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縣城出土“天下第一劍”,能斬蛟伏龍,鎮祛洪水

說起“天下第一劍”很多人都會想起越王勾踐的劍。

越王勾踐的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越王勾踐因為“臥薪嚐膽”而終成“霸主”。而它的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據說,該劍出土之時仍然“寒光淋漓”,雖歷經千年仍未腐蝕。因此該劍素有“天下第一劍”、“青銅劍之王”美譽。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山東一縣城出土“天下第一劍”,能斬蛟伏龍,鎮祛洪水

但是接下來要說的“天下第一劍”,要比越王勾踐的劍還要。。。

山東一縣城出土“天下第一劍”,名鎮海內外!

在山東兗州博物館陳列的大廳裡,有一把碩大、修長的鑄鐵劍,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劍柄上鑄有文字圖案。銘文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圖案為:劍的吞口為一個怒目橫眉的怪獸頭形狀,叫“睚眥”,傳說它是龍王九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性格兇猛好鬥,才作了兵器上的裝飾。

據有關專家介紹,這把大劍,無論是重量還是其長度,在華夏現今出土的劍文物中均屬第一。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驚呆了吧!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山東兗州博物館陳列的不折不扣的是"天下第一劍"!

山東一縣城出土“天下第一劍”,能斬蛟伏龍,鎮祛洪水

該劍在泗河之上用來“斬蛟伏龍,鎮祛洪水”!

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大禹鑄塔堵塞“海眼”的傳說也流傳甚廣。據傳,在大禹治水之前,海水倒灌,洪水氾濫,使泰沂山脈以西的廣袤無限的大地成為一片汪洋。這是為什麼呢?

傳說,東海老龍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敖光,二兒子敖明。這一年,老龍王晏駕了,也就是死了。按照王位繼承的規矩,這龍王王位自然要由長子敖光來繼任,然而二兒子敖明野心巨大,經過一番爭鬥。敖明未能得逞,一氣之下跑到了泰沂山脈西面的雷澤,可雷澤水域面積小,比起東海來那是太寒磣了。敖明心想,何不將雷澤變成西海,才能與東海抗衡。於是他便找到了海眼,這個海眼就是位於興隆塔下的海口,敖明拔下眼塞,東海的水就從海眼裡汩汩地冒出來,形成了廣闊的西海,敖明就在西海里當起了西海龍王。

山東一縣城出土“天下第一劍”,能斬蛟伏龍,鎮祛洪水

可這一來,泰沂山脈以西的廣袤田野變成了海域,造成洪水氾濫,海水的倒灌,農田被淹,房舍被海水浸泡倒塌,人民生活民不聊生,人民痛苦極了。這個時代的舜就派禹治理洪水。

大禹治洪水採用疏導的方法,固然很成功,可海水始終不退,原來是海眼相通,海水仍在湧出。大禹找出海水氾濫的源頭就是海眼的緣故。於是,他就命人造了這座高大的塔壓在了海眼的上面,海水消退了,海龍王也被制服了,人們就給這個塔起名叫“鎮龍塔”了。也就是後來的兗州“興隆塔”。

自從2008年9月隨著興隆塔的地宮的發掘,在興隆塔地宮的中間,確有一口井眼,井口不大,只有26釐米,井也不深,整個測來也只有1.68米,這似乎又多了一些神秘色彩。

而興隆塔與泗河相距不足十里,據說到了清代,每到夏季,泗河便成了一條性格兇猛、暴戾無常的害河,一到汛期,它就像一匹不羈的野馬,橫衝直撞,沖毀村莊廬舍,淹沒禾稼田園。

山東一縣城出土“天下第一劍”,能斬蛟伏龍,鎮祛洪水

在距今二百九十年的公元1712年廈季,由於泗河洪水暴漲,沖垮了石橋,兗州知府金一鳳捐出了薪俸,組織力量用一年多時間修好了大橋。然後又主持鑄了這把大劍,安放於豎立在大橋中間的橋洞外邊,用來斬蛟伏龍,鎮祛洪水,說來奇怪,從此兗州周邊就風調雨順。

“天下第一劍”重見天日,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歲月悠悠,人世滄桑,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豎在河中的大劍被水衝倒埋在了沙中,人們早已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988年春天,群眾在乾涸的泗河底拉沙時發現了它,沉睡將近300年的大劍才重見天日,文物部門聞訊後立刻進行了徵集。經文物權威部門鑑定後為國家一級文物,於是,“天下第一劍”名聲鵲起,成為兗州博物館的一大亮點。

服不服,與越王勾踐的劍相比,這把重1539.8公斤,長達7.5米的劍不愧為“天下第一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