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俄戰爭時日本能贏,二戰時期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

放縱3

日俄戰爭和之後的蘇連隊遠東日本的戰爭之所以結果相差甚遠,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第一,日俄戰爭爆發的時候,歐洲已經進入一戰戰前的準備階段,沙俄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參與歐洲事務,而對於遠東地區,沙俄只是地區性利益。



而當時的日本卻是傾盡全力準備作戰,是日本長期戰略的一部分。

第二,沙俄當時在遠東地區基本上沒有補給基地,幾乎所有的裝備和給養都是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輸,而以當時的鐵路運輸能力,根本不能充足的運輸足夠的給養,而日本則不同,在消滅了沙俄的遠征艦隊後,基本上掌握了東北亞的制海權,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日本本島補給軍隊和給養!



而二戰後期,美國基本上掌握了整個東北亞的制海權,對日本也已經形成關門打狗的態勢,而東亞的日軍,更是無法獲得國內支持,而美國更早的戰略資源限制,也讓日本軍隊資源枯竭,根本不是補給充足,戰鬥經驗豐富的蘇聯軍隊的對手。

第三,國際大國的縱容,當時沙俄有與德國等國家關係密切,這無形中讓英法在態度上傾向於日本,這讓日本沒了後顧之憂,可以輕鬆的從英法等國獲得資源支持。



而到了二戰後期,反法西斯國家已經徹底將日本孤立,隨著德國的潰敗,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對日本的戰鬥中,尤其是在遠東日本的關東軍精銳有相當一部分,已經調派但太平洋島嶼上,關東軍的實力已經大打折扣。

第四,軍事思想的改變,在日俄戰爭時期,主要的作戰模式還是戰壕陣地戰,雙方士兵都以精準射擊為主,而在當時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支配下,日軍的作戰意志還是要優於沙俄軍隊的,武器水平大致都處於同一水平,當然不畏懼死亡的一方還是更有優勢。



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早在諾門坎戰役,就已經使用裝甲集群配合飛機的快速突進模式,而在經過歐洲戰場的錘鍊,蘇聯軍隊裝甲集群衝擊更是爐火純青,不論是坦克裝甲和步兵火力都要高於日本。

而當時的日本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精確射擊模式,坦克甚至還不如二戰初期各國的水平,根本就不是當時蘇聯主力T34/85的對手,炮火更不是注重火炮的蘇軍的對手,被摧枯拉朽的消滅一點都不意外。



第五,沙俄/蘇聯是一個記仇的國家,二戰初期對於日本人的試圖與德國東西對進很有戒心,而更早的日俄戰爭的慘敗更是讓蘇聯有一種報仇雪恨的想法。


嘟嘟超

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想翻太多歷史舊賬,就從幾個重點來說明: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已經在明治維新後開始社會變革,全國範圍內開始工業革命,實行資本主義改革,包括強軍戰略,而且成效顯著。並且打贏了中日甲午海戰,獲得了2.3億兩銀子的賠款。實際上中日在打完甲午戰爭後,因為遼東半島問題,日本就跟俄羅斯起了利益衝突。日本就已經開始用獲得的賠款全面準備日俄戰爭。日本以一個撮爾小國打贏中國這麼一個歷史上的亞洲第一強國、大國。舉國的信心、鬥志都達到空前的高度。而當時俄國國內改革失敗,反對派正在進行革命戰爭。處於一種內憂外患、國力全面衰退的狀況。沙皇需要一個勝利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但是民心卻不需要這個戰爭,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是國力不斷上升、國民意志空前統一;一個是國力不斷下降,國內分崩離析;這樣一場戰爭在兵法上來說,已經註定要失敗。而戰爭即將開始的時候,沙俄帝國又犯了一個錯誤,就是輕敵。認為日本撮爾小邦,不值一戰。“扔個帽子就蓋住了”。最後被日本偷襲得手,到戰爭後期,戰場總指揮又犯下一個致命的誤判,日軍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日本幾乎是用舉國之力在打這場戰爭,而對於俄國來說,只是遠東地區的一場局部戰爭。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日俄戰爭勝負難料。由於戰爭指揮者的誤判。俄方撤出了東北,承認了失敗。這就是日俄戰爭日本得勝的原因和過程。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蘇日戰爭會出現壓倒性優勢的局面?因為當時的蘇聯在布爾什維克的主導下實現了大一統,十多個加盟共和國團結在俄羅斯之下,並且有效的進行了軍工產業革命。當時的德國橫掃歐洲,其戰爭能力,可以算是世界首屈一指。但是蘇聯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在蘇德對抗中,蘇聯為了贏得戰爭。舉全國之力,實現了大集群機械化重裝部隊建設,最後贏得了蘇德戰爭。當時的日本,由於被中國的戰爭泥潭拖住,國家不斷失血,國力不斷消耗。一直沒有機會和能力建設大規模的機械化集群重裝部隊。實際上與世界先進軍力已經遠遠拉開了距離。而且關東軍的精銳也抽調到中國內陸戰場和東南亞戰場。蘇聯進攻東北時,用的是歐洲戰場上的重裝集群,日本人用血肉之軀面對鋼鐵洪流,什麼戰鬥意志戰鬥精神都是找死。戰爭結果不言而喻。


