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阻碍人工智能的并非技术,而是背后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改善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却在另一方面又引发着新事物带来对已有生态的冲击。这可以看作是新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但又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人类不能因为害怕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发停止发展新技术,又不能任由这种负面影响当下的人类生存。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就带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无人驾驶。

或许阻碍人工智能的并非技术,而是背后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或许阻碍人工智能的并非技术,而是背后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众所周知,出行问题跟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人驾驶汽车一旦真正上路运行,其影响面之广不言而喻。所以对于其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更应该未雨绸缪,展开广泛讨论,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社会和公众提前做好准备。

或许阻碍人工智能的并非技术,而是背后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不仅是国内,在国外的无人驾驶同样面临这些问题。作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率先步入商业化的特斯拉,其研发的Autopilot已经发生了好几次车祸。同样的争执是事故责任的归属,是技术的不成熟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但任何一项技术,在完全成熟之前,甚至是在技术真正成熟之后,人为干预都是机器所不能完全替代的。这重点就在于背后所引发的社会法律及伦理问题。

从法律层面来说,主要是无人驾驶发生事故后,法律责任该如何认定和归属。因为汽车本身不能作为法律责任主体,所以相关的汽车所有人、乘车人、车辆的硬件制造商、车辆自动驾驶软件供应商都有可能成为法律责任主体。在这样一个涉及人员众多、关系复杂的法律事件中,认定法律责任以及确定责任归属,难度远远大于有人驾驶汽车的情况。无论对立法机关、执法部门、司法部门来说,还是对汽车生产者、所有者、乘车人、交通事故其他当事人来说,要达成相关的共识都面临很大的难度。

或许阻碍人工智能的并非技术,而是背后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当然,除了法律,还会涉及伦理问题。试想,一辆无人驾驶的车辆发生了交通肇事,人们可能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交通事故受害者是被机器和自动驾驶软件致伤、致残甚至致死。可以预见,无人驾驶汽车一旦发生恶性交通肇事,其引发的伦理争论必然十分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