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養老金 老人每年為“證明自己還活著”折騰不休

近日,一段“九旬老人社保年審,家人抬著爬上三樓”的視頻,引發對退休人員領取養老待遇要進行生存認證的爭議。

人社部日前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要求重點簡化待遇領取資格集中認證等異地業務的辦理流程,全力推行異地業務“不用跑”。

領養老金 老人每年為“證明自己還活著”折騰不休

為證明“還活著”身心俱疲

一個月前,隨女兒在武漢居住的90歲老人白啟永,因單位的退休人員工資發放調整,被要求帶本人身份證明,回湖北省紅安縣機關事業單位保險福利管理局辦理錄指紋、照相等認證程序。在女兒陪同下,白啟永老人來到紅安縣城。然而,辦理社保認證的辦公室位於紅安縣機關保險局三樓,沒有電梯,老人上樓困難。在詢問能否請工作人員下樓辦理認證程序被否定後,白啟永老人只能坐在輪椅上,請人幫忙抬上三樓。老人被抬上三樓辦社保認證的視頻在網絡上曝光後,引發社會關注。

領養老金 老人每年為“證明自己還活著”折騰不休

白啟永辦理的社保年審認證被稱為生存認證,是證明退休人員健在,符合領取退休養老待遇條件的一道程序。一般每年一次,如果逾期未認證,就將被暫停發放養老金。白啟永的遭遇並非個案,在一些地方,有的退休老人為證明還活著身心俱疲。有的地區要求本人到現場進行年審,這讓很多在外地居住的老人倍感折騰。

內蒙古退休老人王偉跟著女兒在江蘇生活,為完成年審,他去年往返跨越半個中國回內蒙古老家。“現在還能跑得動,真害怕以後老了,經不起這麼來回折騰。”王偉說。

政府應承擔起服務責任

為什麼領取養老金必須要進行生存認證呢?據瞭解,地方人社部門開展生存認證,主要是出於養老保險基金安全的考慮,防範和打擊欺詐冒領養老保險基金行為。

據介紹,家屬冒領養老金現象在全國時有發生。天津市社保部門與公安機關破獲的一起案件中,一位退休人員去世後,其外孫一直冒領養老金超過11年,總金額近20萬元。

一些受訪退休老人和業內人士認為,生存認證是必要的,但具體實施的方式、方法亟待改進。“這類認證規定合法合規,但缺乏對當事人感受的考慮。”鄭州市民王樂說。

領養老金 老人每年為“證明自己還活著”折騰不休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認為,

防範養老金冒領風險,重點應是政府如何通過高效、便捷的方法採集到真實信息,並通過信息披露防範假信息,最後配套提高冒領者的違規違法成本,而不是把證明真實性的責任都推到群眾身上。這樣不計行政成本、社會成本的政策安排,體現了社會治理中強調管理而非服務的思維。

數據信息助力 群眾少跑路

武漢市人社局社保中心主任肖福義介紹,武漢市自2016年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退休人員生存認證網絡年審後,又於去年底在支付寶開通社保年審。武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在全市範圍內統一登記造冊,由工作人員上門認證年審。

此外,部分地區探索簡化甚至取消生存認證。中山市人社部門近期公告稱,中山退休領取退休待遇並在中山常住的中山市戶籍退休人員,社保經辦機構定期與公安、民政部門通過數據交換,完成人員生存狀況驗證,不需要本人辦理生存認證。人社部召開的“進一步加強社保經辦系統窗口作風建設視頻會議”要求,要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改變經辦服務方式,持續提升經辦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業內人士認為,進一步簡化甚至取消生存認證,需要打通數據共享和數據真實兩個環節。一方面,社保各個地區之間,以及與公安、民政系統之間數據需要共享,使社保經辦機構能夠通過核對戶口註銷、死亡證明等信息的方式,確定退休人員是否健在。“另一方面,需要保證相關數據真實、及時。”這位業內人士表示,之前當地探索取消部分群體生存認證時,就出現有老人已經去世,可公安依舊未註銷戶口等情況,容易造成基金冒領風險。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說,

破解退休老人“自證生死”的困境,要進一步打破部門之間信息壁壘,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時在充分做到信息公示公開的基礎上,強化社會監督和懲罰力度,提高冒領違法成本。

來源 | 新華社

圖片 | 北晚新視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