謝金澎

日俄戰爭中日本能贏主要有幾以幾點原因:

一:日本的全民備戰。

甲午戰爭結束後,發生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嚴重的刺激了日本,從此日本把沙俄列為最大的假想敵。明治天皇發出了“國家前程尚為遼遠,望以赤誠來達到他日目標”的上喻。明治政府以此為契機,在國內煽動起狂熱的全民備戰計劃,軍費節節攀升,在1898年甚至達到了政府預算支出的51%,在犧牲無數人福祉和國民生計的前提下,日本終於完成了“十年整軍計劃。”

陸軍方面:僅在1896年至1899的三年中,日本陸軍由原來的近衛師及其他的六個師團擴充至十三個師團,增加騎兵,炮兵各兩個旅,不僅兵力增加了一倍,其機動性和協同作戰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

海軍方面:由於聯合艦隊在甲午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海軍擺脫了軍費分配方案中,陸軍為主,海軍為輔的尷尬局面和頹勢,開始有了充足的軍費支持,日本海軍艦政局長佐雙左仲在1896年提出了與陸軍並駕齊驅的“海軍發展十年規劃。這一規劃以新購6艘戰列艦和6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因此又稱為六六艦隊。1902年5月18日,隨著最後一艘主力戰艦“三笠”號,由英國出發,經蘇伊士運河駛入橫須賀,日本海軍分兩期完成的“對俄海軍擴張計劃”基本完成。

二:戰略戰術方面:

伊藤博文知道僅憑日本的國力無法阻止沙俄南下,只能企圖和沙俄瓜分東北亞來緩和矛盾,這就是著名的“滿韓交換論”。核心內容是日本承認沙俄對我國東北的支配地位,以換取沙俄放棄“大韓帝國的戰略,任由日本操縱朝鮮半島。1901年伊藤博文以私人身份訪問沙俄時,37歲的田中義一拜訪了他,田中當時的身份是沙俄軍校的留學生,他利用自已的特殊身份長期在俄國搞間諜活動,對沙俄的貪婪和虛弱的國情有著直接的瞭解和認識,他極力勸說伊藤博文不能向沙俄妥協,解決爭端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戰爭。雖然被田中教訓的伊藤博文感到十分鬱悶,但是伊藤博文訪俄的結果確如田中義一所預料的那樣,沙俄不僅拒絕了“滿韓交換”,更以”臨時訓練錨地”和“捕鯨港”的名義強租了朝鮮半島的馬山浦。

聯合艦隊的參謀長島村速雄赴英國考察期間,他深刻分析,研究了英法兩國的海軍戰略,並得出結論:“應該效仿英國海軍“見敵必戰的精神,優先打擊對手的海上力量,更應該採用“先發制人”戰略,在開戰之初甚至宣戰之前便重創敵手。1904年2月6日,聯合艦隊出發佐世堡之前,艦隊司令東鄉平八朗已經決定分兵突襲沙俄帝國海軍在遠東的主要錨地:“仁川,旅順,大連”。

被譽為”歐洲巡迴武官”的明石元二,在製造沙俄內亂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日俄戰爭期間,困擾沙俄國內的亂局,長期以表來都被日本政府認為是明石元二的功勞,甚至有“明石一人能敵十個師團”的誇張言論。

三:國際因素。

為改變沙俄獨霸我國東北的局面,英,美以金融援助和貸款支持日本對俄作戰。

四:晚清政府因素

1901年1月28日,晚清政府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在北京與西方列強展開談判過程中,“八國聯軍”中西方各列強,要求晚清政府嚴懲主張對聯軍開戰的“戰犯”,而日本為了自已的長遠戰略利益,在華扶持更多的親日勢力,極力主張對主戰的端王載漪為代表的滿蒙皇戚國戚從輕處罰,使這些人性命得以保全。關於賠款方面,法,德,俄三國政府主張最大限度的榨取晚清政府,而英國和日本出於在華實際利益的衡量,主張給晚清政府以喘息之機。

