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西北菜的“體面”與困境

說到西北,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是黃土高原、窯洞、信天游。說到西北菜,則可能是《舌尖》裡裹著羊肚角巾的老人制作的空心掛麵,《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期待的乙餐黃饃饃,遍佈中國大街小巷的蘭州拉麵、肉夾饃……

飲食是當地文化的代表,是區域風貌的呈現。與魯菜、粵菜、杭幫菜相比,西北菜雖然深得市民階層歡迎,但在地位、影響力和經濟實力上,始終難入中餐主流,其原因就在於,自從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唐代以後轉移至華北、江南以來,西北地區在中華文化的版圖中,便再也沒有擺脫落後、貧窮乃至愚昧的標籤,以至於今天大多數人提到西北菜,第一印象基本都是便宜、衛生狀況堪憂的拉麵館子、涼皮肉夾饃店。

西貝:西北菜的“體面”與困境

直到西貝的出現,第一次讓西北菜與“體面”二字有了關聯。

西貝能夠在全國做到幾百家門店,幾十億的收入,尤其是打進了北上廣一線城市的高端商業區,根子上靠的還是餐飲行業的產品——味道。選用高質食材,燒出地道西北風味,在川菜、湘菜、粵菜、東北菜以及各路互聯網+“肆虐”全國的餐飲亂世,悄然無息地謀得了自己的一塊領地。

在好味道的基礎上,賈國龍為西北制定的那些被媒體追捧的細緻服務和嚴格管理,才隨之發揮出了效用:等位及等菜時間短,節約了用餐時間;透明、公開的制食檔口乾淨敞亮,讓顧客放心;“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的口號,解決了大部分客人“害怕點菜”的心理焦慮;一個小小的沙漏很好地“感知化”了上菜時間。這些細節使得服務更容易被消費者通過視覺與觸覺經驗到,也就更有利於強化“西貝服務好”的認知。

對於西貝來說,過往的成就值得肯定,但未來更應當思考,是如何突破弱勢的西北文化給品牌造成的天花板——直到今天,人們待請貴客時,西貝幾乎不會跳入他們的腦海。如何使得西貝代表西北人的體面持續下去,而不是異想天開的“開10萬店”,才是西貝的永恆努力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