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妈祖故乡文化的发展

对于她的历史,历代许多学者都有疑问,明代学者认为:如果说“天”是上帝,‘她”就是天的配偶—“后”,“海”则是天的第二个配偶—“妃”,天妃的地位如此伟大,不可能是福建莆田的一个农村姑娘;清代学者也说,如果上帝要选民女为妻,也应当选江南一带富贵人家的女儿,不可能选福建边海区域的渔女。

唐宋妈祖故乡文化的发展

第一章 唐宋妈祖故乡文化的发展

海神妈祖是由历史上真实人物变化而来的神明,她原为福建兴化军莆田县湄洲岛人,生前是一位女巫,死于北宋初年,后来受到各朝代的封赐,从顺懿庙神上升为南宋的圣妃,元明的天妃,清代的天后。对于她的历史,历代许多学者都有疑问,明代学者认为:如果说“天”是上帝,‘她”就是天的配偶—“后”,“海”则是天的第二个配偶—“妃”,天妃的地位如此伟大,不可能是福建莆田的一个农村姑娘;清代学者也说,如果上帝要选民女为妻,也应当选江南一带富贵人家的女儿,不可能选福建边海区域的渔女。第三个疑问是: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水神,为什么偏是宋代福建农村的一个渔女成为天后,而不是其它更有传统历史的水神成为天后?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宋代福建社会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唐宋福建经济文化与社会问题

宋代福建的经济文化已经走在全国的前例,兴化军区域则是福建经济文化发达的典型区域之一。理解这一文化背景,对理解妈祖文化的发生是有益的。

一 唐以前福建的历史

福建是一个位于东南海疆的省份,它的开发远远落后于中原区域,当夏商周的文明照亮东亚各国的时候,福建所在的东南区域被视为“七闽八蛮”,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要比中原区域差了一大截。汉代,福建区域出现了闽越国,但这个国家因挑战汉朝的霸权被汉武帝消灭,大多数居民被带到江南一带定居,其中善战的男子被组成“越骑”,被发配到边疆作战。闽越国的文化代表人物“越巫”则被带到汉宫,汉武帝对他们十分宠信。例如,越巫勇之向汉武帝建言:宫殿被火焚烧之后,要盖得更大些,这才能使火神气馁。于是,汉武帝扩建规模巨大的甘泉官。汉代的宫殿以木板铺地,这种习惯原来不见于北方,只怕也是越巫给汉朝的建议。汉武帝的晚年越巫利用汉武帝的信任挑起汉武帝与太子之争,长安的市民拥护太子与官军作战,数万人死于长安城的战乱,多数越巫也同归于尽。于是,闽越国的历史彻底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自汉武帝将闽越国之民带到江淮区域之后,闽中人口稀少,全闽地只设一个冶县,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经过三百年的休生养息,东汉末年,闽中设立了建安郡,管辖八、九个县。不过,这一时期管辖建安郡的东吴政权,其主要根据地在江南,为了保护江南区域井与曹魏抗衡,东吴大将贺齐在征服闽中之后,将他在闽中俘虏的男子补充军队,带到江南作战,这是闽人又一次北上江南。所以,西晋统一闽中之后,闽地人口十分稀少,闽北的建安郡及沿海的晋安郡,共有8600余户,每户约有5人,总共不过43000多人。隋朝统一闽中之际,闽地仅设四县,共有12420户。

唐朝统一之后,朝廷为了维护南部海疆的安全,派了一部分军队驻扎闽中,其中,河东人陈政及陈元光父子在闽中平服蛮僚,建立漳州。唐代前期,江南区域人口较多,移民福建的不少。唐天宝年间,福建约有10万余户。迄至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发生,中原区域进入连续2Q0年的战乱时期,于是,中原民众成群结队地南下福建、江西等地。最为典型的是唐末光州刺史王绪率光州、寿州5000士兵驱吏民南下,他们人闽时,约有数万人。其后,王绪部下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发动政变,在闽中建立威武军政权。由于威武军是当时南方唯一由北方人建立的政权,所以,南下的北方移民大量进入闽中,福建人口在宋代初年上升到46万户。北宋福建经济文化全面上升,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北宋末年.福建约有100多万户。其人口密度赶上了中原区域。