日本的“付出”得到了晚清政府的“回報”,在日俄戰爭期間,晚清政府雖然宣佈中立,卻實行著“幫助日本,驅逐俄國的計劃。在當時的北洋大臣袁世凱看來,俄日兩國雖然都對我國東北地區虎視耽耽,垂涎三尺。但因兩國實力相差懸殊,日本即使戰勝沙俄,因國力的原因要休養一段時間才敢對我國下手,而俄國一旦戰勝日本,必定立刻吞併東北。因此,袁世凱不僅派出包括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軍官吳佩孚在內的精英力量加入日本駐華武官青木宣純所組支建的“聯合偵探隊”,實現情報共享,並積極地在後勤領域給予日本陸軍最大的幫助。日本軍方招募的東北馬賊也打著“滿洲義軍的旗號頻頻襲擾俄軍後方,甚至還毀壞了哈爾濱至鐵嶺的鐵路幹線。新民府巡防馬步管帶張作霖雖以“保境安民”,擴充實力為目的,同馬賊打了幾次,但是在“相關人士”上門找到張作霖談話後,精明的張作霖立刻明白晚清政府“嚴守中立”的真實目的,立刻轉變態度,與來接洽的日本陸軍“滿洲軍”參謀田中義一發誓,立刻支持日本軍隊沙俄的作戰。

五:沙俄的原因:

沙俄在日俄戰爭中戰敗,和遠東總督阿列克謝耶夫有著很大的關係。為了避免日俄斷交的消息在旅順軍民中引起恐慌,他自聰明的封鎖日俄絕交消息,命令駐守旅順的俄國海軍十六艘主力艦艇在外停泊場,正是他的昏招迭出,最終令艦隊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為旅順戰敗埋下禍根。

沙俄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前往遠東繼任總司令之前,就有同僚半開玩笑的建議:”如果想打勝仗,第一步就是把阿列克謝耶夫逮捕,直接押送聖彼得堡,要不然攻守不定,非輸不可”。庫羅帕特金未置可否,一笑置之,等他達遠東戰場時才發現,自已下令集結於遼陽的重兵集團早已被阿列克謝耶夫給拆散了。日本海軍的佯動還末展開,阿列克謝耶夫便將18個營派往了營口方向,只給他留下了28個半營的預備隊,這不足三萬的兵力還分別駐守在鞍山,遼陽和奉天等地。面對日本海軍對營口的炮擊,庫羅帕特金也不敢輕易把這支部隊撤下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由日本陸軍大將奧保鞏指揮的日本第二軍於貔子窩一線完成登陸,直撲旅順港的門戶:“金州”。

沙俄的陸軍部隊士氣低落,厭戰情緒的漫延,裝備落後的因素,都是沙俄陸軍戰敗的重要原因。都是特別是旅順之戰失敗後,沙俄陸軍原本低落的士氣,已經趨於崩潰,消極厭戰的情緒更是從國內民眾漫延到一線部隊之中,以後竟然出現了8000騎兵擊敗對方11萬大軍,擊敗世界第一,”哥薩克騎兵的神話"。

日軍為何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

一:蘇聯紅軍經過與德國軍隊血與火的獄練,其作戰能力和實力,以及戰略,戰術的水平,在當時的世界上已經是首屈一指,連當時的美國都忌憚蘇聯紅軍,如在陸地戰場角逐,美軍也很難與其爭鋒。

二: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爭奪資源的運輸線已經被美軍切斷,國內資源嚴重枯竭,戰略儲備匱乏,如杯水車薪,連日軍的正常生活都無法保證,作戰能力大打折扣。民眾已經對戰爭產生了極度的反感與厭倦感,己經失去了戰爭初期的狂熱情緒,被一片失敗的陰雲所籠罩,陷入悲觀,絕望之中。

三:1945年3月20日,日本大本營制定“本土決戰作戰準備剛要以後,加緊從我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調集精銳部隊,準備實行本土做戰計劃。留在東北的關東軍的部隊多由乙種作戰部隊組成,許多兵團的兵源都是東北墾荒團的日本農民,倉促徵召組成,這些部隊缺乏訓練和實戰經驗,戰鬥力低下。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強力支撐,做困獸之鬥,和已經獄練成雄獅的蘇聯紅軍做戰,只能是牛刀殺雞的結局。


相忘江湖71941665

1904年2月6日至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告終。這一結局出乎當時世界輿論的預料,甚至出乎日本決策層的估計。因為,當時雙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相差懸殊:俄國陸軍常備軍人數是200萬、日本是20萬;俄國年財政收入是20億日元,日本是2.5億日元。日本為何能取勝?

