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別說什麼鍋,咱們來聊聊美食

蘇東坡:別說什麼鍋,咱們來聊聊美食

《舌尖3》開播以來,受到了不少詬病。

今天,我們不說什麼鍋的事兒,來聽聽東坡先生聊聊美食。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書法家。

他的詩文大氣磅礴、蕩氣迴腸;他的書法自成一體、千古稱頌。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絕——

地道美食家、實在“大吃貨”。

他曾經自嘲到:“自笑平生為口忙”。

在他的《老饕賦》中,將一個吃貨的形象躍然紙上: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潔,火惡陳(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惡勞。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翻譯一下:皰丁來操刀、易牙來烹調。烹調用的水要新鮮,鎊碗等用具一定要潔淨,柴火也要燒得恰到好處。有時候要把食物經過多次蒸煮後再曬乾待用,有時則要在鍋中慢慢地文火煎熬。吃肉只選小豬頸後部那一小塊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選霜凍前最肥美的螃蟹的兩隻大螯。把櫻桃放在鍋中煮爛煎成蜜,用杏仁漿蒸成精美的糕點。蛤蜊要半熟時就著酒吃,蟹則要和著酒糟蒸,稍微生些吃。天下這些精美的食品,都是我這個老食客所喜歡的。

作為一個穿越千年的頂級吃貨,他的舌尖總能品嚐到世間的美食,並且興之所來,還經常自己動手,研製最便宜、最好吃的美食。其中好些美食被冠名“東坡”而流傳千年。

蘇東坡:別說什麼鍋,咱們來聊聊美食

東坡餅

1080年,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心緒苦悶的他常去隔江相望的西山遊覽。

西山的靈泉寺和尚們為款待這位峨嵋名士,特地製作了一種油炸餅,請他吃。蘇軾見此餅呈淡黃色,且玲瓏剔透、香甜酥脆,口味極佳。

他吃完後大喜:“爾後復來,仍以此餅餉吾為幸!”我以後再來,還得用這種餅招待我哦!顯然,意猶未盡,一次沒吃夠!

1864年,清兩湖總督官文遊西山品茗嘗餅,覺得好吃,就問寺僧:“這個餅叫什麼名?”寺僧告訴他:“東坡餅。”

官文即興寫了一副對聯:“門泊戰船憶公瑾,吾來茶話續東坡。”

由此,“東坡餅”便很快名譽九州。

東坡肉

在黃州時,東坡老先生還發明瞭一種美食。

他在《食豬肉詩》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盌,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說的就是他親自動手烹飪的紅燒肉,也就是“東坡肉”。

當時,當地人富人不愛吃豬肉,窮人又不會料理,所以豬肉的價格很便宜。於是他便買來做成了美味的紅燒肉。

他燒製的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入口香糯、肥而不膩。

慢火、少水、火候要足,便是製作“東坡肉”的訣竅。

蘇東坡:別說什麼鍋,咱們來聊聊美食

豆粥

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

溼薪破灶自燎衣,飢寒頓解劉文叔。

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

萍齏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

干戈未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

身心顛倒自不知,更識人間有真味。

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這是1084年8月東坡先生寫的《豆粥》詩。

詩中引用了兩個關於豆粥的故事:

一個是劉秀初起兵時,有一次到了滹沱河下游饒陽蕪萎亭,天冷,無食,得到馮異送上豆粥,才“飢寒俱解”。

另一個是說晉時大豪石崇和王愷比闊鬥富的事。石家的豆粥做得又快又好,王家比不過。其中的秘訣外人都不知道。後來王愷買通了的石家的傭人,才知道:石家的豆粥是在滾開的白粥裡撒豆粉做成的,所以才熟得快。

“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一大早,他知道房東家的豆粥熟了,連臉都顧不上洗,蓬頭垢面地就跑去吃了。

想想老先生的那個饞勁兒也可樂。

蔬菜羹

1097年,東坡先生又被貶到瓊州。

他沒錢,吃不起山珍海味,就煮蔓菁、薺菜等野菜來吃。煮的方法是不用醋和醬油,從而有其自然的美味。

在《菜羹賦》裡,他寫道:“汲幽泉以揉濯,搏露葉與瓊根。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湯濛濛如松風,投糝豆而諧勻。覆陶甌之穹崇,謝攪觸之煩勤。屏醯醬之厚味,卻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壯而力均。滃嘈雜而麋潰,信淨美而甘分。登盤盂而薦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於玉池,與吾鼎其齊珍。”

大意是說:汲取山泉來洗濯,拾取新鮮菜葉和潔白塊根。點火上灶放入膏油,口水也流出來了。鍋內熱氣騰騰,加入米和豆攪勻。反扣上底部高拱的陶甌,不要頻繁地攪動。摒棄醋和醬油只保留原味,也不要放花椒桂皮之類的調料。水開始沸騰鍋裡發出聲音,這時把火加大並保持均勻。菜蔬隨開水而翻滾,就煮成了酥爛的濃湯,實在是清醇甘美。盛入盤碗奉上,準備好勺子筷子,消磨暮靄和晨光。菜羹鮮美的氣味引得人嘴裡唾液湧動,吃起來與牛、羊、豬、魚、麋五鼎一樣可珍。

野菜湯都吃得如此有滋有味,真是服了。

蘇東坡:別說什麼鍋,咱們來聊聊美食

河豚肉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東坡的這首七言絕句《惠崇春江晚景》裡,竹筍、肥鴨、野菜、河豚,一句一美食。

當然,他覺得最好吃的還是河豚。

我們都知道,河豚肉有劇毒,料理不好就有可能要了命。

可老先生見了美味便顧不上命。

在宋人孫奕寫的《示兒編》中記載著一則東坡吃河豚的軼事,寫得頗為生動。

話說蘇東坡被貶常州時,愛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製河豚有一絕,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吃一頓,品嚐一下他們的技藝。待蘇軾吃河豚時,他家的人都靜靜地躲在屏風後面,想聽“蘇學士”如何評價。

老先生埋頭大吃,根本顧不上說話。這家人有些失望。

好一會兒,先生放下筷子打了個飽嗝——吃飽了!

沒想到他猶豫了一下又抓起剛放下的筷子伸向盤子,嘴裡還自言自語到:“也值得一死!”

真是個不要命的吃貨!呵呵!

在他被貶到惠州後,還念念不忘他的最愛——美味的河豚肉:

“似聞江瑤聽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並注:“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瑤柱(即新鮮乾貝)、河豚魚近之耳。”

當他被髮配到更遠的儋州後,又發現了一種美味——牡蠣。

他跟當地人學會了吃牡蠣。吃得不亦樂乎,還寫下文字叮囑兒子蘇過:“毋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其味。”

讓兒子不要把吃牡蠣這事傳揚出去,要讓朝中士大夫知道了,肯定會爭先恐後來分食他們的美味。

倒黴的東坡先生一生總是被貶,但不管人生沉浮,貶到哪裡,他就吃在哪裡。

正如他在《老饞賦》中說的:“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其實,在他“好吃”的背後,是一種窮且益堅、樂天知命的達觀的人生態度。

難怪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誇他: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