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后无大师?人心浮躁?

当今中国学术界最为人诟病的,便是真正的学术大师凤毛麟角,反而披着学者教授外衣,招摇撞骗的半桶水多如牛毛。时间再后推七十年,反而那时候的国学大师多如牛毛,像鲁迅先生、王国维老先生、陈演恪先生、梁启超先生等等,这些人的成就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而像这样的人,民国时期还有一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中国之后无大师,民国多大师的现象呢?

民国之后无大师?人心浮躁?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风气的问题,这个风气我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当时的情况,封建社会刚刚倒塌,新的制度冉冉升起,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封建社会的学子求学精神异常坚定,而且每个人的基础知识都扎实无比,这种风气自然也流传到了民国,学习态度认真才是出成绩的基础。比如黄侃,此人虽然性格疯癫,但是在刻苦读书这件事上却从不偷工减料,素有移动图书馆的美名,哪本书哪一页写的什么,他都记得清楚,不是天生聪慧,唯刻苦尔。

民国之后无大师?人心浮躁?

学习态度认真,刻苦求学是基础,中西文化碰撞就是民国出大师的必备条件。当时清朝已经闭关锁国多年,国人的学术研究翻来覆去都是这几本书,而且思考方法还没多大变化,自然研究不出来新成果。但是晚清时期,许多的国学大师都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在国外经历了新思想的洗礼,基础又打的牢固,还有西方新的文化可以研究,自然能出新成果,这才导致民国时期新成果呈井喷式爆发。王国维老先生就是最典型的中西文化结合而出的国学大师。

民国之后无大师?人心浮躁?

民国为何出了这么多的大师,其实其中还是有点水分的,有些民国大师在今人看来,算不得国学大师。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知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的国人还是处于文盲、半文盲的水平,顶多认识几个字,国学大师里比如刘师培就有此嫌疑。真正掌握了新成果的国学大师,只是一部分人,例如陈演恪先生,赵元任先生,刘文典先生等人,这才是真正的国学大师,自然还有徐悲鸿,齐白石等等国画大师。

民国之后无大师?人心浮躁?

那为什么近代中国却没有什么出彩的国学大师呢,杨绛先生死后,更是凋零。一方面自然是人心浮动,利益当道,真正能沉下心做学问的人少之又少,其次大家都知道近代那场运动,绝大多数有才华的人都倒下了,没有老一辈的传承,青黄不接的窘况自然难以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