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生該走的彎路就得你自己去走,不要怪父母狠心。

孩子,人生該走的彎路就得你自己去走,不要怪父母狠心。

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命喪斷頭臺的法國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轉》 茨威格

孩子,人生該走的彎路就得你自己去走,不要怪父母狠心。

1. 你是否常這麼對孩子說: “我這是為你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我是過來人,我知道什麼才是對的!” “你現在恨我,長大了你會感激我!”
“現在如果我不提醒你,將來你吃了虧就會怪我!” 事實上,你也是這麼做的:
一歲,你趕緊扶起正在蹣跚學步的他;
三歲,你把正在用沙子蓋城堡的他拉回家;
五歲,你沒讓他去學校的春遊,說那不安全;
十歲,他想學游泳你沒同意,怕出現危險;
十五歲,他喜歡上了隔壁班的女生,你警告他不要早戀;
十八歲,他想選擇喜歡的文學專業,但你以“沒出息”為由改成了大熱的金融;
二十三歲,他大學畢業,順利進入你計劃中的投行……
這麼一帆風順的人生,似乎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這樣。
但是,這種筆直到一點彎路都沒有的路,孩子走起來是什麼感覺?
在家長的督促下,他們只能看一眼彎道上任意馳騁玩耍的小夥伴,低下頭默默往前鼓湧著。


這些被“剝奪”了的彎路,也正剝奪著孩子的成長機會。
做父母總喜歡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卻不由自主的成了“攔路虎”。
在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習慣性以“過來人”的口吻勸誡孩子我是為你好這個怎麼做,那個怎麼做,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久而久之孩子也失去了嘗試探索的興趣。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從此不再給他買繫鞋帶的鞋子?”母親點點頭。
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自己刷碗的時候濺了一身水,你是不是從此不許他走近洗碗池?”母親又點點頭。
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自己動手整理床鋪,用了很長時間,並且弄得歪歪扭扭,你是不是不耐煩地把孩子推到一邊,替他重新整理?”母親驚愕得看了他一眼。
專家又說:“大學畢業後,你是不是又動用了自己的權利和關係,為他安排了前程?”母親更驚愕了,連連點頭。
最後,專家肯定地說:“現在你的兒子是不是工作沒業績,與同事處不好關係,還對你們很暴躁,完全變成了一個陌生人?”母親“哇”的一聲哭出來:“是的,是的。醫生,這是怎麼回事呀?” 專家嚴肅地說:“你們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好了,所以,孩子就不會做所有的事了。” 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做家長的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但絕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孩子,人生該走的彎路就得你自己去走,不要怪父母狠心。

孩子,人生該走的彎路就得你自己去走,不要怪父母狠心。

3. 少走'彎路'不等於是走'捷徑'。每個孩子人生中必然要走過各種彎路,明白一些道理,這是必經的,對個人成長而言也是有益的。
現實中,諾多的父母覺得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在為孩子鋪路,可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
曾經熱播的《羋月傳》,想必看過的人會不難發現,羋月與羋姝的人生大相徑庭,原因除了天生的性格差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還在於她們背後各自母親的眼界。
在美國家庭教育中,經常聽到的理論是:“醫生的兒子不見得就是醫生”,“球王的兒子肯定不是球王”。
里根年輕的時候是演員,小布什是個吸毒、玩搖滾的浪蕩公子。
如果他們的父母費盡心思、用盡手段,把他們強行“掰回正路”,也許就沒有此後的總統先生了。

孩子,人生該走的彎路就得你自己去走,不要怪父母狠心。

4. 事實上,有些事光靠聽前人經驗是學不會的,必須親自經歷吃點虧才能學會。 人生該走的彎路就要走,有些虧必須吃。
如果因為怕一時吃虧而不去親自嘗試,事事都靠先人的經驗,那是不會有收穫的。
對於孩子,我們要強行斷奶,要有壯士斷臂的意志,我們要學會在孩子前進的路上做觀眾,做一名智慧的引路人,不要因為怕他們多走彎路而處處越俎代庖,不然,反而害了他們。

孩子,人生該走的彎路就得你自己去走,不要怪父母狠心。

不妨試試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關於這件事,孩子,我並不比你知道得更多,你得自己去嘗試!
“我不能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也許你是錯的,但誰又能次次都對呢?我也做不到啊。”
“如果你碰壁了,我的胸懷永遠為你敞開,但我不能為你做任何決定。”

孩子,人生該走的彎路就得你自己去走,不要怪父母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