首先,日本即時籌得了戰爭經費。拿破崙說:“戰爭的要素有三,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1904年2月24日,即戰爭剛開始2周,日本政府便派遣日本銀行副總裁高橋是清前往美國。表面上高橋是去美國進行“市場調查”,實際上是募集外債,指標是1億日元。最終,高橋是清主要在美國猶太人協會會長雅各布·希弗的幫助下,在美國和歐洲籌得了遠超1億日元籌款指標的2億美元。雅各布·希弗等所以願意幫助高橋,主要因為俄國有500萬猶太人,長期遭受壓迫。當時俄國正處於1905年革命前夜,俄國羅馬諾夫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希弗和很多猶太人一樣,希望日本能戰勝俄國,使猶太人獲得拯救。

其次,日本政府表示“將在滿洲維持門戶開放主義”,符合美國利益,因此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西奧多·羅斯福還為兩國的媾和積極進行斡旋。這非常重要。1904年4月8日,即開戰僅2個月,日本內閣會議即決定儘早實現令日本滿意的和平。1905年3月23日給首相桂太郎以《政戰兩略概論》為題的意見書,陳述了日軍戰鬥力的嚴重不足,認為不能和俄國繼續打下去。日本13個師團全部上了前線,國內已經沒有正規的預備役兵力,戰爭動員幾乎已達到極限,但俄國國內依然保留著強大兵力。在和談時,俄國同時也做好了戰爭準備,不斷從歐洲抽調兵力,使俄軍和日軍的兵力對比達到了3:1。俄國決定,一旦談判破裂,即向日軍發動攻擊。即時和談並結束戰爭,使日本保住了“戰勝國”地位。

最後,後成為陸軍大將的“天才特工王者”明石元二郎,不僅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情報,而且在俄國腹部進行策反和製造暴亂,攪得日夜不寧,令俄國內憂外患。由於俄國當時處於“十月革命的預演”1905年革命的前夜,工人起義,士兵譁變,令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急於結束戰爭,使日本得以抓住時機“見好就收”。

二戰時日軍“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二戰前日俄進行的張鼓峰、諾門坎戰役,和日俄戰爭時日本的軍事行動均建立於準確的情報分析基礎上不同,二戰時日軍對蘇軍的作戰行動缺乏這方面的支撐。例如,日軍參謀本部蘇聯課長林三郎在《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中寫道,“現在看來,認為斯大林寧可使蘇軍流血犧牲也要拽日軍‘後腿’的看法,似乎過高地估計了中蘇關係的密切程度。”

第二,日軍的武器裝備明顯落後於蘇軍。和蘇聯作戰,主要是日本陸軍。日本陸軍士兵使用的“三八大蓋”是單發步槍,而蘇聯陸軍士兵使用的是連發的衝鋒槍。日本也曾反覆研究是否要給陸軍士兵裝備衝鋒槍,但因日本資源不足、連發武器損耗大而作罷。

第三,蘇聯在1945年8月9日實施“八月風暴”,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150萬蘇聯紅軍分三路向關東軍發起攻擊,如風捲殘雲,摧枯拉朽。但此時的關東軍非20世紀30年代有半數以上甲種師團的陸軍主力關東軍,而大都是丙種師團,不乏“老弱病殘”,不少是從開拓團新徵士兵,有的甚至連武器也沒有,幾乎不堪一擊,在蘇聯紅軍猛烈攻擊下,當然“潰不成軍”。

圖:關東軍向蘇軍投降


馮瑋

我們先來說一下日俄戰爭:

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國力上升,整個民族都處在上升進取的勢態,1895年甲午戰爭打敗中國獲得鉅額賠款(日本國民收入的幾十倍),力量進一步增強,三國干涉還遼,讓日本對俄國很仇視,

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以後大家都撤軍了,俄國進一步增兵,吞併我國東北,佔領遼東半島,日本的國策是,朝鮮,東北,中國,全世界,日俄矛盾不可調和, 日本去歐洲籌款,英美對俄羅斯侵佔東北也很不滿,給了日本2億日元的貸款,日本跟清政府說,我幫你把俄羅斯打跑好不,清政府說,幹吧。

力量對比:俄羅斯常備兵力105萬,後來徵兵120多萬,遠東先期加上後來運送的共計50萬左右,日本總兵力37萬,全來了。結局俄國戰死2.5萬多,負傷15萬,被俘8萬,日本戰死5萬,負傷15萬,被俘2000。

戰敗原因:

日本蓄謀已久,舉全國之力,37萬,國內再也沒有兵力可派了,俄國核心利益在歐洲,不願意過於深入的介入遠東,230萬的兵力,到遠東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間,俄國普遍的輕視日本,認為所謂的日俄戰爭,就是軍事散步,上至沙皇,下到指揮官,沒有太認真的人,遠東前期的指揮官(一個草包的皇親),開始不作任何佈置,失利後,丟下軍隊,坐火車,跑了,跑了。派去增援的太平洋艦隊勞師遠征,統帥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只指揮過木船,不知道怎麼指揮鐵甲艦。

