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頭號玩家》?

寫作用鋼筆

好看。


超凡的想象力和造夢元素一直是斯皮爾伯格留給人們最大的印象,從《ET外星人》到《人工智能》,再到《侏羅紀公園》,突破原有桎梏框架,帶給觀眾新世界和新夢幻體驗,是斯皮爾伯格一直所追求的樂趣,而在《頭號玩家》裡,觀眾能夠充分挖掘和體會到導演想要表達的樂趣和夢幻。


拋開情懷不談,哪怕觀眾不是一個遊戲愛好者,不是一個電影愛好者,無法理解電影裡那上百個令人驚豔的彩蛋,單從劇情來講,電影就已經足夠吸引人,尋寶遊戲是傳統故事裡非常老套的套路,但賦予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設定,全新的主題,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感應頭盔,體感工具,恐怖片的體驗,戰鬥的多形式化,這些設定使得故事可延展性相當的豐富,尤其是最後的那一場遊戲裡的世界大戰,魔法水晶,鬼娃,機械哥斯拉,鐵巨人,高達,多種耳熟能詳的人物在一個世界觀裡大戰,場面實在是太燃了。


另外電影的主題也十分亮眼,迴歸到遊戲的本質是製造歡樂而不是受到資本的控制成為盈利的工具,點明這一點最妙的地方莫過於改變遊戲世界的那一場小遊戲,最關鍵的不是打通關,而是找到彩蛋,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這是目前很多沉迷於打怪升級而喪失歡樂的遊戲玩家所忽略的內容。


除了主題的鮮明,設定的驚豔,影片在特效,畫面等方面很出色,多種元素的構造之下,斯皮爾伯格無疑又給這一代人編織了一場美妙的夢幻盛宴。


(文/星夜行)


我是星夜行

在影院看了《頭號玩家》,字幕滾動中激動地坐在位子上等片末的彩蛋,一等不來,二等不來,回頭看,幾乎所有觀眾都像我一樣紋絲不動地等著。掃地大媽進場收拾,有人終於忍不住問她:“有彩蛋嗎?”大媽冷冷地回答:“沒有。”全場沮喪,紛紛黯然離去。

我認為《頭號玩家》足以證明斯皮爾伯格寶刀未老。在此之前,他差點兒從我心目中的導演榜裡消失了。最近他拍的幾部影片,不管是《華盛頓郵報》還是《間諜之橋》,總體而言都中規中矩,少有驚豔之感。可是《頭號玩家》刺激到了我,斯皮爾伯格沒有失去他標誌性的想像力,也沒有失去他驚人的控制力。想想吧,換任何一個導演,很難想象他(她)能夠做到,在塞進上百個彩蛋,以及數不清的懷舊元素的前提下還把影片做得如此明快流暢。

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有很多標準。我個人認為,有一個標準很簡單,也很重要。那就是從你離開電影院開始,你回想那部電影的時間會持續多久。從看首映那天算起,我回想它快五天了。這絕對是一個讓我自己都意外的經歷。

我還有一個屢試不爽的經驗願和大家分享。凡是一流小說很難改編成一流的電影,相反,二流小說卻往往成就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頭號玩家》的情況完全符合我的這個經驗判斷。因為我知道,這個小說在評論家那裡地位不高。很多人評價歐內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的這本書可讀性強、有趣味、但又確實不算出色,還說它是“小聰明和陳詞濫調的大雜燴。”出版沒幾年就感覺有點過時了,甚而顯得老套和乏味。所以大家聽說斯皮爾伯格要拍這個片子,還讓克萊恩做編劇,期望都很低,還不乏惡評。這比較符合題主認為《頭號玩家》褒貶不一的講法。但那僅限於影片放映之前,當大家看了電影,好評就一邊倒了。

要說《頭號玩家》最大的優點,我認為是斯皮爾伯格用他出眾的講述手法喚醒了所有人的活力——無論你屬於哪個年齡哪個職業哪個國別哪個階層。他似乎有一顆適合所有人的靈藥,激活了每一個的熱情和想象力。


西閃

如果單以彩蛋數量而論,《頭號玩家》若是自稱第二,應該沒有其他哪部影片敢號稱第一。相對於小說原著海量致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梗,電影版做了大量修改,替換植入了大量80後、90後、乃至00後都能明白的梗,讓影片更能契合時下主流觀眾的口味。

【遊戲篇】

《頭好玩家》的故事,是尋找遊戲中的終極彩蛋。獲取彩蛋的過程,也是遊戲。所以,讓我們先看看片中包含了哪些遊戲類的彩蛋。

看過電影的觀眾,都知道最後一關和一個名叫《大冒險》(Adventure)的遊戲緊密相關。電影版改動了絕大部分和遊戲相關的內容,唯獨保留了用《大冒險》作為最後的測試。

一方面,是因為該遊戲是八十年代最暢銷的遊戲之一,開創了動作冒險和奇幻風格的潮流。在那個時代,如果家裡擁有一臺雅達利2600型遊戲機(下圖),差不多都會玩過這套遊戲。

更重要的,是《大冒險》隱藏了目前已知的史上第一顆遊戲彩蛋:玩家只要能進入一個密室,就能調出該遊戲作者的名字——Warren Robinett。從此以後,隱藏彩蛋不僅成為雅達利出品遊戲的常規,也基本成為其他遊戲追隨的一個設定。

《頭號玩家》中的“綠洲”虛擬系統,堪稱終結一切遊戲的遊戲,其終極彩蛋要通過史上第一顆遊戲彩蛋來獲得,初始和結束合為一體,這才是完美的設定。所以,這個梗必須在電影中得以保留,斯皮爾伯格也無法改動。

以道具而論,全片遊戲相關的彩蛋中,沒有比《大冒險》以及那臺雅達利2600遊戲機更重要的了。其他從經典遊戲中借用的梗,多數是工具性質的。比如角色手中的武器。

像男主角在最後大戰中“召喚”出的一款火箭筒,就是來自微軟暢銷遊戲系列《光暈》中的SPNKR Rocket Launcher:

影片開幕Aech出場在PvP場景裡大殺四方時,用的也是來自《光暈》的武器:

那是該遊戲系列中很常見的一把突擊步槍:

深入敵後的女主,在戰鬥時從自裝備庫變化武器,其中有一款是來自《戰爭機器》中最為標誌性的鏈鋸槍:

在最後一戰中,男女主一度打光了子彈,其他夥伴將自己的武器扔給他們用,那些看起來也像某些遊戲中的武器,可惜鏡頭太模糊看不清楚。

在“綠洲”系統中,玩家可自由設定自身形象(Avatar)。電影中有許多來自著名遊戲的角色,他們多出現在大場面群戲當中。

比如在開場介紹“綠洲”系統的PvP場景中,最先出現的就是兩撥人馬對沖,一邊是蠍子大軍:

另一邊則很奇怪的是些鴕鳥:

其實,它們分別致敬的是雅達利經典遊戲《飛天蜈蚣》(Centipede):

和街機經典《鴕鳥騎士》(Joust):

後者尤其值得強調:在原著中,男主獲取銅鑰匙可不像電影中這般輕鬆,要和那一關的大Boss拼玩《鴕鳥騎士》的技能,三局兩勝才能過關。

可能由於需要“與時俱進”的原因,電影版並沒有將該遊戲作為第一關賽制。但是,與該遊戲相關的內容,在片中也多次出現。比如在Aech的工作間裡,就有一臺該遊戲的街機,結尾“綠洲”創始人哈立德的童年臥室內,也有該遊戲的海報。甚至連男主角的VR眼鏡外殼上,也有改遊戲的貼紙作為裝飾。當然,“鴕鳥騎士”也參加了結尾大戰:

上面截圖中圈出來的另外兩位,經典玩家們可能不太熟悉,因為他們都是相對新發遊戲中的角色。大塊頭那位是2016年全平臺發行的《天生戰狂》(Battleborn)中的El Dragon:

另外那隻青蛙,則來自1991年首發任天堂平臺的《忍者蛙》(Battleloads):

同樣在最後大戰中比較顯眼的遊戲角色,有來自《光暈》(Halo)的精英小隊:

甚至在同一鏡頭中出現了四位經典遊戲角色,還都是女英雄:

眼尖的觀眾,應該很容易認出她們:《真人快打》(Mortal Kombat)中的Cassie Cage,《街頭霸王》系列中的春麗,《古墓麗影》中的勞拉,和《守望先鋒》(Overwatch)中的Tracer。右下角那些骷髏,不是來自遊戲,在後面電影篇會提到。

在上圖中從Tracer和春麗二人中間露出一個腦袋的,也不是無名之輩,她是《質量效應》中的女指揮官:

你如果好奇,《質量效應》中的男指揮官Shepard,不會也在本片中吧?

