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彈琵琶”,人人聽聞色變,因為這無關風雅,只剩恐懼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讓人們在文字中欣賞了一回琵琶的婉轉優美。可是到了一千多年以後的明朝,眾人皆是聽聞“彈琵琶”這三個字就驚懼不已。“彈琵琶”一詞,在明朝留給人們的無關風雅,只剩恐怖,這其中的原因,當從古代刑法說起。

在明朝“彈琵琶”,人人聽聞色變,因為這無關風雅,只剩恐懼

提起古代刑法,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滿清十大酷刑。滿清十大酷刑包括: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宮刑,刖刑,插針,活埋,鴆毒,棍刑,鋸割,斷椎,灌鉛,彈琵琶,抽腸,騎木驢。很多人都認為這些酷刑皆是清朝發明,其實不然,這中間的很多刑罰多是明朝所創,清朝運用的比較頻繁而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極具政治天賦但又很多疑的人,因為他的多疑,太多的的開國元老都死於非命,也因為他的多疑,為了更好的控制那些朝臣,朱元璋創辦了可以隨意調查臣民的錦衣衛。

在明朝“彈琵琶”,人人聽聞色變,因為這無關風雅,只剩恐懼

錦衣衛相當於明朝的特務機構,直屬中央,他們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盯梢每一位大臣,防止他們有不忠之心,據說曾經有位大臣上朝的時候,朱元璋突然問他昨夜為何生氣,原來錦衣衛早就把這個大臣在家裡生氣的樣子畫了圖像告訴了朱元璋。由此可見,被錦衣衛盯上的大臣是沒有任何隱私的,這還不是恐懼所在,一旦錦衣衛對這個大臣有所懷疑,是可以隨便審判該大臣的。

在明朝“彈琵琶”,人人聽聞色變,因為這無關風雅,只剩恐懼

為了讓這些大臣能夠“招供”,錦衣衛發明了很多刑罰,“彈琵琶”就是其中一種。

據《明史》卷七十三《刑法志》載:“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盡脫,汗如雨下,死而復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獄不成。”

在明朝“彈琵琶”,人人聽聞色變,因為這無關風雅,只剩恐懼

由此可見,“彈琵琶”這種刑罰可以算是酷刑之首。據悉,行刑時,犯人會被按在地上,行刑者會用刀尖來回波動犯人的肋骨宛若“彈琵琶”,這種方法下,犯人很快就皮開肉綻,而且五臟具傷、血肉模糊,更有甚者,會把犯人的琵琶骨一根一根的剃下來,簡直讓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在明朝“彈琵琶”,人人聽聞色變,因為這無關風雅,只剩恐懼

在這種殘酷的刑罰下,很多人即便沒有犯法也因為難以忍受這痛苦而承認莫須有的罪名,可是等待這些人的並不是“坦白從寬”,更多的人,是含冤而死。可見錦衣衛對於明朝當時的官員和百姓來說,是個非常恐懼的存在。

縱觀朱元璋的一生,他從一個放牛娃一路攀爬至開國皇帝,他的功績功不可沒,政治才能也無人能企及,但是,他後期的多疑也實屬極端和殘忍,因為他的舉措,明朝的盛世摻雜了太多的血和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