日本的指揮是老毛奇的學生,大山岩,海軍的統帥是東鄉平八郎,這兩個人都是戰神級別的。

俄國的遠東鐵路並未全部通車,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有修通,要步行,從歐洲到遠東要6個星期,後勤管理極其混亂。士氣低落,最重要的是俄國不願意在遠東投入太多精力。

清政府明面上嚴守中立,實際上暗中大力的支持日本,張作霖,吳佩孚,當時還不是軍閥,還是清軍將領,給了日軍後勤極大的支持,並且招募土匪,對俄軍的後勤進行破壞。

當時俄國內部革命頻發,沙皇有著先穩定歐洲的考慮,

這場戰爭對於日本來說是舉國戰爭,對於俄國來說是局部戰爭,日本的傷亡要比俄國大的多,日本找俄國賠款,俄國說:一個盧布沒有,要錢就再來。俄國撤出東北,日本把東北歸還中國。同時獲得在東北駐軍,佔旅順大連。

至於蘇聯出兵東北,這個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二戰前蘇聯已經是工業國了,隱性的超級大國,自己可以生產陸海空的所有裝備,1945年鋼產量1億噸,發電量2800億度,石油1.7億噸,兵力670萬(可以打敗希特勒的軍隊,這時蘇軍的戰鬥力已經超過德軍了),飛機1萬架,各種火炮10萬個,坦克1萬兩(除了德國世界上最牛的T34)

剛打敗希特勒士氣戰鬥力達到頂峰,大批經驗豐富的老兵和指揮官。

日本關東軍有70多萬,精銳的甲種師團,基本在太平洋的島上被美國用大炮炸光了,剩下的都是不滿員的,很多是新補充的新兵,這時的關東軍沒有什麼戰鬥力,日本國內,除了幾個很古老的城市,95%的城市被美國夷為平地,別說鋼產量,石油產量了,武器彈藥了,連日本兵最基本的食物都不能保證。大勢已去,關東軍心裡也明白自己的處境。

名將華西列夫斯基:此時的遠東鐵路,已經修好,並且建立了複線,蘇聯短期內鐵路汽車並用在7月份就集合齊了157萬大軍,日本認為至少要到10月份才能準備好對日作戰,1945年8月9日,蘇軍百萬大軍,坦克開道,在4400公里的邊境線上,分三路對日軍發起攻擊,很快就完成了對關東軍的分割包圍,日本基本沒有反應過來,一個星期結束戰鬥,擊斃8.3萬俘虜59萬,蘇軍2.3萬戰死,基本上砍瓜切菜一樣,這60萬俘虜被送到西西伯利亞做苦力,大概40萬最後回到日本。


百悅軒

二戰時期的蘇聯,已經實現了重工業化;而日俄戰爭時期的沙皇俄國,不過是一個農業國家。這是兩個綜合實力不在一個層次的對比。

沙皇俄國時期,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在歐洲中是很落後的

沙皇時期的俄國,雖然也是歐洲的大國之一,但是比起德國、英、法這些國家,經濟實在不行。從第一世界大戰就可以看出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沙俄三個士兵共用一支槍,所以沙俄是一戰中最先爆發革命,1917年2月就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10月再次爆發革命,隨後最先宣佈退出戰爭。原因很簡單,在當時的歐洲列強中,沙俄是整體實力比較弱的,國內政治相對腐敗,社會極為不穩定。

二戰時候的蘇聯,已經實現了工業化

蘇聯於1922年12月30日成立,蘇聯巔峰時期面積22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雖然二戰前,蘇聯還沒有達到巔峰,但其領土的雛形基本已經固定下來,大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六分之一,佔有東歐的大部分及幾乎整個亞洲的北部,圖上的蘇聯,太過龐大顯眼了。

1924年列寧逝世以後,進入斯大林時代,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於是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實現了從農業的沙皇俄國到工業化的蘇聯的轉變,二戰時期的蘇聯,那可不是“吳下阿蒙”,不能小視。

順便說一下,這一時期,幫助蘇聯最多的是德國。原因很簡單,一戰後的德國是戰敗國,在歐洲被英、法壓制,只好轉向蘇聯求得合作,而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英、法也是一直敵視蘇聯,無奈之下,兩個失意的國家選擇合作,所以蘇聯工業化的成果是很高的,畢竟用的是德國的技術。

二戰時候,日本的工業比蘇聯差太多了

日本二戰時候,用的最多的搶是三八式。這在中國戰場還是很先進的,射程遠,精度高。但是放在整個世界上看,德國用的MP40衝鋒槍,蘇聯用的波波沙,也就日本沒有大規模裝備衝鋒槍。