還真是,不過他是出現在早前的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場景中:

像俱樂部那種人潮洶湧、燈光昏暗的場景,最適合“塞入”某些彩蛋角色了。還是在Shepard出鏡的場景中,前凸後翹的勞拉站在吧檯邊:

而藏在人群中的,還有《街頭霸王》中的野獸派格鬥家布蘭卡老師!遺憾的是,他居然很罕見地站直了。

除了布蘭卡和春麗,同樣來自《街霸》系列的帥哥隆(Ryu),在開場的賽車場景中,也有出鏡:

在最後的大戰中,男主單挑大Boss挑索倫託(Sorrento),在幾個轉身連踢的武術動作後,來了招明顯偷師隆的波動拳。

在一些更昏暗的場景中,還混雜著玩家們本該很熟悉的硬角色,比如《毀滅公爵》(Duke Nukem):

可能需要放大點才能看出端倪:

看那身行頭,的確是本尊無疑了:

和這些躲躲閃閃0的遊戲角色相比,來自《真人快打》系列的戈洛(Goro),其待遇簡直要甩同行無數條街:

誰讓他被女主選用來整蠱男主呢?

片中一些遊戲相關的佈景或道具裝飾,也很隱蔽,不仔細看會直接無視。比如在電影開場對“綠洲”的介紹中,有一個用帶材質貼圖的立方體建造的世界,明顯是致敬沙盒遊戲《我的世界》(Minecraft):

在女主角街頭賽車段落中,在她那款阿基拉戰車車身上,有幾款噴繪裝飾:

其中有一款,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街機遊戲《吃豆小姐》(Ms. Pac-Man)那頗為妖嬈的造型:

就連角色的衣著,也都代表其遊戲品味。比如在檔案館顯示的記憶場景中,哈立德穿的那件T恤:

上面印的,就是一款經典街機遊戲《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

八十年代生人的小鎮青年,沒準當年還可能在家鄉電影院或錄像廳外的遊戲室玩過。

同樣是街機經典的《防衛者》(Defenders):

絕大多數觀眾可能沒在片中看到。其實,在結尾男女主角幸(Bao)福(Fu)生活的公寓內,就有一臺那樣的主機。等出了4K藍光,大夥不妨瞪大眼睛求證一下。

片中的一些臺詞,也用上游戲的梗。比如在Aech的工作間內,初次會面的男女主角尬聊中,就問到偶像哈立德喜歡的一些遊戲:

※最喜歡的射擊遊戲——1997年首發的任天堂64機型遊戲《黃金眼》(GoldenEye),改變自同名007系列電影;

※ 最喜歡的多人遊戲角色是Oddjob,也是來自007系列《金手指》中的反派角色,就是那位長了一副亞洲面孔、五短身材、愛拿禮帽當武器的傢伙。不過,哈立德偏偏喜歡將該角色設定為“不用武器”(slaps only)狀態下玩,可謂藝高人膽大。

※ 最喜歡的賽車遊戲——世嘉(Sega)發行於1981年的《Turbo》。

這些都是死宅向的談話,一般觀眾不瞭解也無所謂。

在片中衝擊第三關的考驗中,領先一步的反派手下,在猜測哈立德最喜歡的遊戲。他們提到的遊戲名目中,除了前文提到的《鴕鳥騎士》和《防衛者》。,還包括1979年首發的街機遊戲《爆破彗星》(Asteroids)、雅達利2600經典遊戲《尋劍》(Swordquest)和《陷阱》(Pitfall)。不過,這些都被否定了。最終確認,哈立德立意要人玩的,是《大冒險》。

【電影篇】

《頭好玩家》小說原著中,哈立德簡直相當於一部七八十年代流行文化百科全書,電影也看了不少,書中還提到了本片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一些經典之作,如《大白鯊》和《奪寶奇兵》。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據說斯導可以迴避了對自己的作品的指涉。但是由於其巨大的影響力,完全不表現,似乎也說不過去。所以,有時候也得“意思意思”。比如以這樣的方式:

這頭霸王龍追逐的方式,讓人想起斯導的《侏羅紀公園》。不過,這段街頭賽車戲的亮點,還得數金剛:

尤其是這個附立大廈頂部的造型,活脫脫是1933年版《金剛》經典場景再現,連空中飛行的老式飛機都還原了。

小說原著中,並無《金剛》有關的彩蛋。可見編導只是根據電影場景的需要,來選擇合理的橋段來致敬。

比如在哈立德檔案館內,女主化身《真人快打》遊戲中的戈洛來調戲男主,最後更是來了一個異形爆胸的梗,將男主嚇得夠嗆:

初看這一場景,似乎和《異形》無任何關聯。但考慮到“爆胸”這個梗的惡趣味,同樣是迷影客的女主,出於整蠱的目的玩一下這招,還是比較合適的。

隨後的《超人》梗,也是如此:

在迷影文化圈中,超人用根本無法改變外貌的眼鏡作為常人偽裝,已經是一個玩笑梗,斯導在這裡不過是順勢發揮罷了。

同樣屬於“順手拈來”級別的電影彩蛋,還有當“鋼鐵巨人”(Iron Giant)最後掉進岩漿時的手勢,和《終結者2:審判日》中T-800英勇自盡時的豎拇指造型一致:

這招幾乎可以用在所有捨己為人、英勇赴死的機器人身上。

比以上這些用得稍微正式隆重的電影類彩蛋,就得考慮與影片情節和人物關係的融洽程度了。男女主角在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跳舞那裡,明顯是致敬1977年的經典歌舞片《週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

無論是角色的舞蹈動作,還是舞場地板設計,都濃縮了致敬對象最經典的一面。但這種致敬,並非照搬,而是將對象最華彩的章節——包括歌曲(片中此段的Stayin’ Alive,是來自同名電影,而非《週末夜狂熱》)——按照《頭號玩家》這場的需要串接到一起。原著裡,也僅僅提到七十年代好萊塢銀幕舞王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而沒提及具體片名。斯導此般處理,可謂與原著異曲同工,同時又突出了電影媒體視聽語言更為動人的力量。

當然,全片中最狂熱的致敬,狂熱到超出彩蛋範疇的致敬橋段,是第二關的《閃靈》(The Shining)段落。

對Overlook酒店場景的再造,苛刻到就算庫布里克復生、可能也難看出差異的程度。

原著中沒有這一段。小說中第二關的要求,是玩家必須全程扮演1983年的電影《戰爭遊戲》男主角,不能說錯一句臺詞,不能做錯一個反應,才能過關。電影版將場景該為《閃靈》,一方面是為了適應當代觀眾的口味,另一方面恐怕是為了斯導那點作為庫布里克粉的小心思。

除開如此大張旗鼓的致敬,片中其他佈景類的彩蛋,就要隱蔽得多。

比如第一關街頭賽車段落中,出現的影院廣告牌:

如果去出施瓦辛格的作品目錄,是肯定沒有那部《Jack Slater III》的。此梗出自魔鬼大帝的一部票房滑鐵盧作品《最後的動作英雄》(Last Action Hero),是以片中片的形式虛構的一個電影系列。

哈立德的記憶檔案館,是片中的一個重要場景,主角們解謎攻關,都離不了。如果注意一下該館大廳的桌椅陳設:

會發現它們很像1985年青春片《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中那幫差生被留校察看的大廳:

無論是顏色、用料、式樣,幾乎一模一樣。難道是巧合?

應該不是,《早餐俱樂部》的導演約翰·休斯(John Hughes),是原著中提最多的導演之一,哈立德非常喜歡他的作品,男女主角他們也對其作品爛熟於心,包括這部《早餐俱樂部》。

同樣可能處於迎合當代觀眾的考慮,電影版《頭號玩家》中,並沒有其他約翰·休斯作品彩蛋。斯導也許是通過如此巧合的佈景,來表示自己並沒有忘記原著的設定。

相對而言,片中一些來自其他電影的標誌性道具,就好認得多。

比如《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系列中那輛DeLorean跑車:

在原著中,它只在個別場景中露面,發揮的作用遠沒有本片中大。小說裡男主也對該車進行了改造,比如在車身上加上《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的標誌等。電影版中,似乎只體現了一項改造:

那就是加上了經典美劇《霹靂遊俠》(Knight Rider)中那輛KITT車獨特的標誌。

斯皮爾伯格是《回到未來》系列的監製,該系列在美國科幻影史和大眾流行文化史上,都有比較深遠的影響。因此,與它相關的彩蛋,在片中還有好幾處。比如在Aech的工作室,女主稱男主為Marty McFly,那是《回到未來》系列男主角的名字。

更為隱蔽的,是Aech的工作室還貼了這樣一張海報:

那其實是《回到未來1》中黑人市長Goldie Wilson謀求連任的競選海報。如此細微的迷影道具都有收藏,充分證明Aech不愧是與男主“臭味相投”的死黨。後面還會提到,片中有更多體現Aech技宅實力超強一面的隱蔽彩蛋。

既然說到車了,片中第一關賽車段落,自然有數量來頭不小的車:

在這個鏡頭中,和主角們以及來自《街頭霸王》中帥哥隆(Ryu)的賽車停在一起的,分別是(從左至右,從上到下):

※ 經典美劇《天龍敢死隊》(A-Team)中隊員出勤常用的麵包車;

※ 《瘋狂的麥克斯2》中主角的進階款Interceptor;

※ 日本動畫《極速賽車手》(Speedracer)中主角的愛車馬克5號(Mach-5);

※ 60年代美劇《蝙蝠俠》系列中的蝙蝠車。

片中,蝙蝠車明顯給Aech的“大腳怪”給撞下了斷橋,眼見是毀掉了。麥克斯那輛Interceptor,也難逃脫傾覆的命運:

