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艺术作品时,是否应该抛去主流价值观?

艺刺


如果说艺术作品都是依附于特定时代的主流价值去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往往成为庸俗的作品,而非真正的艺术品。

一件艺术作品的问世,他更多的是遵循了创作者的内心。比如魏晋时期的书法和文学作品,体现的都是那个时期真正的文人风骨,具体的作品有王羲之雅集酒后写就的《兰亭集序》,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琴赋》等。

魏晋时期,天下纷争战乱不止,此时的文人只有依附权贵才能过得更好,并成为当时的主流价值;而一部分文人,为了避开乱世趋炎附势的苟活,以消极避世的心态,隐居山林,喝酒唱歌,读书写诗,为当时的文化界保留了一股清流。

而他们的作品就是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但它们却成为中国历史上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为后人所敬仰。

所以说,我们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时,主流价值观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也要分时代,并不是每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都是符合艺术审美的需要的。



比如梵高的作品,生前只卖出过一幅,很多都塞在他弟弟家的床底,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并不认可梵高作品的价值。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有时候,有些艺术作品与所谓的主流价值之间,存在的鸿沟就是天才与庸人之间的距离,是艺术创新与因循守旧之间的分歧。

再说说印象主义的代表莫奈,在1875年的法国就引发了一场“审美的战争”。当时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他们代表着当时画坛的主流价值。

为此,他们对1874年莫奈引入新的技法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历史的答案却告诉我们莫奈的画作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印象派”。

不论是绘画的艺术,还是其他文学作品等艺术表现形式,每一次的突破与创新,都伴随着所谓的主流价值观代表们的质疑和否定的声音。

因此,我们认为的主流价值观,可能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对艺术的发展并不是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我看来,艺术更多的是表现创作者的内心,而非迎合所谓的主流价值观的阉割品。


布谷视界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什么是主流价值观?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主流价值观是否全部代表了正确的价值观?历来也是有争议的。




二,单纯从艺术的层面讲,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比如说,西方绘画艺术现在似乎是一种主流,自然也体现为一种带有主导性的主流价值观。但是,因此就说西方绘画艺术现在是最好的?我看还是值得商榷的。我想即使是西方最好的艺术家也未必敢讲这样的话。

三,从艺术创作的个体来讲,艺术家的思想大多是超前的或者说是前卫的,感情是奔放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循着艺术的规律去创作和思维,而不是跟着某一时期的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去决定自己的创作取向。



四,从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可以看出,尤其在绘画方面,很多的艺术作品在当时并不被人们看好,而是在后世甚至很多年以后才越来越呈现出它的艺术价值。这也说明这些作品在当时并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那时的“主流价值观”。


世界名画·鲁本斯《三美神》

德国绘画大师鲁本斯笔下的女子大都人高马大、膀阔腰圆、臀厚腿粗,甚至可以说是“彪悍”。在当时受到主流社会的批评攻击,鲁本斯也成为一个“不受人们喜欢的画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了鲁本斯画作的巨大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印像派创始人莫奈的《日出》刚发表时,遭到很多人的讽刺挖苦,甚至连“印象派”这个词也是批评家带有揶揄地说出来的,不想竟成了一个新画派的命名。

莫奈《日出》

世界级绘画大师梵高在世时他的画作并不被人看好,他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是多年以后,梵高的作品闪耀出巨大的光芒。他的《向日葵》在纽约佳士德拍卖行拍出了1亿美元的价格。



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由此是不是可以推论,艺术家在创作时并不都是按照“主流价值观”去选项和“循规蹈距”的,而是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既然很多的艺术作品是“如此”产生的,那么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为什么一定要带着所谓的“主流价值观”的“眼睛和嘴巴”去审视去评价呢?


谁怜一灯影

艺屿EYESVOT |艺术鉴赏

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即符合社会普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每个时代的艺术总会跟那个时代发生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其实是和当时的主流意识范畴联系在一起的,但并不是说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艺术作品就不是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应该是独立的,更是前卫的。

艺术的价值应该是单纯的,本质的,而不应该被其他的因素所干扰的。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不一样。

就像有的人可能会喜欢古典主义绘画的理性和自然;有的人更推崇毕加索、米罗之类的抽象大师。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美么?作为古典审美的代表,画中神秘微笑一直令无数艺术爱好者着迷,直到杜尚用铅笔给这位美人画上小胡子。

画中人神秘的微笑消失殆尽,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杜尚的创作就是对当时艺术主流价值观的极大挑战。