二戰時期,蘇聯、德國、美國,都能研發大規模重型坦克,可是日本的坦克就是一個笑話。日本中型坦克:89式、97式(與歐洲坦克相比純屬廢鐵)。日本89式坦克戰鬥全重12.7噸;而德國虎式坦克重56 噸。可以想象一下,日本坦克比德國坦克要差距多大,坦克質量輕,就說明裝甲薄,日本的坦克據說重型狙擊槍都能打穿。

所以二戰時期的日本,比起蘇聯,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日本最厲害的當屬海軍,絕對比蘇聯強幾個檔次,可是無奈海軍被美軍壓制,路上跟蘇聯不是一個級別,所以二戰日本慘敗於蘇聯,太正常了。


寰球視角

為什麼在日俄戰爭日軍可以打贏,而在二戰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在日俄戰爭時期,俄軍和日軍發生了沙河,遼陽,奉天等多次20萬人以上的大會戰。

特別是奉天大會戰,日軍出動25萬人,俄軍出動30萬人,最後俄軍戰敗,傷亡12.7萬人,被俘2.2萬人,日軍傷亡7萬多人。但是為什麼二戰日軍就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呢?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截止到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佈戰敗投降,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下令投降為止,蘇軍在東北沒有攻下任何一座中型城市,也沒有拿下日軍任何一處大隊級陣地。蘇軍主力還都在黑龍江邊境晃悠呢!

除了極少數失去聯繫的日軍,東北日軍絕大部分都是奉命戰敗投降,蘇軍解放東北全境和俘虜60多萬日軍的性質,就和815以後,我國軍隊也立刻收復全部土地,還俘虜了128萬日軍是一樣的。

而且,蘇軍直到最後都沒到日軍的主陣地,日軍的主陣地是在圖門、通化、長春區域。在黑龍江邊境地區屬於阻滯蘇軍行動,節節抵抗,逐步消耗蘇軍。

最後的決戰地是在吉林東部的城市和山區要塞。日軍在東北的損失,按照蘇聯說法是8萬,按照日軍說法只有2.6萬,蘇軍損失按照蘇聯說法是傷亡36000人,損失坦克700多輛。主要戰鬥就是8月9日-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投降為止。

蘇軍從蒙古挺進的機械化集團最後在張家口,最後蘇軍1個機械化集團被日軍1個聯隊級部隊阻擊,也是到815以後,日軍才放棄陣地的。後來,我國60-70年代準備抵禦蘇聯百萬大軍,也是計劃採用了類型的戰術,只是主陣地,不是在吉林東部,而是在張家口和吉林南部。


深度軍事

日俄戰爭的時候,沙皇俄國的軍隊腐化墮落,國內矛盾重重,外交上沒有支持,日本正處於上升期,打敗了沙皇俄國。二戰時期蘇聯是剛剛大勝德國的常勝之師,積攢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士氣高昂,去東亞消滅日本關東軍自然是十分容易。

先說日俄戰爭沙皇俄國因為腐敗無能犯的錯誤吧。

日漫裡的日俄戰爭

在海軍方面,戰前,沙俄太平洋艦隊分散在各地,主力在旅順口,較少的一部分在海參崴,個別的艦隻還在朝鮮的港口。所有這些艦艇都毫無戒備,俄艦甚至沒有規定在夜間辨認本國艦艇的識別標誌。因此開戰時,當日本魚雷艦假冒俄國艦艇,向其發射魚雷時,俄國的艦長們才如夢初醒,發現自己犯了極大的錯誤,但為時已晚。

再說陸軍,俄軍的精銳集中在歐洲部分,在亞洲的防禦薄弱,開戰之後只能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送軍隊和物資前往遠東。但當時西伯利亞鐵路的運輸效果很差。西伯利亞鐵路只能行駛6對直達列車,其中4對為軍用。一對為客用,一對為鐵路公務用。由於車輛缺少,4對軍用列車中只有3對能運載軍隊,第4對用於貨運。這客觀上造成了守衛旅順的俄軍陸軍孤立無援。

再看外交層面,日本得到了英美的支持, 1902年日英正式結盟,簽署了為期5年的對日本“有益的”《日英同盟協定》日英同盟純屆針對沙俄的軍事攻守同盟。根據協定,若日本對沙俄交戰,不論法德任何一方加入俄國作戰,英國將站在日本一邊。而當時的情況是,法德考慮到自身的利益,都不願同英日作對。而英美卻給日本以極大的支持。1904年1月,英國政府答應,日俄戰爭開始後,立即借款給日本,並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美國原來在中國東北的貿易佔首位,正積極爭取在那裡建設鐵路的權利,卻被俄國搶先奪去。俄國在東北的擴張就成了美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障礙。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親自允諾:“如果戰爭爆發,美國堅決堅持日本。”