就像群戲中號安插人物彩蛋一樣,機車扎堆的場合,也適合安排可致敬的各型車輛。女主角駕駛的那輛摩托:

就是日本動畫片《亞基拉》中男主的機車。

同樣在該賽車場景中,也出現了1983年電影《克里斯汀魅力》(Christine)中那輛紅到魅惑的普利茅斯狂怒(Plymouth Fury):

一些本身就是標誌的彩蛋,只要是粉絲都會一眼瞅見。

像哈立德自拍葬禮的那段視頻,畫面上經典美劇《星際迷航》中的聯邦標誌,讓人難以忽視。相對於原著中的《希德姐妹幫》(Heathers)梗,《星際迷航》顯然受眾更廣。

男主穿著去約會的那身行頭:

來自八十年代的Cult片《天生愛神》(The Adventures of Buckaroo Banzai Across the 8th Dimension)。這部異常鬼馬的電影,固然是男主的心頭好,也讓同樣古靈精怪的女主眼前一亮。而且,該片也是原著作者兼本片編劇大人的心頭好,他作為職業編劇的頭一個本子,就是寫《天生愛神》的續集。

在俱樂部遭襲後,女主迅速調出了自己的反擊武器:

原來是一款《異形2》中女英雄瑞普利用的電磁脈衝步槍M41A Pulse Rifle:

男主後來拋出的“澤米基斯魔方”(Zemeckis Cube):

其實又是一個《回到未來》梗,澤米基斯是該系列的導演,這一系列玩的又是時間梗,斯導是用這個道具跟老朋友開玩笑哩。

在最後的大戰中,出現了不少經典電影道具。就槍械武器而言,有《瘋狂的麥克斯》系列主角那把雙筒霰彈槍:

有來自《巨蟒與聖盃》(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中搞怪大殺器“神聖手雷”(Holy Grenade):

《巨蟒與聖盃》在原著第三關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斯導的選擇很聰明,惡趣味之餘又合情合理。

在最後的大戰中,最為標誌性的道具,非男主手中高舉的那臺立體聲收錄一體機莫屬:

這是向《情到深處》(Say Anything)中的經典場景緻敬。舉起機器“廣而告之”的用意是一樣的,不過一個播放的是愛,一個傳播的是戰鬥的號召。

和遊戲梗一樣,《頭號玩家》電影中,在數個群戲場景中,也植入了大量其他電影中的角色作為龍套。

像開場介紹“綠洲”系統時在爬珠穆朗瑪峰的蝙蝠俠:

PvP場景中被Aech消滅的、來自《猛鬼街》系列的經典反派弗雷迪·克魯格(Freddy Krueger):

《辛巴達七航妖島》中的獨眼巨人:

《機械戰警》系列中的招牌主角:

以及《十三號星期五》系列的痴漢主角傑森老師:

可以說,屬於這一團體的角色類電影彩蛋,是最多的。而且,他們多半在前面的場景和最後的大戰中,都有出現。比如說電影版《忍者神龜》系列的四位主角,來自《魔戒》系列的甘道夫巫師等,就不一一截圖了。

前文提及的該圖中下方那位“骨骼”清奇的主兒:

貌似來自《鬼玩人3:魔界英豪》(Army of Darkness)中的鬼界小鮮肉。

還有人在對抗IOI的人群中,發現了《星球大戰》老三部曲中賞金獵人波巴·費特(Boba Fett)大人的身影:

在最後的大戰中,來自動畫片《鋼鐵巨人》中的機器人:

和來自經典怪獸片《哥斯拉VS機械哥斯拉》(Godzilla VS. Mechagodzilla)中的同名怪物:

可以說為正反兩方做出了表率,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過,在整個最後大戰中,最讓個人眼前一亮的龍套彩蛋,是這個小傢伙:

來自《鬼娃回魂》(Child’s Play)系列中的鬼娃查克(Chuck)。

據說,在前面俱樂部和最後一戰場景中,還有更多的角色彩蛋等待探索。這裡僅列部分,諸位看官可待藍光發行後自行檢測:

※ 《地獄男爵》(Hellboy)中的地獄男爵;

※《超能查派》(Chappie)中的查派;

※ 賣拷貝《變形金剛》系列中的擎天柱、大黃蜂、威震天和御天敵等;

※《阿凡達》中的納威人;

※《捉鬼敢死隊》中的棉花糖巨人;

※《環太平洋》中的“危險的吉普賽人”(Gipsy Danger);

※ 印第安納·瓊斯本尊;

※《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的瓦力;

※《鐵甲鋼拳》(Real Steel)中的Atom; ※

※《終結者2》中的T-1000;

※《加勒比海盜》系列中的傑克船長;

※《特種部隊》(G.I.Joe)中的“蛇眼”和“公爵”;

※《飢餓遊戲》的女主角坎特尼斯;

※ 哈利波特

……

小說原著中,主角們之間的對話,經常充滿流行文化指涉的機鋒,有時則是直接援引電影臺詞。電影版中也有一些表現。

當男主角終於通過第一關時,哈立德以其巫師形象出現,並對他說:“賽車玩得不錯啊,學生!”(Nice racing, padawan!)這是一個星戰梗:

是模仿尤達大師的口吻、對後輩表示親切致意。

《頭號玩家》電影中,男主在了哈立德的感情故事後,感嘆Kira就是哈立德一生的“玫瑰花蕾”(Rosebud)。這是句《公民凱恩》的臺詞梗:

意寓神秘而貫穿始終的人生線索,本片中特指哈立德、Kira和Og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

片中的搞笑角色I-R0k,在當老闆索倫託面臨幾乎所有“綠洲”玩家的對抗時,很不合時宜地說了一句:“有朋友就不算失敗!”(No man is a failure who has friends.)這句臺詞,來自經典暖心電影《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

同樣是這位I-R0k,在啟動神器Orb of Osuvox時說的一長串咒語,貌似瞎編,其實來自1981年的電影《黑暗時代》(Excalibur),片中梅林為烏瑟(Uther)易容時,用的就是同一套咒語。

【音樂篇】

本片的預告片,採用瞭如下樂隊作品,但它們並沒有出現在正片中:

※ A-ha樂隊的《Take on me》

※ Rush樂隊的《Tom Shawyer》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說原著中,Rush是哈立德最喜歡的樂隊;整個第二關,都與該樂隊的作品息息相關。

電影中Aech在現實中,就穿了一件Rush最著名專輯《2112》的T恤:

斯導的用意在於告訴原著粉們,雖然他降低了Rush相關彩蛋在影片中的作用,並不表示他忽略了該樂隊在角色心目中的地位。

片中其他出現的流行曲目,基本上都是八十年代的勁歌金曲。而且,從其歌名或歌詞中,不難理解斯導選用的理由,是為了烘托當時場景的氛圍。比如:

※ 範·海倫樂隊那首《Jump》,作為影片的開場曲。除了曲子本身激昂的基調外,歌名也很應景,讓觀眾有一種“跳入”VR世界的感覺;

※ Joan Jett一首《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出現在第一關街頭賽車開始前的場景。男女主角正是在那裡相遇,男主角一見傾心。可以說,這首歌提前“預示”了他們的關係。

※ 在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中,在男女主角上位碰面時,播放的歌曲是Daft Punk樂隊那首《Lose yourself to Dance》。其實,也是在為二人接下來個共舞熱身。

※ 威猛樂隊那首《Wake up before you go go》,如同原著一樣,還是男主角的鬧鐘音樂,歌名同樣很應景。

※ The Bee Gees那首《Stayin’ Alive》,如前所述,其實並不是該段所致敬的《週末夜狂熱》中的歌曲,但風格更典型,而且歌名很恰當地反映了男主此時心境。

※ 在最後的大戰前,當男主角舉起收錄機時,響起的是Twister Sister樂隊那首《We’re not gonna take it》,歌名一如當時情境,將“綠洲”玩家們的眾志成城渲染得越加熱血。

※ 當機械哥斯拉出現、以及五人組進入《閃靈》情境時,都很應景地響起各自電影配樂的經典片段。

與這些歌曲寓意的彩蛋相比,Prince、邁克爾·傑克遜、杜蘭·杜蘭等作為服裝梗出現的,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動漫篇】

需要指出的是,片中運載高達的,是來自美劇《螢火蟲》(Firefly)系列中的“寧靜號”(Serenity)飛船:

女主機車上,除了前文提到的《吃豆小姐》裝飾貼,還有漫畫版《神奇女俠》《最偉大的美國英雄》的圖標:

在Distracted Globe俱樂部的人群中,出現了DC旗下角色喪鐘(Deathstroke)大人:

還有DC旗下的小丑和哈莉:

最後大戰中,還有死射(Deadshot)的身影:

據說,黑寡婦、鷹眼都在俱樂部裡,而夜翼(Nightwing)、死侍(Deadpool)、鋼鐵俠、蜘蛛俠、洛基(Loki)和滅霸,也都出現在最後一戰中。不過,筆者在影院沒注意到。有心人可在高清媒體出現後求證。

