由是因為時任河南都督為張鎮芳,部隊成員多數又是來自以嵩山為中的豫西各縣,所以叫鎮嵩軍。

鎮嵩軍組建後由劉鎮華為統帥,組建之初下轄三標一營,共計3000餘人。其成員大多數是土匪出生,因此軍紀渙散,持強凌弱,名聲很壞,盜挖慈禧墓的孫殿英就是鎮嵩軍中的一號人物。後軍隊由陝西開赴河南,駐紮在洛陽、陝州、汝州所屬的豫西22個縣。

鎮嵩軍在陝西很出名,主要是1926年劉鎮華以原鎮嵩軍為基礎組編了一支號稱十萬之眾的部隊圍攻西安,至於為什麼要圍攻西安,在那個軍閥混戰的時代,為了各自利益也是很正常的。圍困了西安八個月,據說當時城內餓死凍死了至少4.5萬人,後來在馮玉祥的解救下,圍城之戰才結束,劉鎮華也投靠了馮玉祥。

在《白鹿原》中,鎮嵩軍的形象確實不咋的,這也跟事實差不多。但在抗日戰爭時期,以鎮嵩軍為基礎改制的國民軍隊在正面戰場跟日本軍隊進行了多次廝殺,傷亡嚴重,這也算是為民族做的貢獻。


小張的茅草屋

沒有河南鎮嵩軍這個說法,鎮嵩軍就是鎮嵩軍,只不過鎮嵩軍的最高統領劉鎮華是河南鞏義人,但劉鎮華包括他的鎮嵩軍主要活動範圍是陝西,所以鎮嵩軍在陝西比在河南有名。


劉鎮華任陝西省長、督軍十多年,執掌著西北的軍政大權,著名的軍閥孫殿英等都是他的部下,鎮嵩軍鼎盛時期有10多萬人,被吳佩孚稱為西北長城。

電視劇白鹿原對鎮嵩軍進行了頗多醜化,但實際情況也是這樣。他們魚肉百姓、橫行鄉里、無惡不作。但是在抗戰中,鎮嵩軍還是表現出了很高的民族氣節,傷亡十分慘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