二 宋代福建社会的发展

唐宋时期,福建的经济文化也赶上了中原区域。福建以农业为基础,由于地处南方,福建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当时水稻的产量要高于麦子等北方作物,这使福建农民的收人要比北方农民好一些。其次,由于福建地处南方,拥有许多北方没有的水果与植物,所以,福建经济作物的收人较高。例如,产自建瓯的北苑龙团茶是北宋士大夫的最爱,北宋每一个著名作家都留下了歌咏北苑龙团茶的诗篇,这带动北苑茶在全国畅销,建茶文化蔚然可观;福建的蔗糖、荔枝、龙眼、乳柑也得到了江南城市居民的喜欢;再次,宋代福建的矿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宋代福建草莽初辟,和开发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原区域相比,资源极为丰富充裕。据《元丰九域志》等书统计,宋代福建有:

金矿4座,占全国26.7%,排名第2;

银矿72座,占全国37.5%,排名第1;

铜矿44座,占全国62.0%,排名第1;

铁矿11座,占全国13.9%,排名第2;

铅矿31座,占全国39.7%,排名第1;

锡矿5座,占全国8.1 %,排名第40。

以上事例表明,宋代的福建虽然是开发较迟的地方,但经济发展却很快,在王安石等人大办官营企业的促进下,福建一跃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在宋朝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福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首先,在科举方面,宋代“福建出秀才”成为一句流传极广的谚语,宋代福建共有7000多名进士,约占朝廷录取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二,所以,宋代朝廷上下,闽籍官员很多。其中仕至宰相的高官有50多位,例如,章得象、陈升之、曾公亮、章惇、蔡确、蔡京、李纲、陈俊卿、梁克家、留正等人都对宋朝政治产生很大影响。其次,由于福建人才辈出,宋代福建的学术十分繁荣,在理学方面,北宋前期即有郑穆、陈襄、陈烈、周希孟为著名的“海滨四先生”;北宋后期,程颢、程颐的四大弟子中有杨时、游酢二位闽人,杨游二人成为理学南传的标志性人物。杨时的弟子中,罗从彦是一代名师,罗从彦的弟子李侗是朱熹的老师,杨、罗、李、朱完成了二程理学的传承,诞生于闽北的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开创的闽学是中国理学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朱熹的弟子中,蔡元定、陈淳、黄榦都是卓有贡献的闽人,南宋晚期的真德秀、熊禾等人也是闽学的优秀代表。其它领域的代表人物也很多,柳咏、张元千、刘克庄是著名的诗人、词人;严羽是著名的诗同评论家;在散文方面,蔡襄的散文“清遒粹美”。在史学领域,宋代闽人有二部众所公认的史学名著,其一是郑樵的《通志》,其二是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在自然科学方面,曾公亮编《武经总要》,是宋代兵器制造、兵法集成的巨著;苏颂作《新仪象法要》,并制造水运天文仪,代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此外,宋慈的《洗冤录》是法医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杨士瀛在医学理论方面的探讨引人注日;蔡襄的《荔枝谱》、《茶录》都是科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在艺术方面,蔡襄号称宋代书法四大家之首,蔡京与蔡卞的《宜和书谱》、《宜和画谱》都是艺术史上的名著;而《乐书》及《律吕新书》等音乐方面著作的出现,则反映了闽人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划时代成就。由此可见,宋代福建文化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是非常发达的。从闽学在历史上的地位来看,也可以说,宋代的闽北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宋代福建经济文化的繁荣,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一个成果。唐宋之际北方人口大量南下,是福建经济开发的基础,也是福建文化繁荣的前提。福建的名臣、名师大多是北方移民的后裔。不过,在指出唐宋福建社会迅速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福建社会的另一面,福建在唐初还被视为蛮风瘴雨的地区,各方面都很落后。迄至宋代,经济文化发展虽快,但民间还有许多陋俗,例如食葛图赖、以蛊毒人、生子不举等等。总之,唐宋时期的福建是一个混合形的社会,不仅有发达的儒文化和商品经济,也有受传统影响很深的土著社会习惯存在。其中一些陋俗长期存在,反映了唐宋福建社会的另一面。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为什么宋代福建经济文化那么发达,但民俗中还保留那么落后的东西。(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