片中最後送大反派索倫託上西天的,似乎是不知名目的古怪玩意兒,電影遊戲動漫作品中都找不到相關指涉。實際上,那是一個玩具彩蛋。送索倫託上西天的,是個瘋狂球(Madball)炸彈。

瘋狂球本身,是重口味橡膠玩具,彈性非常強,用力捏的話,還能爆出眼球或大腦。它不僅出現在最後一戰中,在男主的高架棚屋場景中,也有出現:

【極秘篇】

除了以上彩蛋,影片在美術設計階段,還設定了很多。可惜,因為鏡頭和燈光的緣故,不說在影院中,就算在高清藍光截圖中,也難以發現端倪。

這些場景,多半是片中技宅角色們的棲身之所。因而,他們所有的興趣愛好,都能反映在場景設置中。

比如Aech的工作間內,就有如下隱藏得很深的彩蛋:

比如來自《機械戰警》系列中很經典的ED-209機器人。

還有惡搞星戰的《太空炮彈》(Spaceballs)中搞怪飛行車Winnebago Chieftain 33:

70年代美劇《太空堡壘》(Battlestar Galactica)中的戰機Colonial Viper starfighter:

約翰·休斯經典作品《春天不是讀書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中的汽車: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1961年型號的法拉利250 GT California,總共只生產了不到100輛;號稱“世界之王”的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也花了好大的力氣,才弄到一輛。

還有一架來自《巴克·羅傑斯在25世紀》(Buck Rogers in the 25th Century)的雷電攻擊機Thunderfighter:

經典日本電視動畫系列《星際牛仔》(Cowboy Behob)中的劍魚II型飛船:

注意Aech手肘部位的桌上,似乎還有一個小的該飛船模型。

這個工作間內,還有源自電視動畫《空中戰警》(Exosquad)中的機甲:

最後,還能看到懸掛在空中的、源自《2001太空漫遊》中的修理艙:

同樣收羅、展示了成堆寶貝的,還有男主充當遊戲室的爛車空間、哈立德的童年臥房,以及男女主角結尾生活的公寓。

編導之所以在這些空間安排那麼密集的彩蛋,其實是用道具凸顯人物性格:看他們生活的環境,愛的東西,就知道他們是什麼人。

那麼,瞭解了這麼多彩蛋之後,你會對《頭號玩家》電影有更深的認識麼?


淘票票

毫無疑問,它會是上半年最叫觀眾滿意的科幻電影。

上映第一天,豆瓣評分9.2、IMDB8.6

整個影院內無論男女都經歷了至少100次顱內高潮,喊出過幾十句臥槽!

甚至還有人一連三刷興奮到徹夜未眠。

松子和你們賭五包辣條,信不信這貨絕逼刷爆你的朋友圈——

《頭號玩家》

Ready Player One

改編自恩斯特·克萊恩的反烏托邦同名科幻小說,被譽為“潮流文化聖經”。

由造夢大師

斯皮爾伯格執導。

聽到這個名字,你肯定不會陌生,他可以拍出《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等極具歷史意義的佳作。

也可以拍出《大白鯊》、《侏羅紀公園》等商業價值明顯的娛樂電影。

這次的《頭號玩家》與以上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

講述的是屌絲宅男意外獲得千億財富,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

在貧富差距依舊很大的2045年。

現實世界破敗不堪,大部分居民只能住在報廢汽車和集裝箱堆起來的“疊樓區”。

既然現實世界已經這個*樣了,就只能沉迷於遊戲,意淫自己變身高富帥,迎娶白富美。

幾年前,宇宙地表最強的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綠洲”的VR遊戲。

你可以在那裡舉辦殺馬特年會、在迪廳尬舞、還可以撩妹子。

也可以一言不合就幹架,總之想幹嘛就幹嘛。

整的所有人茶不思飯不想炮也沒時間打,一門心思地往小黑屋裡趕,火急火燎的換上裝備,進入遊戲。

小時候,你媽和老師總說,打遊戲能當飯吃嗎?能賺錢嗎?

還真能!

5年前,綠洲創始人掛掉了,他死後還想著搞事情,就提前錄了段視頻告訴所有玩家(幾乎是全人類):

我在遊戲中放了三把鑰匙,率先極其的玩家可以繼承他的財產。

不多,也就5000億....美刀.......

於是,屌絲男主韋德踏上了繼承財產的通關之旅。

遊戲中,他結識了剛在村東頭做完洗剪吹的,殺馬特至尊貴族女孩驕傲の尕釹

由於名字太繁瑣,我們就叫她小粉吧。

除了小粉他還陸續認識了大壯、小瘦和小黑。他們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合作。

首先,他們來到第一關卡,刺激賽車2045。

數百名玩家,駕駛著各色車輛聚集在橋上,途中會遇到霸王龍追擊、金剛攔截、以及各種驚險機關。

藤原拓海來了也只能跪下叫各位爸爸。

眼看著所有人相繼撲街,我們的屌絲男主韋德化身技術過硬的老司機。

把自己的猛蹬520戰車開成了過山車,終於拿到了第一把鑰匙。還獲得了幾萬塊軟妹幣!

本著有錢不花丟了活該的真理,韋德帶著大壯去了百貨大樓任性消費。

韋德果然具有暴發戶的潛質,當即拍下了一套價格不菲的情趣內衣!(浸入式遊戲穿戴設備)

這套情趣內衣最的賣點,就是可以足不出戶縱享撫摸的快感。

果然,當他和小粉在舞池裡尬舞的時候現實世界的他全身酥麻不禁嬌喘連連。

但是,短暫的溫存過後是擺在眼前的第二關卡——村東頭鬼屋瞧一瞧

也正是這一關,斯老爺子大膽地將觀眾帶入電影,也就是所謂的第一人稱視角,VR浸入式體驗。

試想一下,你本身坐在2018年的電影院,卻通過鏡頭穿越置身在上世紀的經典電影,還是恐怖電影是不是頓時腎上腺素飆升?

那我接著告訴你,這部電影會是《閃靈》你是不是要翹班奔向影院?

當韋德一夥人來到《閃靈》中的那所旅店。

看吧!

灌木叢被精細切割構成的巨型迷宮

詭異的雙胞胎

血漿從電梯奔湧而出

這可把大壯嚇壞了,以180邁的速度狂奔。

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壯這幾天水逆,他跑到了讓人聞風喪膽的237號房間!

所以,激情裸女出現,撲到了大壯的懷裡。

但是鏡頭一轉,裸女變成了老妖婆。

情急之下,多虧大壯想起一句咒語:我去你姥姥的。才得以脫身。

而此時,韋德他們也找到了第二把鑰匙。

接下來就是第三關挑戰,本以為最後一關會是超級無敵螺旋爆炸的難度。

萬萬沒想到,竟然是玩紅白機???

不過,導演怎麼可能能讓你輕輕鬆鬆拿走五千億?

所以,反派偽娘版“馬化騰”上場並展開了世紀大戰。

講真,看完這部電影,總覺得年過七旬的斯老爺子,很有可能正在開創一個新的潮流。

用CG世界與現實世界結合,讓觀眾明確感受到這是CG世界,從而塑造一種極致的遊戲感!

以前,《最終幻想15》採用了頂尖的CG技術,可以做到以假亂真,也是以真實為賣點。

然而,斯老爺子100酷,就是要讓觀眾知道這只是遊戲。

在《頭號玩家》裡,有超過一半的場景和鏡頭,完全就是在模擬遊戲的畫面和質感。

無論是人物形象、闖關設計、還是打爆怪物後不斷增加的金幣都是我們熟悉的遊戲元素。

如果說斯老爺子這次開創了影視類型上的新潮流,那麼他還重新定義了“彩蛋”一詞。

過去,我們常常在保潔大媽的注視下,尷尬又不失禮貌,端莊而又乖巧的等待影片結尾短短几分鐘的彩蛋。

結果自己的蛋都快憋碎了也get不到驚喜.....

但是,《頭號玩家》告訴你,彩蛋少些不要緊,多了可能會累瞎眼.....

像貴娃恰吉練輕功。

高達和鋼鐵巨人群毆機械哥斯拉。

小丑和哈莉夜店轟趴

《回到未來的》的時空穿梭座駕

連儀表盤都一毛一樣......

△《回到未來》劇照

△《頭號玩家》預告截圖

DC漫畫裡的超級反派Deathstroke

乃至隨隨便便一個鏡頭都是彩蛋無數!

