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是同學聚會的最佳前提

想你,是同學聚會的最佳前提

往年的初四,是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圈子聚會的日子,已經持續了11年,但今年,我們沒有再組織。

因為前些年,已經感覺到來參加聚會的人在逐年減少。起初自已還有些生氣,覺得有的同學不珍惜這份同學情誼,可漸漸的自己也懂了。

剛畢業的前10年,大家都忙於家庭、奔波於事業,所以同學很少聚到一起,即便在一起也是小範圍的好兄弟。

畢業後的第二個10年裡,同學們家庭、事業已安頓好,有了閒情逸致,開始了經常性、大規模的團聚,並樂此不疲。

又過10年,同學都上了年紀,似乎又歸於沉寂。

我在思考,大家不想再聚,原因到底是什麼?漸漸地也算理出了頭緒。

想你,是同學聚會的最佳前提

不想再聚,是對友誼有了重新的定義。

年輕的時候,激情滿懷,以為只有見面才能增進友誼;只有爛醉如泥,才能體現真心實意。

其實,聚會時學生時代感情好的還是喜歡在一起,不好的也只是寒暄而已。

並沒有因為多聚了幾次就會有所突破,相反從前要好的儘管不見面,但絲毫不會阻隔那份親密。

只要有相擁的機會,就會拳腳相加,表達那份學生時代無拘無束的“敬意”。

年齡大了,已逐漸認識到:觥籌交錯增加的只是頻率,酒後的話更多的是豪言壯語。

感情不在於一次兩次的握手,更不能因多一次相聚,就會好到哪兒去。

不必在同學聚會去昇華彼此的友誼,因為你們早已熟悉。

不想再聚的原因還有:我們更注重了親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閱歷的豐盈,已深刻體會到:在我們的生命裡,親情還是第一位。

當你經濟拮据,主動幫你的還是親人,他們義無反顧;當你生病的時候,守候在你身旁的毫無疑問,一定是你的另一半,或是父母親,他們感同身受。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同學春節期間即使從外地回到家裡,也悄無聲息,不願去參加同學聚會,只想安靜地陪著父母,守著兒時的天地。

他們一定是洞察了這個問題的謎底,想把有限的時間留給親人,這無可非議。

不想再聚,還因為不想取悅別人。

年輕時,不想放棄一切聚會的機會,以為通訊錄裡的每個人都是自已的財富,錯把人數當人脈。

年近半百,我們的事業已基本穩定,或者已過顛峰,看透了許多事情,不再那樣功利,沒必要再取悅別人。

尊重的永遠心懷敬意,不屑的還是想遠離。只想回饋那些年曾真心幫助過我們的人。

不想再聚,還有了新理由,就是多了一份陶冶的情趣。

我想春節期間,一定會有許多人想遠離鞭炮的喧鬧和嘈雜的人群,逃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哪怕什麼也不做,就坐在那裡。

我很喜歡一個人待在車裡,放著輕緩的音樂,享受那份安閒,感受那種靜謐。

自從開始寫作,喜歡在安寧的環境中,在筆記本旁,放一杯清茶、手捧一本閒書,不時地翻上幾頁,累了就聽聽音樂。

想必,一些同學不願去聚會,也一定是有自已的興趣。

不想再聚,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想見的同學,他(她)卻不一定想見你。

團聚本來就是一個雙向的互動,只有你想著他(她),恰巧他(她)也想著你,那樣的相聚才有意義。

只是迫於情面,或其他目的,違心地來湊熱鬧,坐在一起玩手機,這樣的場景不但可笑還徒勞無益。

當然還有兩類極端的情況,我們不再一一例舉:一種是太有出息不屑去,另一種是自認為沒有出息又羞於去。

不管是哪一種,我們的同學聚會,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大規模的同學聚會,會隨著年齡的遞增而減少,這是一種趨勢,更是心聲。

就讓它駐足在記憶裡,隨風而去。

我們不是在阻擋同學聚會,只是想卸掉大家的包袱:不要為難,也不用忸怩,你想就來,想去就去,不必強求,不必刻意。

同學的感情本來就是如此的清純,何必給它賦予庸俗的印記。

在你認為適當的時機,找你喜歡的兄弟,不必非得過年,不用所有人到齊,更不用滿漢全席。

只需在一個傍晚,只需在一個街角的小店裡,只需一個理由——我在想你,足矣。

想你,是同學聚會的最佳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