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被那一念之間的無明所牽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永遠不被那一念之間的無明所牽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1.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好像香港電影經過了80,90年代的順風順水,在無數江湖大佬黑幫恩怨警匪糾纏的五光十色激動昂揚的故事裡,將香港電影這面大旗揮舞的四處招展迎風烈烈。

後來在各種因素的綜合衝擊之下,終於開始韜光養晦,更多的將鏡頭轉到以前被大眾市場所忽視的底層小人物身上來。於是,彷彿繁華看盡後的返璞歸真,帶著以前斑斕的底蘊和文化,在晦暗的故事裡,繼續演繹出始終不滅的香江風情。

《俱舍論》說:“痴謂無明”。一切痛苦都產生於無明,人由於無知而產生了偏見與固執,苦也就由此產生了。

由當紅小生余文樂主演的由真實新聞事件改編的《一念無明》,就是這樣的打動了人心。

2.

黃世東是名住進精神病院一年剛剛出院的躁鬱症病人。看上去和常人一樣的整潔理性,甚至更加真摯有禮。但是他的情緒就像是根火柴,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點燃。

先是在朋友的婚禮上不顧喜慶的氣氛指出,來參加婚禮的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為了觀賞場面夠不夠豪華,酒水菜品夠不夠高檔豐盛,並沒有幾個人過來真心祝福;後來又在工作面試的時候,在明明進行的非常順利的關口,自爆曾經因為精神病住院,白白丟掉了機會。

這只是小事。我們作為正常人也會說錯話做錯事,是不是?他的痴症不在這裡。

他的回憶閃回到住院前,因為老母患了老年痴呆,毅然辭去了工作在家全職看護,完全不顧已經開始和女友已經一起開始供樓,甚至還欠下大筆債務。

重新見到女友的場面很虐心。女友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幫助他還清債務獨自供樓。見面的時候還是同以往一樣溫良恭儉讓,然而她把黃世東帶到自己的教友面前,才開始痛哭訴說自己有多麼痛苦和絕望——她的原諒不是出於對他的愛,而是出於對自己心靈平靜的救贖。

這成了壓倒黃世東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又失控了。他在小超市裡狂吞著還沒付錢的巧克力,被大家認出他以前就是那個因為弒母而上過新聞的人。

整個影片的重磅結症在這裡才如一顆手榴彈一樣拋出,讓觀眾都不忍再回想先前黃世東那些溫情脈脈的回顧母親的片段——讓觀眾期待從艱難夾縫裡生長出來一朵潔白小花的願望,再次被擊的粉碎,以至於感同身受的,真切的,和黃世東一起愁苦著,絕望著,希望一切可以重來,希望黑壓壓的日子能夠被撕開一個小角,露出哪怕一丁點曙光。

永遠不被那一念之間的無明所牽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3.

他不服氣的還有這個命運。小兒子在美國已經事業有成,老母過世後,已經不願意再搭理精神病院的大哥,但是希望把父親安頓到香港好的養老院去——父親拒絕了。大概是因為腔子裡還有著一股氣吧。他相信自己還是有用的。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他在黃世東再次崩潰後,力挽狂瀾般,向鄰里不厭其煩解釋說以前母親的死是意外,不是兒子有意弒母;他在鄰居們揣測黃世東將會要挾對屋的小孩從天台上一起跳下時,堅定隱忍的安撫著還未完全明白世事人心兇險的兒子。

這個年輕時不負責任,年老後無賴任性的父親,在影片最後,終於用小人物的那一點點倔強和不服輸,把自己立起來了。

永遠不被那一念之間的無明所牽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4.

觀眾最不忍心的當然還是余文樂扮演的黃世東。這部片子獲得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余文樂本人獲得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的提名。

一個生活中為少數弱勢群體的躁鬱症病人,獲得觀眾的認同,除了本身對於社會底層階級的人文關懷外,還是因為這樣一個人物戳中了人心。

什麼樣的執迷會觸碰到不言而喻,但又處處存在的或明或暗的社會規則?帶著躁鬱症患者的黃世東因為弒母而被打上清晰烙印,而沒有被烙印上的我們又有幾個能夠完全的自知?

誰年輕的時候不是希望,並且真的相信自己可以萬事周全無所不能?所以黃世東會完全無視自己的經濟條件和心理承受能力,貿然辭職照顧母親,後來會因為客觀上根本不堪這樣的重負而弒母。

相比萬事謹慎小心權衡的我們,其實他才是個敢於實踐的,用盡全力的理想主義者。而理性的我們早就看到這條路行不通,而根本不會去嘗試罷了——雖然心裡對於他的勇敢試錯和慘烈失敗心有慼慼。

小孩子才論黑白對錯,成年人只講利益。希望我們都能永遠不被那一念之間的無明所牽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的負重的人生。

永遠不被那一念之間的無明所牽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