《守望先鋒》獵空、《街頭霸王》春麗、《古墓麗影》勞拉、《真人快打X》Cassie Cage。

很想說,《頭號玩家》就是死宅的“春晚”、有生之年系列。

男主扮演者泰·謝里丹感慨過——

嗯,然後就搞定了。。。

也難怪,誰叫人家都能和英國女王場外連線。。。。

曾經,我以為70歲的他很難有精力再去搞什麼“怪力神作”

如今,他卻為80後獻上了最爆炸、熱血的青春讚歌。

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把《頭號玩家》拍成少數人的自嗨,而是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的狂歡。

最後,希望大家可以奔向影院真正的去爽、去瘋、去感動、去飆淚。

因為,這樣的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松子電影

你好,我是冷哥——《頭號玩家》—現實是唯一的真切(兼論三把鑰匙寓意與電影改編)

本片推出預告片時就引起電玩迷的注意,也同時讓非電玩迷的我有了一探究竟的興趣。《頭號玩家 Ready Player One 》改編自 2011 年的同名科幻小說,閱讀著陌生但又能引起共鳴的虛擬幻境及闖關遊戲,彷彿掉入絢爛多彩的異次元空間。

我雖對電玩遊戲力不從心,卻對小說內描述的虛擬世界十分著迷,出乎自己意料之外。作者恩斯特·克萊恩 Ernest Cline 同時兼任編劇,最後呈現出的電影內容與原著相差甚多,末段會對此點提出心得。

「綠洲 OASIS 」是未來世界最盛行的電玩娛樂平臺,它所提供的眾多活動已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2040 年,創辦人詹姆士·哈勒代 James Halliday (馬克·勞倫斯 Mark Rylance )過世前宣佈:玩家若能在「綠洲」找到銅鑰匙、玉鑰匙和水晶鑰匙與程式彩蛋,就能獲得「綠洲」的掌控權與鉅額遺產。

眾多電玩高手無不躍躍欲試,形成「獵蛋客」(找Halliday程式彩蛋的人)和被“創新線上企業”豢養的「六數人」(員工都以「六位數」作為編號,並且開頭數字都是6)之間的競爭,但五年來無人能破解第一道謎題。

直到 2045 年,青年韋德·瓦茲 Wade Watts (分身是帕西法爾 arzival ,泰·謝里丹 Tye Sheridan 飾演)得到第一把鑰匙後情勢丕變,「創線企 IOI 」執行長諾蘭·索倫託 Nolan Sorrento (班·曼德森 Ben Mendelsohn )開始搞破壞出爛招以阻止 Wade 的五人團隊得到彩蛋。

Wade 五人組既要解謎又要對抗 Nolan ,形勢緊迫之際,聰明又能理解James Halliday 思維的 Wade 在隊友協助下逆轉了危局並戰勝「創線企」。

開場由 Wade Watts 旁白時代背景、「綠洲」遊戲競賽規則和他的朋友,出現在「綠洲 OASIS 」虛擬世界中的全是玩家們的分身,大家在這裡遊玩、聊天、競技,虛擬人物在電影前半段出現的比例甚高。

等到女主角薩曼莎 Samantha (分身是雅蒂米思 Art3mis ,奧利薇亞·庫克Olivia Cooke 飾演)現身後,真人演員群艾區 Aech (莉娜·韋斯 Lena Waithe )、大刀 Daito (森崎溫 Win Morisaki )、小刀 Shoto (菲利普·趙 Philip Zhao )才一一出場。這些年輕演員表現雖不差,但難以超越馬克·勞倫斯和賽門·佩吉的角色魅力。

主要場域在「綠洲」的 VR (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裡,劇中出現眾多1980 、 90 年代懷舊電影、電玩與動漫的「彩蛋」,相信粉絲群看了會很激動吧!

我比較確定的有攀爬到紐約帝國大廈的「金剛 King Kong 」、《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的經典汽車、蝙蝠俠、蝙蝠車、侏儸紀暴龍、《星際大戰 Star Wars 》的大型機械載具 AT-AT ,還有片中特別介紹的「鐵巨人The Iron Giant 」、「哥吉拉ゴジラ Godzilla 」、「鋼彈ガンダムGundam 」和「鬼娃恰吉 Chucky 」,其他的就是跟著看熱鬧了。

此外,有一些威力無窮的「神器」(例如可以回到60秒前的魔術方塊、可以獲得新生命的25分錢硬幣…)也十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闖關遊戲還包含在電影裡進行角色扮演,原著裡的角色扮演影片是 1983 年版「戰爭遊戲Wargames 」,電影中則是 1980 年的「鬼店 The Shining 」,場景還原度頗高,非常特殊的體驗。

小說中對主角分身名字和城市的設定都是有典故的。James Halliday 的分身名字「安納瑞克 Anorak 」, Anorak 是個巫師,指的是醉心於某特定領域的“技客 geek ” (即智力超群,善於鑽研專業領域但不愛社交的學者或知識分子)。

Wade Watts 的分身名字「帕西法爾 Parzival 」,他是德國中世紀傳奇故事中尋找聖盃的英雄人物,最後通過考驗成為騎士(華格納的最後一部歌劇即是《帕西法爾》);而 Samantha 的分身名字「雅蒂米思 Art3mis 」,Artemis 是希臘神話裡的月神、狩獵女神,有尋寶的女王之意。

Wade 活動的城市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這個城市當初就是以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Cristoforo Colombo (義大利航海家,在西班牙贊助下於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並且成功到達美洲)來命名的,呼應出這城市會出現一群改變世界的探險家。最有趣的是,本片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也出生於俄亥俄州喔 ~

【網路烏托邦】

2045 年,世界能源短缺,民眾的生活都過得很拮据,為了逃避現實,紛紛進入「綠洲」虛擬宇宙裡找尋夢想與幸福的感受。父母雙亡的 Wade 跟姨媽住在貧民戶大本營拖車屋園區,「綠洲」的虛擬幻境陪伴著 Wade 和許多青少年成長,這裡是他們的美麗新世界。

進入這個虛擬的烏托邦後,可以忘卻真實世界的煩惱,遁入無憂無慮空間;可以隱藏自己外表和內在的缺點,成為一個你想要當的人;可以掩飾自己的自卑與寂寞,快樂的結交朋友;而且可以哪裡都不去,卻又能無所不在。

帕西法爾 Parzival 在「綠洲」與雅蒂米思 Art3mis 相遇後對她一見鍾情,相處一段時日後更是無法自拔, Parzival 情不自禁的對 Art3mis 說「我愛妳」。每個人來到「綠洲」的人都會偽裝,刻意呈現最好的一面,對於現實和虛擬分得很清楚的 Art3mis 表明「你活在虛幻裡,你只看見我要你看見的那個我」。

網路天地的魅力無窮,許多沉迷於網路的人都和 Wade 一樣虛實不分,有朝一日發覺所看所思的與實際情況有天壤之別,必定會深感挫敗。

原來, Art3mis 的真實身分是反抗「創線企 IOI 」掌控綠洲主導權的革命軍,他們希望獲得 Halliday 的遺產後去幫助貧困的人,讓世界恢復美好與光明。

創造者 James Halliday 雖將遺願轉變成眾人趨之若鶩的電玩競賽,讓玩家們都浸淫於他所迷戀的 1980 、 1990 年歐美、日本流行文化,但 Halliday 清楚「網路烏托邦」終究不是真實世界,他會在最後一關給予「綠洲」子民一個發自內心的溫暖忠告。

【三把鑰匙的寓意】

要得到 James Halliday 的遺產得先獲得銅鑰匙、玉鑰匙和水晶鑰匙,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五年來,大家參加第一關的賽車競技都被終點站前的大金剛給砸扁,更遑論得到銅鑰匙。

Parzival 與 Art3mis 在賽車場相識,在一次交談後(有關《戰爭與和平》和口香糖包裝紙的啟示)轉而研究 Halliday 生活日誌,心靈福至想通了第一道謎題「原路折返,逃離你的過去」的解謎關鍵,那就是學習打破規則並回首省思自己的過去。

待下回賽車比賽時,當全部的車向前衝,唯有 Parzival 逆反規則的加速倒車駕駛,這次,沿路的怪物和金剛再也抓不到他, Parzival 終於得到銅鑰匙,成了計分板上高居第一的榜首。

得到銅鑰匙後 Parzival 拿到第二道謎題「隱藏的鑰匙,等著跳躍」,他與Art3mis 在擾動星球跳躍卻無法得到玉鑰匙,後來他們得知 Halliday 曾邀約心儀的佳人綺拉 Kira (真名是凱倫)觀賞電影「鬼店」,但不敢與她接吻吐露愛意。

Parzival 團隊通過「鬼店」考驗, Art3mis 在殭屍大軍環繞的舞廳中找到Kira ,理解了第二道謎題的重點在於「面對心魔,勇敢表達情感」,她詢問Kira 是否願意一起跳舞, Art3mis 與 Kira 共舞后得到玉鑰匙。

「創線企 IOI 」為了獲得「綠洲」這個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資源而無所不用其極,執行長 Nolan 傾全力阻止 Parzival 與 Art3mis 團隊得到鑰匙,但總是慢了半拍。氣憤又著急的 Nolan 使出殺手鐧,在第三關卡設置無人能進入的力場,還變身為機械哥吉拉攻擊艾區操縱的鐵巨人和大刀扮演的鋼彈。

就在「獵蛋客」與「六數人」正邪兩方大亂鬥時, Nolan 還使用超爆彈炸燬現場,幸好, Parzival 身上的硬幣神器救了他一命。最終,他靈光一閃選擇挑戰「冒險」遊戲,並得到水晶鑰匙。

「冒險」創造者華倫·羅賓奈特 Warren Robinett 是第一個將姓名彩蛋藏於遊戲的人,同樣將程式彩蛋藏於「綠洲」的 Halliday 除了對 Warren 致敬,還要讓玩家回想初次在電玩中得到的震撼經驗與感動,勉勵玩家飲水思源並賦予其傳承的使命感。