但你绝不能说这不是艺术。

事实上,这幅《带胡子的蒙娜丽莎》也成为了杜尚和他的现成品艺术的经典之作。


杜尚《带胡子的蒙娜丽莎》

艺术本身就应该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的和多重解读的可能。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有人说这的是萝莉与大叔的爱情,但我更觉得是人性深处对于幸福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影片中里昂和玛蒂尔达之间确实产生了亲密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真的是爱情,影片中并没有实锤。

当玛蒂尔达说爱上里昂时,里昂惊愕的喷出了牛奶,反问“你没经历过恋爱,怎么能证明这就是爱”;在餐厅里玛蒂尔达要亲吻里昂时里昂的拒绝。

这些细节的表现正是电影的高明之处——它将人性与伦理道德的底线掌握的刚刚好,符合常理的同时又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

至于朱新建的作品,历来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的画过于情色和媚俗。但我想说的,艺术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自身所呈现出的价值本身就是两件事情。

朱建新笔下的美人,妩媚,慵懒,羞涩,柔情似水,具有一切美女所共有的特质,但也有一种闲散的趣味。

朱新建《美人图》系列

他画的与其说是性欲,不如说是对于性欲的幻想。

这里套用一句书法家于明诠的评价,他说:“朱新建的画,最表的一层是情色与媚俗,往下揭一层是潇洒与率真,再往下揭是颓废和无奈,一层一层往下揭吧,揭到最后就是凄凉。”

你以为他的作品是色情,只是你没有看懂背后对循规蹈矩的社会准则的反讽罢了。

朱建新的画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挑战,他用向来只表现文人意趣的笔墨,肆无忌惮的描绘着一个个媚俗的美人形象,展现了现代社会庸俗的生存感。

(完)

👉艺屿EYESVOT 艺术鉴赏👈

请赐评❤


艺屿EYESVOT

这问题问的,直接明着问就行,不然让人感到很含糊。你是不是想问“评价艺术作品时,是以市场价值评判它还是以艺术价值评判它”?

现在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基本上人们的主流价值观都脱离不了金钱。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问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不存在很严重的冲突!

普通人带着市场价值的眼光去评判也没什么错,艺术供人欣赏,提供更高的精神享受,但是并不妨碍它同时具备真金白银的价值,其实市场价值也从侧面反应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完全没有一点市场价值的作品好像还不存在!当然这里指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你带着艺术价值的眼光去评价艺术作品也没错,只不过现在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人们更加关注它的市场价值,比如说收藏,其实里面更多的人真正在意的是物品的市场价值,真正喜爱、热衷的只是凤毛麟角!

所以说你带不带着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去评价它,都无所谓,只要你觉得它好,它就有价值!


万物皆明

我对艺术是这样看的,也许很不成熟,只能作为相互交流我的看法如果有错可以提出批评意见。艺术和科学一样没冇国界,而技术和艺术家有国界。这话怎么理解呢?科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而技朮不同,特别是核心技术是有条件交换的,达不到对方的条件,对方是不会白白送给我们的,即便出大价也买不来。艺术也可以说世界的,是共享的,但是艺术是艺术家们劳动创造的,艺朮家是有国界的是为所在国而创造艺朮,为本国人民而艺术的,所以艺术必须为本民族服务,必须符合本民族的特点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本民族的艺术精神,艺术营养,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讲艺术是有民该族性和阶级性,虽然阶做已经消灭,但资产阶级的思想还存在,剥削阶级的思想还存在,我国是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艺术创作必须符合党的要求,艺术必须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和西方资产阶级服务。所以艺术必须符合主流思想,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要术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品位。


吴定律

一个艺朮家想脱离政治专注于艺朮,那是不现实的,不管那个作家,他的作品都包括现实和价值,只不过后人不从他处的历史背景去考虑,去理解,有个作曲家王西麟想独树一支谱一支超凡作品《第四交响曲》,但它掩盖不了作品的社会价值,意大利一位雕塑家评论说,这里面有三个人,有爱心的人,愤怒的人,怀疑的人。

这三种人代表王西麟对社会的理解,当前社会的主流,决定作家对作品定什么调,所以,超凡的艺术作品没有,还是毛主席一句话,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为工农兵服务的,从中国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来看,后三十年不管从那方面比都比前三十年好,但好的文艺作品几乎绝迹,整个世界也如此,这只告诉我们,优秀作品来似基层,服务了底层才有好作品。


青天白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