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弹琵琶”,人人听闻色变,因为这无关风雅,只剩恐惧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在文字中欣赏了一回琵琶的婉转优美。可是到了一千多年以后的明朝,众人皆是听闻“弹琵琶”这三个字就惊惧不已。“弹琵琶”一词,在明朝留给人们的无关风雅,只剩恐怖,这其中的原因,当从古代刑法说起。

在明朝“弹琵琶”,人人听闻色变,因为这无关风雅,只剩恐惧

提起古代刑法,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满清十大酷刑。满清十大酷刑包括: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宫刑,刖刑,插针,活埋,鸩毒,棍刑,锯割,断椎,灌铅,弹琵琶,抽肠,骑木驴。很多人都认为这些酷刑皆是清朝发明,其实不然,这中间的很多刑罚多是明朝所创,清朝运用的比较频繁而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极具政治天赋但又很多疑的人,因为他的多疑,太多的的开国元老都死于非命,也因为他的多疑,为了更好的控制那些朝臣,朱元璋创办了可以随意调查臣民的锦衣卫。

在明朝“弹琵琶”,人人听闻色变,因为这无关风雅,只剩恐惧

锦衣卫相当于明朝的特务机构,直属中央,他们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盯梢每一位大臣,防止他们有不忠之心,据说曾经有位大臣上朝的时候,朱元璋突然问他昨夜为何生气,原来锦衣卫早就把这个大臣在家里生气的样子画了图像告诉了朱元璋。由此可见,被锦衣卫盯上的大臣是没有任何隐私的,这还不是恐惧所在,一旦锦衣卫对这个大臣有所怀疑,是可以随便审判该大臣的。

在明朝“弹琵琶”,人人听闻色变,因为这无关风雅,只剩恐惧

为了让这些大臣能够“招供”,锦衣卫发明了很多刑罚,“弹琵琶”就是其中一种。

据《明史》卷七十三《刑法志》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

在明朝“弹琵琶”,人人听闻色变,因为这无关风雅,只剩恐惧

由此可见,“弹琵琶”这种刑罚可以算是酷刑之首。据悉,行刑时,犯人会被按在地上,行刑者会用刀尖来回波动犯人的肋骨宛若“弹琵琶”,这种方法下,犯人很快就皮开肉绽,而且五脏具伤、血肉模糊,更有甚者,会把犯人的琵琶骨一根一根的剃下来,简直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在明朝“弹琵琶”,人人听闻色变,因为这无关风雅,只剩恐惧

在这种残酷的刑罚下,很多人即便没有犯法也因为难以忍受这痛苦而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可是等待这些人的并不是“坦白从宽”,更多的人,是含冤而死。可见锦衣卫对于明朝当时的官员和百姓来说,是个非常恐惧的存在。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他从一个放牛娃一路攀爬至开国皇帝,他的功绩功不可没,政治才能也无人能企及,但是,他后期的多疑也实属极端和残忍,因为他的举措,明朝的盛世掺杂了太多的血和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