闖關成功所獲得的三把鑰匙,其背後涵義代表的是 Halliday 生命的體悟,期望以遊戲闖關方式來分享人生的意義。就如獲得彩蛋的 Wade 也擁有了友情、愛情,找到真正的綠洲。

【現實是唯一的真切】

Parzival 在闖關時曾回到 Halliday 小男孩時代,看到年幼的 Halliday 獨自坐在客廳搖著操縱桿玩遊戲,這位“技客之神”有社交障礙,難以和其他人互動,為了逃避不如意的現實,遁入虛擬空間,成長期間心思都放在電玩遊戲上,青少年時期沒有朋友。

當歐格頓·莫洛 Ogden Morrow (賽門·佩吉 Simon Pegg )主動邀約他聚會,兩人成了莫逆之交與事業夥伴。但是, Halliday 後來卻與 Morrow 拆夥不相往來。

年老的 Halliday 後悔自己疏遠了 Morrow (因為後來Kira與Morrow交往併成了他的老婆), Parzival 在闖關中讀取到他的心思,那就是「友誼如玫瑰花蕾般珍貴」,所以 Parzival 未簽署綠洲經營權合約(當初就是讓Morrow簽署了綠洲轉讓權而使得兩位好友分道揚鑣), Parzival 終於通過試煉獲得彩蛋。

Halliday 很高興一個理解彩蛋真義的人闖關成功。他告知 Parzival “ 虛擬世界雖然能帶給人無比的喜悅,但真實世界是唯一可以好好吃一餐的地方”。

垂垂老矣的 Halliday 頓悟了只有在真實世界裡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他送給「綠洲」玩家的忠言即是「現實是唯一的真切」,虛擬幻境雖美,但要回歸現實世界好好過生活才能創造未來。


【原著與電影改編】

觀賞電影時,劇情竟完全超出我的想像,除了詹姆士·哈勒代 James Halliday 訂定「綠洲」闖關遊戲和 Wade 五人組對抗「創線企」的主軸不變之外,作者恩斯特·克萊恩 Ernest Cline 與編劇群已將小說內容全盤大翻修,開場不久就進入尋找鑰匙的闖關活動,主角 Parzival 和 Art3mis 找到三把鑰匙的過程幾乎與小說無一處相同,讓我驚訝不已。而「超技五將」的人物背景、五個真人的會面時間以及被「創線企」的追捕過程也改編甚多。

小說《頭號玩家 Ready Player One 》在 2011 年出版,而電影於 2016 年拍攝,電玩日新月異,電影與小說之間相隔五年猶如一道巨大鴻溝,要跟得上時代又要能讓電影精彩緊湊只好大刀闊斧改編,影片果然呈現出變化萬千的視覺效果,娛樂性百分百。不過,原著裡頹靡的末世景象與「安納瑞克年鑑」裡focus 於 1980 年代的宅文化被稀釋了不少,也降低 Wade 運用電玩智識抽絲剝繭解謎的懸疑氛圍

原著中花了許多篇幅敘述闖關前後的心境與實際行動,改編後能精簡內容有其可取之處,而「鬼店」一段有創意、文字具象化的虛擬宇宙和彩蛋讓人振奮,重新詮釋三把鑰匙的意義也深得我心,但是電影內容和原著差這麼多還是頗令人錯愕啦,再加上支線繁多,眼睛又忙著看五花八門的彩蛋,有些劇情其實不是很能融會貫通(觀影后補看很多預告片) ~ 所幸,影片的宗旨「現實是唯一的真切」與小說無異,安撫觀影時略顯焦躁的心情。

小說以 Wade 的第一人稱敘寫,序文後分成「第一關、第二關、第三關」等三部。原著裡, 1980 年代文化變成一門顯學,舉凡電視節目、電影(導演)、音樂(作曲家)、書籍(作者)、漫畫、日本元素以及最重要的電玩(程式設計者)等當代流行文化皆含括在內,這一切青少年次文化的軸心匯聚於網路電玩,再由電玩引申出無遠弗屆的周邊文化。

其實這類「主題領域」的研究對於電影部落客並不陌生,舉例某一出電影的背景設定於 1920 年代,如果有心想深入探索電影的核心議題,觀賞前後會去了解當代歷史脈絡、知名人物、文化、服裝、文學書籍、音樂、建築、交通工具、食物料理…從點到線到面,最後再交織成一個具象的立體。然而說得容易,要像 Ernest Cline 將所有知識那般縱橫交錯脈絡分明的彙集而成一本書,背後付出的心血不容小覷。

恩斯特·克萊恩 Ernest Cline 對於「綠洲」的設定是虛擬的,但寫在小說中的資料都是真實的,例如史蒂芬·金、托爾金的奇幻魔幻文學作品,電玩「阿卡拉貝 akalabeth 」、「防禦者」以及駭客任務、印地安納·瓊斯、魔戒、星際大戰等系列電影,也提及史蒂芬·史匹柏、大衛·芬奇、吉勒摩·戴託羅等導演。總之,作者本身就是一個 1980 年代流行文化的超級技客啦 ~

烏托邦出現在一個電玩虛擬世界中,卻又呈現出無比真實的時代趨勢,末世的背景設定與「綠洲」虛擬軟體搭配天衣無縫,在虛擬世界裡拯救真實世界,在未來科技場域裡又飄蕩濃濃 1980 年懷舊氣息,十足反差卻又酷炫。虛實之間的層層堆疊和融合令人歎為觀止,這本小說所呈現的情景應該可視為未來預言。

貧窮的 Wade 外表肥胖沒有自信,在現實生活裡也會被霸凌,中學時就讀「綠洲」在路得思星球中的虛擬公立學校,他沒有朋友生活孤寂,直到Halliday 尋寶程式彩蛋遊戲出現後給了他人生努力的目標,拯救厭世的他。

又宅又孤單的生活,是年少的 Halliday 和 Wade 以及千千萬萬青少年的生命歷程寫照(或許也包含作者Ernest Cline),他們在電玩中尋得夢想與存在的意義,得到壯大自己的能量,這本小說是 Ernest Cline 送給宅文化者的禮物。


影評寶寶

說到《頭號玩家》這部片子,從它剛公佈在國內院線定檔的消息開始,小影就已經在關注了,畢竟這部科幻電影集合了太多吸引人的元素,諸如虛擬現實、經典遊戲人物等等,而且又是由電影大師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親執導筒,肯定不容錯過。果不其然,《頭號玩家》上映後便在口碑和票房上雙雙告捷,許多影迷都在看完之後回味著被電影裡組團歸來的彩蛋砸中的感動和興奮,下面小影就來說說這部影片除了彩蛋之外的亮點:

這張海報設計得相當契合主題,綠洲五強與他們在遊戲裡的角色交相輝映,彷彿也象徵著電影裡頭現實和虛擬世界相互依存和影響的關係

《頭號玩家》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45年的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網絡裡的交際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社交軟件或者網絡遊戲,而是進一步演化到了帶入感更極致的虛擬現實,電影裡頭的虛擬世界“綠洲”就如同平行時空般的存在,用戶可以在這裡體驗前所未有的旅程:

如此光彩奪目的世界一定很令人神往


當然也可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不過也正合怪物獵人們的口味哦~

可能影迷們對於電影裡虛擬現實這般場景也不陌生了,畢竟描寫虛擬現實題材的電影不在少數,像《刀劍神域:序列之爭》

就令人影響深刻。而讓主角穿越到遊戲世界,上演一場精彩大冒險的故事也總能讓人看得過癮,比如前陣子上映的《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就是咯:

《刀劍神域:序列之爭》裡的虛擬世界之旅相當帶感


《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的這幾位也是鬧騰界的高手

然而,《頭號玩家》在為我們呈現一個異彩紛呈的虛擬世界的同時,也沒有讓主角韋德輕輕鬆鬆走一回,而是給他設定了各種阻擾和反派BOSS的圍追堵截,果然主角都不是那麼好當的。不過話說回來,這一波接一波威脅和誘惑反倒使得韋德更加看清了眼前的路,也愈加堅定信念追尋正確的目標。就像電影裡他述說的那樣,一開始進入綠洲只是為了逃避,但後來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正是這份覺醒和成長指引著他,在和綠洲五強以及眾多正義夥伴的齊心協力之下,最終完成了逆襲:

這一刻韋德盡顯主角氣場


很多小夥伴都說這個場景太燃了!

