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我们如何对待流言蜚语

荀子非常重视语言,他分辨了“善言”与“伤人之言”。

他认为,“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意思是说,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矛戟刺得还深。所以磅礴宽广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并不是因为地面不安稳;

踮着脚没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于说话伤了人啊。大路很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因为人言可畏,流言可以杀人。

“人言可畏”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有意思的是,荀子竟然对如何对待流言也有妙招。对于如何处理流言,荀子提出了“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

《荀子》:我们如何对待流言蜚语

凡是没有通过正当途径而是从四处传来的没有根据的流言、学说、事情、计谋、赞誉、诉说,君子对它们持慎重态度,听到了就把它们公开地列举出来,确定它们是恰当与否,然后对它们作出惩罚或是奖赏的决定并立即付诸实施。

如若这样,奸诈的言论、学说、事情、计谋、赞誉、诉说就没有敢来试探的了,忠诚的言论、学说、事情、计谋、赞誉、诉说就都公开表达、通行无阻了。

如何分辨流言?荀子认为,“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故曰:‘君子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说话真实的人,存在于阙疑之中。疑惑的不说,没有请教过的不说。明智的人对事情十分清楚,对事理十分精通。所以说:“对于君子,是难以使他高兴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使他高兴,他是不会高兴的。”

流言止于知者。“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说之所以恶儒者也。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俗话说:“滚动的圆球滚到低洼的地方就停止了,流言蜚语传到智者那里就止息了。”这就是各家之言与邪恶的学说憎恶儒者的原因。

是非犹疑不决时,就用过去的事情来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来检验它,用公正的态度来考察它,流言蜚语便会止息,恶言就会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