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被那一念之间的无明所牵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永远不被那一念之间的无明所牵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1.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好像香港电影经过了80,90年代的顺风顺水,在无数江湖大佬黑帮恩怨警匪纠缠的五光十色激动昂扬的故事里,将香港电影这面大旗挥舞的四处招展迎风烈烈。

后来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冲击之下,终于开始韬光养晦,更多的将镜头转到以前被大众市场所忽视的底层小人物身上来。于是,仿佛繁华看尽后的返璞归真,带着以前斑斓的底蕴和文化,在晦暗的故事里,继续演绎出始终不灭的香江风情。

《俱舍论》说:“痴谓无明”。一切痛苦都产生于无明,人由于无知而产生了偏见与固执,苦也就由此产生了。

由当红小生余文乐主演的由真实新闻事件改编的《一念无明》,就是这样的打动了人心。

2.

黄世东是名住进精神病院一年刚刚出院的躁郁症病人。看上去和常人一样的整洁理性,甚至更加真挚有礼。但是他的情绪就像是根火柴,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点燃。

先是在朋友的婚礼上不顾喜庆的气氛指出,来参加婚礼的大多数人其实只是为了观赏场面够不够豪华,酒水菜品够不够高档丰盛,并没有几个人过来真心祝福;后来又在工作面试的时候,在明明进行的非常顺利的关口,自爆曾经因为精神病住院,白白丢掉了机会。

这只是小事。我们作为正常人也会说错话做错事,是不是?他的痴症不在这里。

他的回忆闪回到住院前,因为老母患了老年痴呆,毅然辞去了工作在家全职看护,完全不顾已经开始和女友已经一起开始供楼,甚至还欠下大笔债务。

重新见到女友的场面很虐心。女友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帮助他还清债务独自供楼。见面的时候还是同以往一样温良恭俭让,然而她把黄世东带到自己的教友面前,才开始痛哭诉说自己有多么痛苦和绝望——她的原谅不是出于对他的爱,而是出于对自己心灵平静的救赎。

这成了压倒黄世东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又失控了。他在小超市里狂吞着还没付钱的巧克力,被大家认出他以前就是那个因为弑母而上过新闻的人。

整个影片的重磅结症在这里才如一颗手榴弹一样抛出,让观众都不忍再回想先前黄世东那些温情脉脉的回顾母亲的片段——让观众期待从艰难夹缝里生长出来一朵洁白小花的愿望,再次被击的粉碎,以至于感同身受的,真切的,和黄世东一起愁苦着,绝望着,希望一切可以重来,希望黑压压的日子能够被撕开一个小角,露出哪怕一丁点曙光。

永远不被那一念之间的无明所牵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3.

他不服气的还有这个命运。小儿子在美国已经事业有成,老母过世后,已经不愿意再搭理精神病院的大哥,但是希望把父亲安顿到香港好的养老院去——父亲拒绝了。大概是因为腔子里还有着一股气吧。他相信自己还是有用的。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他在黄世东再次崩溃后,力挽狂澜般,向邻里不厌其烦解释说以前母亲的死是意外,不是儿子有意弑母;他在邻居们揣测黄世东将会要挟对屋的小孩从天台上一起跳下时,坚定隐忍的安抚着还未完全明白世事人心凶险的儿子。

这个年轻时不负责任,年老后无赖任性的父亲,在影片最后,终于用小人物的那一点点倔强和不服输,把自己立起来了。

永远不被那一念之间的无明所牵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4.

观众最不忍心的当然还是余文乐扮演的黄世东。这部片子获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余文乐本人获得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的提名。

一个生活中为少数弱势群体的躁郁症病人,获得观众的认同,除了本身对于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文关怀外,还是因为这样一个人物戳中了人心。

什么样的执迷会触碰到不言而喻,但又处处存在的或明或暗的社会规则?带着躁郁症患者的黄世东因为弑母而被打上清晰烙印,而没有被烙印上的我们又有几个能够完全的自知?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希望,并且真的相信自己可以万事周全无所不能?所以黄世东会完全无视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贸然辞职照顾母亲,后来会因为客观上根本不堪这样的重负而弑母。

相比万事谨慎小心权衡的我们,其实他才是个敢于实践的,用尽全力的理想主义者。而理性的我们早就看到这条路行不通,而根本不会去尝试罢了——虽然心里对于他的勇敢试错和惨烈失败心有戚戚。

小孩子才论黑白对错,成年人只讲利益。希望我们都能永远不被那一念之间的无明所牵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的负重的人生。

永远不被那一念之间的无明所牵制,去承受自己根本承受不了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