由此可見,《頭號玩家》講述了一個平凡小人物蛻變成長的故事,在面對逆境之時必須堅持向善的心,並且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群策群力並肩作戰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也許就像許多勵志電影那樣,講的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

難得的是這條清晰的主線在包裹了一層層五花八門的彩蛋之後依然沒有散架,並在最終給影迷們傳遞出了核心的正能量,這就是《頭號玩家》作為商業片值得肯定和學習之處了。


此外,也不得不佩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對於作品的創新精神,他應該算得上是電影導演行列中不停挑戰和突破自我的引領者了。從當年的《奪寶奇兵》、《大白鯊》、《侏羅紀公園》到後來的《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戰馬》等等,各種題材的影片在他指導之下都能閃耀出奪目的光芒。而這回的《頭號玩家》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不但講了一個正能量滿滿的好故事,還用巨多精彩紛呈的彩蛋把這個故事點綴得絢爛多姿,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電影與遊戲這對組合更多樣化的打開方式,無疑也是該類型電影新的成功之道: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拍攝現場

小影覺得,這樣一部正能量滿滿而且集合了海量情懷彩蛋的《頭號玩家》,即便它不是最好的一部,也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科幻電影之一吧。



小影侃大片

《頭號玩家》是2018年給遊戲玩家們最好的禮物。

首先這部電影不僅僅是關於遊戲的。

與其說《頭號玩家》好看,不如說是因為我們這群長期處於邊緣人群的遊戲玩家,突然有人拿了幾億美元拍了個片子,徹頭徹尾為你量身打造擺到你面前,說這是special for you,被這份實打實的誠意打動到了。

這也是這個片子的高明之處,它傳遞了一種情懷,因為那就是你的世界,你用了很多年告訴別人,這個世界多麼有趣,現在終於有人點頭同意了。這部電影真正的優秀在於它溫暖了一個群體。

本片的情懷不是遊戲,而是‘玩家’。

遊戲沒有意義,人有!!

遊戲玩家從小到大,關於遊戲聽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玩遊戲有什麼用?”

當然,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回答了,說玩遊戲可以打電競,可以當主播,可以掙很多錢。

但不是這樣的。

打遊戲才不是為了這個。這部電影讓每一個看電影的遊戲玩家思考這個問題。

“遊戲沒什麼用,只是因為好玩”僅此而已,Play is Play,not for Win

最後,電影最後的主旨概括起來就是:

抵制不良遊戲 拒絕盜版遊戲

注意自我保護 謹防受騙上當

適度遊戲益腦 沉迷遊戲傷身

合理安排時間 享受健康生活

感謝斯皮爾伯格帶給我們的,138個彩蛋。


會購車

先說一下這個題目,《頭號玩家》一上映,褒貶不一?

我懷疑我看得是一部假電影,你從哪裡看到什麼褒貶不一,到現在豆瓣上關於這部電影的打分還停留在9.2左右,如果這分數還是褒貶不一的話,那基本就沒有好電影了。如果說這個分數有水分的話,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刷屏總該是真的吧,我的朋友圈還第一次出現集體一邊倒的好評電影,我已經二刷,打算去三刷。

好,回到這個話題上來,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我們經常聽到某些導演的影片在遭受到惡評的時候,會為自己的電影辯解說,我的電影不是拍給你們看的。他的意思是說,他的電影只符合一部分受眾人群,甚至很多藝術片的導演會很任性地說,我的電影只拍給我一個人看,不是給大眾看的。說心裡話,我喜歡很多藝術片,我也喜歡很多小眾的影片,但是我絕不贊同導演發表這種這種不負責的言論。因為,一部好電影可以面向所有的人群敞開,一部好電影可以滿足所有人群的要求。每個不同的人群都能從一部電影中得到完全不同視角的滿足感。而《頭號玩家》就是這樣一部可以滿足所有人群的好電影。

那好,我們再詳細說一下,這部電影到底滿足了哪些人群的觀影體驗呢?普通觀眾至少是一部上乘的未來科幻電影,這種VR技術正在我們生活中普及,而大神導演斯皮爾伯格敏銳地意識到了VR技術未來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因為這種技術提供了足夠真實的環境來代替我們現實世界,而一旦我們願意生活在這種虛擬現實中,那麼與真正的現實衝突會發生什麼?這就是這部電影的讓我們覺得好奇的基礎。這部電影中並未完全讓我們沉迷於虛擬的瑰麗奇觀,他讓現實的匱乏來反襯虛擬的真實,反而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現實就算多不完美,我們也無法擺脫這種沉重的肉身,完全投身到虛擬世界中去。這個是很有意思的視角,涉及到未來的很多技術,比如像《副本》中,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意識保存下來,通過不斷地更換軀體來維持一種長生不老的假象,如果說,我們不用軀體,直接生活在意識中,會如何?這個是很有意思的未來幻想。

另外,對迷影者來說,這部電影已經遠遠超過了普通的科幻電影文本,我們通過電影中的遊戲角色、動漫角色,電影角色,發現了久久存在我們腦海中的童年世界。可以說,這是斯皮爾伯格重點打造的部分,在虛擬世界中,我們夢想著成為自己一直渴望成為的那個動漫角色,終於可以通過VR技術實現了,這部電影中出現的動漫人物、遊戲人物、電影人物,幾乎伴宿了我們童年的成長——我跟一位六零後的大朋友去了第二刷,他完全對這部電影中出現的各種有些角色無感,難道只有八零後才懂得這些梗嗎?看到有些迷影者看了一遍,就已經找出了一百多個彩蛋和致敬角色,如果要是一幀幀研究的話,估計二百多個彩蛋也能找到。要知道只有玩過遊戲,看過電影和動漫,才知道那些人物和臺詞出現的時候,有多麼讓人激動。斯皮爾伯格拍出了一代人的情書,這部電影同樣也是送給他自己的電影生涯,他致敬了無數影史上的經典片段——有無數人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急著趕回家想再看一遍《閃靈》,電影就是通過這種致敬的方式一代代傳遞下去的,當年庫布里克的最後一部電影《人工智能》無法拍攝,交給了斯皮爾伯格來完成了,現在斯皮爾伯格在的新作中用《閃靈》片段致敬了庫布里克,看到好萊塢兩位大神通過神交方式惺惺相惜,怎麼會不激動。庫布里克如果泉下有知,看到這個片段也一定會欣慰的。

撇開普通觀眾和迷影者的層面,斯皮爾伯格難道只是打造了視覺奇觀的導演嗎?他的幾乎每一部電影尤其科幻電影都有一個沉重的科幻主題讓我們陷入沉思的。這部電影在更深入的層面上假設,如果我們的未來中確實譜VR的話,我們沉迷於虛擬世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比如電影開篇中,一位正在上班的中年油膩胖子,因為遊戲中的角色被殺,裝備丟失,已經喪失了分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能力,差點跳樓自殺。斯皮爾伯格用這種方式來引發我們的深思,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足夠真實的幻境裡,如果這個環境已經與現實無法區分,我們如何才能抽身而退?比如哪位101公司的老闆,差點就因為分不清現實與幻境被騙。或者我們繼續追問,我們最初的娛樂方式,只是為了逃避現實的艱難,但是這種逃避已經到了可以完全生活其中的時刻,我們還需要現實嗎?

這種地未來世界的擔憂其實貫穿了整部電影,現實多艱難,所以我們都樂意選擇了更輕鬆的方式生活,哪怕生活在虛擬世界裡,不出門,不交友,工作,每個人都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這樣的世界到底可怕在哪裡?這些一連串的問題沒有答案,他只是提醒我們都會遭遇到這種問題,當年度 遊戲設計師因為不敢交友,錯過了美好的愛情和人生,我們是不是也會如此?也許,看過這部電影中,讓我們反省自己的現實世界,更容易面對一些吧。

如果說電影就是追夢,那麼《頭號玩家》就是造夢。但是我們遲早會從夢裡醒來,就如同我們看完一部電影總要走出影院一樣,我們醒來之後,希望對這夢抱有美好的期許,希望能在現實中糟糕的時刻,想到美夢既然有繼續下去的勇氣,這就足夠了。


說書人思鬱



雖然本片似乎引起廣大「宅」族群的瘋狂,但讓我最有感的,還是有關電影情懷的那部分。

當《閃靈》的飯店大廳、走廊、雙胞胎及那間237號房的裸女一一現身時,或是《週末夜狂熱》裡的迪斯科舞曲:Bee Gees的Stayin' Alive,都讓我超級激動。

在《閃靈》的場景中,不管是斧頭破門,或是腐爛老太婆巨大化在雪地中的花園迷宮追殺主角,都讓我覺得如果真的可以這樣身歷其境,進入電影場景中游玩,我是一定要去的。



電影本身確實是情懷滿滿,就好像美劇《怪奇物語》那種氛圍。

重點或許不是在於背景放了多少八零年代的文化產物,而是那個直線且單純的抱負、熱血感。就好像那個時代蓬勃發展的題材,小孩或是青少年相互扶持、反抗制度,或是打擊魔鬼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樣的純然美好。

另一方面也像過去沉迷的電玩遊戲,著迷於玩樂解密的過程,唯有如此才能在最後感受到成就的甜美。縱使過程中難免game over,但在遊戲中總是有機會存檔復活,不然就是重頭來過。

這些冒險或是重生的機會,都不是現實世界會有的,所以我們喜愛電影、喜愛動漫遊戲。本片一個劇情巧思就在這裡,片中這些逃避現實的遊戲玩家也在現實世界中經歷了同等的冒險犯難,而遊戲中的分身或許與現實中的你並沒有多大的差異,不管你用盡多少方法妝點你的分身,不論是符合自身外型個性的,或是反其道而行的,都一樣反映了原本的自己。




電影上映前的宣傳重點就是找彩蛋,不只劇中玩家找彩蛋,劇外的觀眾也一樣在找各種流行文化的彩蛋,這種連結是蠻有趣的。

電影本身則算是搭上了近年來的復古風潮列車,在結合本世紀VR技術之後,好好地賣弄了一下那股情懷。

無法說有沒有感動到?畢竟那終究是過往的時代記憶了,過了二三十年後,還在重新品嚐那份記憶中的美好,說來或許有些蒼涼。

單就這點來說,電影的結局算是給了個平衡,因此看完電影之後,海量的文化彩蛋反而不太是重點了,那些都只是背景罷了,或許會讓內行的看門道,但外行的也還有熱鬧可以看,就像電影或是遊戲最後的目的,重點還是玩家,還是人。




電影雖然沒有在「人們藉由虛擬世界逃避現實」這點上做出太多的著墨或是批判,畢竟誰不是如此呢?