日本在戰前準備也比沙俄積極。1896年,日本就增設了6個師團,使陸軍總數擴大到13個師團。1898年,日本刨建騎兵和炮兵.使之成為獨立的兵種。在海軍擴建中,自1896年開始,打算新建造4艘戰列艦,16艘巡洋艦,20艘驅逐艦和600艘其他艦隻。到1903年主要作戰艦隻總數達到76艘,總計25.8萬噸。

在這種情況下,沙俄失敗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在看二戰時蘇聯和日本的作戰,二戰正式爆發前,蘇聯和日本爆發了諾門坎事件。蘇聯此時還沒有完全機械化,也剛剛經歷了大清洗,戰鬥力並沒有很強。但即使如此,蘇聯的機械化程度也比日本還要強一些。蘇軍側重機械化部隊,在坦克、裝甲車輛、後勤運輸上佔優勢。火炮數量雙方大體相當,但蘇軍大口徑炮數量佔優,射程較日方遠,彈藥供應充足,每門火炮發射的彈藥相當於日軍的3~4倍。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對日本取得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勝利,讓日本不敢再向西伯利亞和蒙古滲透。

諾門罕之戰蘇聯的指揮正是日後攻克柏林大名鼎鼎的朱可夫

等到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蘇聯經歷的蘇德戰爭的錘鍊,打造了一支幾乎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無敵的裝甲部隊。此時日本本土遭受轟炸,不可能支援東北的關東軍。而關東軍在抗日戰爭這十多年裡,也並沒有錘鍊出一支強大的裝甲化部隊,在面對全面裝甲化的蘇聯軍隊時,自然會輸得很慘。

1945年蘇聯殲滅關東軍的時候,蘇聯的遠東蘇軍共有遠東第1、第2和外貝加爾3個方面軍,分別由梅列茨科夫元帥、普爾卡耶夫大將和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遠東蘇軍包括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集團軍及一個戰役集群。兵力為88個師,其中有7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2個摩步師、4個坦克軍、4個機械化軍、6個步兵旅、40個坦克旅、40個機械化旅。總兵員1577700人、火炮26000多門、坦克5500多輛、飛機3800餘架。還有數百艘戰艦和3個防空集團軍作掩護。而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部署是一個方面軍群的建制,下轄第1、3、17方面軍,第2、5航空軍,獨立第4軍,共計42個步兵師團、7個騎兵師團、22個步兵旅團、2個坦克旅團及其他輔助部隊,共為75萬人,外加偽蒙、偽滿軍隊1 7萬人,武裝的日本開拓團10萬人,總兵力1 20萬人左右。日本關東軍沒有重型坦克,中型坦克數量也很少,火炮裝備也很差,根本無法與蘇軍精良的T-34坦克相比,步兵沒有自動武器和火箭炮,只有“三八大蓋”及歪把子輕機槍,飛機性能更不及蘇聯的作戰飛機。

在二戰快要結束,日本方面士氣低沉,裝備落後的情況下被士氣飽滿,裝備先進的蘇聯幾乎全殲,那也是很正常。


地球知識局

在19世紀60年代,沙俄,日本,清政府幾乎是在同一階段開啟了改良運動。

沙俄在1861年廢除農奴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日本在1868年進行明治維新,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只有清政府,在當時開展了以“富國”“強兵”為主旨的洋務運動,然而社會性質並沒有改變。

在1894年進行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慘敗於日本,在八國聯軍侵華後,沙俄快速侵吞中國領土。

實際上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是兩個崛起之後的資本主義性質國家,對落後中國進行利益爭奪的一場帝國主義侵略戰爭。

戰爭的結局是,日本獲得勝利,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日本的綜合國力,就已經超過了沙俄,

當時沙俄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歐洲局勢,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矛盾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十年前的歐洲就應該是硝煙瀰漫的了。而且,沙俄國內起義不斷,因此,沙俄政府不想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東方。

所以,對沙俄來說,遠東戰場是一次其對外侵略戰爭,可勝可敗,敗了就是失去本來也不屬於自己的利益。但是,對於日本來說,為了實現其朝鮮—東北—中國—世界的終極政治理想,東北的利益必須得到。儘管,清政府在自家地盤的兩國相爭表示中立,但實際上還是有意傾向日本。日本還拉攏了很多在東北的土匪勢力,對沙俄後方進行侵擾,當時的還是保險隊長的張作霖在日俄戰爭後期就為日本人賣命。

因此,可以說,日俄戰爭是日本舉國之力打敗了沙俄認為的局部戰爭。


但是到1945年的時候,也就是說又經過了一個三十年,日俄之間又發生了哪些改變呢?

