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這些數據,揭開“主力”的面紗!

如何用這些數據,揭開“主力”的面紗!

機構投資者(俗稱主力)是指在金融市場上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主要是知情交易者,其資金的管理和運用都有專業人員完成,主要是一些大的投資者,包括公募基金、保險、證券公司、私募基金、銀行、信託等。

個人投資者,是指以自然人身份從事股票買賣的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相對應,主要是噪音交易者。

兩類投資者在信息獲取、研究能力、投資方式、持有期限以及品種偏好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對於股價的影響也不一致。

市場總體來說是非理性的,在個人投資者佔比居多的A股市場上,這種非理性行為顯得更加嚴重。因而研究市場參與者,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分析市場的理性程度和期限結構,另外一方面可跟蹤某類投資者並研究其交易目的與行為,以達到間接獲取信息的目的。

機構投資者(俗稱主力)

相較而言,機構投資者的行為更值得追蹤和分析。從屬性構成來看,兩類投資者存在著天然的差異,機構投資者具有信息充分、專業性足、風格穩定、易於跟蹤等優勢。

  • 具有信息優勢

機構是專門的法人機構,具有大平臺優勢,能夠組織充足的人力物力去搜集信息,同時也能整合市場上各方研究資料,在信息儲備上更為完善。相比而言,個人投資者依靠單人作戰,信息蒐集和整理的成本較高,信息相對不全。

  • 專業優勢

機構投資者具有系統性的研究框架,配備較強大的投研團隊,在信息蒐集、投資分析和管理服務上更具專業性,某種程度上對於市場的研判可能更為準確。而個人投資者礙於自身多方面的限制,在信息不全的前提下,採取的投資行為可能相對較為非理性。

  • 風格穩定

  • 更易於追蹤

機構會定期披露相關信息,且資金量大,更容易監控到。同樣地,其為了降低交易成本,會採取持續加倉的方式,交易週期更長,也會留下更多的交易痕跡。而個人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往往不容易被捕捉到。

總體而言,機構投資者的行為更值得分析與研究,可據此來尋求一些確定性的信息和投資機會。在某種意義上,機構投資者佔比已成為衡量一個股票市場是否成熟的標誌,個人投資者往往意味著非理性,若個人投資者佔比過高,則意味著這個市場的參與者相對而言整體偏非理性,引起資金頻繁進出,對於市場、風格、行業甚至是因子的表現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會公佈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而基金公司季報則會公佈其十大持倉(半年報和年報公佈全部持倉),此數據即可計算每隻股票對應的機構持倉。對於上市公司財報,可根據其股東名稱進行大致的機構劃分,而基金公佈的持倉也可分配到每隻個股之上,由此可計算不同機構在不同個股之上的持股市值。

該數據並非是對機構持倉的完整刻畫,但由於機構本身資金量大,相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更容易進入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可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粗略定義為機構在該股票上的持有份額,因而所有類型的機構都存在低估情況,其中基金的持倉則相對較為明確,但僅限於該類機構群體。

  1. 考慮到機構的多樣性,按照相應的判別,將不同的股東分為15種類型,分別為基金、保險、券商、銀行、社保、QFII、券商理財、信託集合企業年金、公益基金、工會、財務公司、風投、期貨和信用社等,其中後面9種類型分佈數量較少,在此將其統一定義為其他機構。

如何用這些數據,揭開“主力”的面紗!

2017三季度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持倉分佈

2. 計算2005年以來每季度不同機構的持倉佔比(持倉規模佔A股流通市值比例)。總體上所有機構的流通市值佔比在不斷下降,近期穩定在6%附近,與法人資本比例在增大有關。分機構來看,基金佔比較高(一部分原因在於基金信息披露比較完善),但隨著市場的發展,該比例在不斷下降。保險持倉市值也逐漸升高,並接近於基金。銀行佔比上升明顯,券商、社保、QFII則保持相對穩定。

如何用這些數據,揭開“主力”的面紗!

2015-2017不同機構持倉佔比

  • 風格分佈

不同機構的持倉風格也有差異。大市值中基金和保險佔比較高,中小市值則比較受基金、券商青睞,小市值中基金、券商和銀行佔比也相對較高。

如何用這些數據,揭開“主力”的面紗!

  • 行業分佈

計算不同機構在各行業中的最新市值配比。從所有機構來看,非銀、銀行、醫藥、電子、食品飲料、地產、機械和化工的持倉比較較高,八個行業的累積佔比高達66.83%。結合歷史走勢,在2005年至017年,非銀、電子、輕工製造行業佔比出現較大程度地上漲,而石油、煤炭、有色、鋼鐵、化工、交運等週期行業下跌明顯,軍工、通信、計算機、傳媒等估值較高的行業波動則比較大,其他行業則相對較為穩定

如何用這些數據,揭開“主力”的面紗!

2017年3季度機構持倉的行業分佈

具體分機構來看,不同機構之間也存在較大的持倉風格差異。

  • 基金偏向於食品飲料、電子、非銀、銀行和醫藥,規避石油、餐飲旅遊、煤炭等;

  • 保險在銀行、非銀的配置比例則高達88%,其次是醫藥、房地產和電子;

  • 券商則是在房地產、醫藥、石油、化工和非銀上配置較多;

  • 銀行配比較為分散,僅非銀佔比在10%以上;

  • 社保則傾向於銀行和醫藥,其他行業相對較為均勻;

  • QFII則將72.5%的資金用於銀行,配置較為極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