寓意本身自然也不新鮮了,只是這部電影演出人們逃離現實再重返現實,主角最後也贏得大獎,來提醒真正現實中的觀眾,要面對生活、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讓我終究感受到隱隱的違和感。

當我們這些觀眾仍舊熱切地尋找這部電影中為數成百的彩蛋時,似乎也違背了電影的本意了不是嗎?大家不是應該走出戶外登山什麼的,或是跟男女朋友親親嗎!(什麼?沒有男女朋友?)

就像現實存在的氪金玩家一樣,旁人認為這是浪費生命、是浪費錢、是沉迷,但是人活著不就是要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嗎?

如果玩遊戲可以讓人開心,又何須批判他們的選擇?



電影最後要大家不忘迴歸現實的收尾,算是打了個安全牌,畢竟在這個世代,虛擬生活與現實生活的分野其實已經漸漸模糊,等到像電影中每個人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會離線之外,當在虛擬世界賺取的虛擬貨幣也能在現實中換成實體商品時,還硬要去區分「現實」或是「虛幻」,似乎都有些不合時宜的矯情。

若不是本片放入太多老人才會知道的背景元素,這部片其實超級少兒童話似的斯皮爾伯格風格。

就製作過程來看,可以把這些各個世代最具代表性的電玩、電影、音樂,或是文化現象,打破各大「邪惡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全部湊在同一個平臺、同一個世界觀中所做的努力,才是本片最熱血、最動人的部分。

所以這部電影並不是拍來給各方大宅一圓英雄夢的,而是致敬從過去到現在,每個夢想家、每個幕後製作人員不分晝夜的激盪與付出,讓世界上每個庸碌疲憊的靈魂,隨時有另一個世界可以逃避、放鬆或是探索,然後或許也因此培育出了下一代的夢想家,創造更天馬行空、更豐富與美好的世界。

這是為什麼我覺得一直回頭引用舊時代文化梗,或是翻拍、重拍等方式顯得矛盾、諷刺,也覺得有點感傷的原因,本片在宣傳大力著墨的彩蛋就真的只是彩蛋,跟原作或前作的呈現一模一樣地放在那裡,跟這部獨立作品本身沒什麼關連,倘若抽掉這些前人創造的「彩蛋」,本片還有什麼?彷彿本片就是靠著彩蛋存在,而沒有它自己。




影視劇透社

《頭號玩家 Ready Player One》,由史詩級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執導,電影改編自2011年,由恩斯特克萊恩所著的同名小說,小說的作者也有參與電影的編劇,和塞克·潘一同撰寫腳本。泰謝里丹馬克勞倫斯奧利薇亞庫克主演。

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2045年位於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世界人口爆炸,超過負荷瀕臨瓦解的邊緣,故事的主角韋德,每天寧願待在一個稱為綠洲的虛擬世界中尋求安慰,而『綠洲』這個虛擬世界,就是由傳奇程序設計師詹姆士哈勒代一手創建,


他在死之前決定要給予綠洲中的每一位玩家一個挑戰,只要在遊戲世界中找到三把鑰匙,就可以解鎖並且獲得一顆終極金色彩蛋,第一個找到『彩蛋』的人可以掌控整個綠洲!

而每個遊戲之中除了只是隨意玩的玩家之外,一定也有認真玩的,所以在這世界中的IOI公司,就是聘請眾多職業玩家的公司,非常積極得想要將綠洲的掌控權奪下,而主角韋德是程式設計師詹姆士哈勒代的超級粉絲,居然意外掌控到彩蛋的線索,IOI公司會怎麼樣處理韋德呢?這部電影的總片長長達2小時20分鐘,其實看完會覺得有一點長,不過電影一開始有幾個動作場面呢,像是這個賽車的場景,就可以看到史匹柏,他在動作場面的這個掌控構圖的能力,真的是很棒!


畫面中有發生非常多的事情,使用的運鏡路線並不會讓你感受到眼花撩亂,在混亂的情況下還是能注意到主題是什麼,正派反派也是走一種比較復古的設定,就是好人就是非常的純真,那壞人就是很壞的直球設定,不過反派並不是那種『要征服世界』,或者是『要把世界毀了』的那種設定。在俠盜一號飾演反派的班曼德森,將素倫託這個角色飾演得剛剛好 很壞!但是不會膩~

對於男主角突然能夠這樣愛上女主角,我覺得發展得有點太快了,不過也能想像為什麼他會這樣,畢竟全部時間都花在VR世界的電玩宅宅,是比較容易掏心掏肺的,不過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讓觀眾瞭解或感受,其他角色們在真實世界的生活樣貌,有些可惜。 而電影有很多時間都是在這些主角的虛擬替身,所以這些角色的情感觀眾能不能順利轉換,可能會是這部電影的一大挑戰,另外一定要提的就是馬克勞倫斯的演出,真的把一個自己心封閉起來的阿宅演得很好,其實這角色一直到生命的旅途終點,內心其實一直都沒有長大,所以他選擇製造了綠洲來讓他可以將自己的童心,灌注在綠洲之中並且永續長存,我非常喜歡他在這電影中讓人為之動容的演出,電影中這個似乎攸關世界的這個事件,發生的範圍好像是有一點太小,有時候反派想要找好人的時候呢,很快就找到、定位到了。當然為了劇情的推動,這樣子設定是比較方便一些,如果能夠讓兩邊有一些喘息的空間會比較好。

在看預告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懷舊的彩蛋將會是整部電影的核心,不過同時也是會有點擔心,因為這電影基本上,就是拍給一直都喜愛這些文化的粉絲。 不管是好萊塢的粉絲或是日本動漫的粉絲,如果你抓不到這些點可能就很難讓觀眾,能夠完全體會跟完全感受這部

電影想要給你的熱血,我們就以侏羅紀公園為例,當時看到這些大恐龍登上大銀幕的時候看到那些動物喔,劇組可以這麼細心照顧這些動物,並且引導他們去做一些拍攝,當時在90年代看到這些恐龍的特效畫面時,真的是瞠目結舌,現在的人可能就只是覺得:“喔~就是一隻恐龍嘛,有什麼特別的?” 但對我而言啊,侏羅紀公園真的是當時特效的一個里程碑!而這個里程碑,對於現在的小孩或者是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那個感覺跟重量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即使我在現在跟你說多重要多重要,你可能也沒有辦法去突破“時間這個因素”,去感受到當時的感動、激動。

所以當這一部電影有很多段落,都是依賴在這個點上面的時候呢,其實會有一點危險,有觸動呢,就會超級感動,可是如果無觸動呢,整部電影就可能這樣無感下去了,但必須說,電影裡面其實有一個橋段 是向一部經典恐怖片的致敬,我覺得真的已經突破彩蛋置入的天際了,我真的從來沒看過有任何一部電影 能夠把一個其他電影的題材玩成這個樣子!我看到的時候真的是狂拍手!再者就是這部電影啊,史匹柏真的很給鋼彈面子啊,如果你就是衝著RX78初代鋼彈 來看這部電影的話呢,我只能說你真的是會非常滿意! 電影的最後呢,也讓我們看到一開始所謂的彩蛋的意義為何,其實一開始真的就只是創作者,希能夠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用獨特的方式留下印記,所以跟我們現在比較常在電影中,看到的所謂的彩蛋有些許的不同,現在我們比較熟知的彩蛋,比較是看我們有沒有發現電影中,有沒有藏在背景的一些細節,看完一級玩家其實很窩心,就是可以看到史匹柏就是用,現在比較新的題材來將他以前,拍這種青少年冒險片的這種節奏給帶回來,以前像是是《七寶奇謀》,或者是《ET》外星人這些電影
的感覺,都是充滿著青少年或孩童的純真。去影響這些或許是長大,或者是經過社會化之後失去童趣的這些大人。而這部電影呢,就是用“電玩”這個因素去串聯不同的世代,從以前的ATARIE到現在的VR實境,即使年代的不同,但很多人希望能夠透過電玩的方式暫時逃離現實的世界,而現在的這些眾多的社群軟件,照理說就是目的是要連結人群的,但似乎造成了反效果,反而讓人跟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重,人反而在虛擬世界這樣子擁有匿名 或者是替身的狀態下,才會願意展現出自己真實的個性,或者是把自己不好的一面隱藏起來,電影的最後也給我們這個世代一個忠告:就是適當要把頭抬起來 感受我們眼前的世界,這樣才有機會真真實實的將愛人抱在懷中啊。最後我給這部電影8.6分!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