雖然,日本和希特勒稱雄向全世界宣戰,但是,日本的實際科學技術實力,並沒有過多的提升,以二戰後期出現的突擊步槍,已經能夠打透日本的輕裝甲車,可見裝備差距有多大。

沙俄在十月革命後,逐漸建立了蘇聯政權,蘇聯不僅包括原來的沙俄,還有東歐的許多國家,可以說,蘇聯相比於原來的沙俄,實力是增強的,而且為了抵抗帝國主義的聯合絞殺,大力發展軍工業,到二戰時期,在軍事方面,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了。

在打敗了比日本更加厲害的希特勒上千萬的現代化軍隊後,蘇聯躊躇滿志,對日本關東軍的作戰,就是四個字“摧枯拉朽”。

二戰結束後的蘇聯,別說是精銳盡失的關東軍,就日本發動舉國之力與蘇聯作戰,估計也只有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份。

日本,應該感謝的是美國(日本也的確把美國當爹),不是美國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發展,有意保護日本,蘇聯很可能發動對日本本土的作戰。


史論縱橫

首先要從地理和交通因素上說。遠東地區遠離俄羅斯在歐洲的核心部分,這裡無論人口還是戰爭資源都很缺乏,甚至連個像樣的工廠都沒有,所有的兵員、裝備、彈藥都得從歐洲部分不遠萬里運過來。更要命的是,日俄戰爭的時候,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完工,即使在戰爭期間,俄羅斯強行搶修通了整條鐵路線,但由於建設標準低、施工倉促,其通行量極為有限。雖然憑藉突擊搶通的鐵路,緊急從歐洲部分調動了一些軍隊和物資到遠東,但畢竟基礎太差,這些增援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地理的影響對海軍更為明顯,如果說陸地上還有已部分完工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提供一些支持,俄羅斯在海上則完全沒有可以依靠的快速線路。從歐洲部分萬里遠征來到遠東的兩支太平洋分艦隊早已疲憊不堪,對馬海戰失敗並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結果。

而二戰後期,西伯利亞大鐵路不但早已完工,而且還進行了複線化改造,其運輸能力比日俄戰爭期間提高了5倍以上。同時,二戰之前,俄羅斯在遠東地區花了很大力氣進行建設,新建了造船廠、軍工廠和各類民用工廠,至少能保證一定程度上的自給。

再從國力上看。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後的高峰時期,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冒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日本的國力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由於日本特殊政治體制和經濟政策,其軍費佔據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因此得以集中力量迅速發展軍隊。而俄羅斯雖然經濟總量上遠超日本,但由於地理和交通因素上的先天劣勢,其國力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投射到遠東,和日本比較起來反而處於下風。

而二戰期間,蘇聯與日本之間的綜合國力差距進一步拉大,工業實力上蘇聯更是超過日本10倍以上,加上交通問題得到改善、遠東的基礎建設也有長足進步,使得遠東地區的國力就足以和日本相抗衡。

從裝備上來說,日俄戰爭期間,雙方的裝備基本處於一個技術水平。而俄軍由於供應困難,在裝備數量和彈藥數量上甚至還不如日本。而二戰末期,蘇聯裝備的技術水平遠超日本,而且由於準備充分,數量上也佔據了絕對優勢。

最後說說政治因素。國際關係上,由於英國希望俄羅斯把注意力放在歐洲部分,協助對抗迅速發展的德國,因此對於俄羅斯在遠東的經營並不滿意。同時,英國也需要在亞洲和遠東尋找一個代理人或者盟友,幫助其維護遠東亞洲地區在英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甲午戰爭之後,英國人選擇了日本作為自己的亞洲代理人。因此,日俄戰爭期間,英國為日本出了不少力。而二戰期間,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框架下,蘇聯的行動得到了世界的支持,而日本在德國、意大利均已投降的情況下,已經變成了孤家寡人,坐以待斃。

國內政治方面,日俄戰爭期間,俄羅斯國內社會動盪、紛爭不斷。大名鼎鼎的1905年革命就發生在日俄戰爭之後,而在戰爭期間就曾發生多起沙皇寵臣被刺殺的事件,而沙皇對平民的血腥鎮壓也造成社會矛盾極度激化。而日本當時攜甲午戰爭大勝的狂熱,全民都陷入了一種歇斯底里的戰爭狂熱,對政府和軍隊的支持力度堪稱空前,自然能大大提升戰鬥力。

而到了二戰期間,日本由於戰爭局面崩壞,全民意氣消沉、思想萎靡,同時軍隊的軍心士氣也不理想,軍隊裡充斥著大量不合格的人員。蘇軍則剛剛取得了歐洲戰場的勝利,攜大勝之威轉戰遠東。可以說雙方的軍心士氣民心基本上是掉了個個。

綜合起來,日俄戰爭不堪一擊的俄軍到了二戰末期“大翻身”也就不稀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