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49載 常山江山 北大荒支邊青年再相聚

近日,來自常山、江山的70多位內蒙古支邊知青,在49年後再一次相聚江山,回憶當年的艱苦歲月,共話如今的幸福生活。聯誼會現場溫情湧動,大家相聚在一起,回憶起當年的經歷,再想想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感慨萬千。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動員青年前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中央決定自當年到1963年五年內,從內地動員570萬青年到這些地區參加社會主義的開發和建設工作。1969年5月18日,常山、江山的130多位青年,胸懷理想,滿腔熱情,告別親人、離開家鄉,乘專列來到了3000多公里外的祖國邊疆———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開始了一段艱苦的北大荒支邊插隊生活。

北大荒自然環境的突出特點是被稱為“寒冷的世界”,有人對北大荒的寒冷如此形容:“呼氣為霜,滴水成冰,赤手則指僵,裸頭則耳斷”。冬季最低氣溫平均-30℃上下,極端最低氣溫-46.5℃。這些18到19歲的年輕人和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幹活,經歷了人生中一段最難忘的歷練。

為了開發建設北大荒,有許許多多的知青像當年的轉復官兵一樣,在黑土地上英勇捐軀。雖然他們的人生如流星之倏忽,但卻顯得格外鮮明。“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電話。我們點的是柴油燈,鼻子被油煙燻得黑糊糊的。吃飯,就拿兩個饅頭充飢。下地幹活,地裡冒出來的氣都能結成冰,異常寒冷。”常山老知青佔美貞表示。回憶起知青歲月,常山老知青周明發動情地說,“對我們南方人來說,最大考驗是收割小米,因為小米的壟又高,當時我們用的鐮刀柄有1.5米長。有些女同學累得哭了,手還磨出了血,承受了從來沒有吃過的苦。”

這些知青在北大荒,最長的呆過12年,最短的也有4年,有的在那邊成家立業,也有的陸陸續續回到家鄉。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認為自已的知青生活無悔於青春、無悔於時代,知青插隊的經歷,養成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了他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社會,和祖國一起成長,我們這一代人對黨和國家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條件再艱苦,只要國家有需要,我們就會義不容辭投身到建設當中去。”老知青董為民表示。

艱苦卓絕的墾荒生活,鑄造了老知青們剛毅頑強、百折不撓的北大荒人性格。“這段人生經歷,對我們幫助非常大,正是憑藉當時磨礪出來的一股韌勁,我走出國門,開創了自己的事業。雖然現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生活,但是我依然想念我們的祖國,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佔美貞如是說。

49年過去了,曾經的年輕人如今都已兩鬢斑白,成為了幸福爺爺、快樂奶奶。“為了此次聯誼會,老知青們從天南地北趕來,是因為這分別49年卻不斷髮酵的友情,也是因為那一段隨著清風遠去卻深刻於心的青春歲月。”董為民感概,雖然他們不再年輕,雖然他們也許沒有了下一個49年,但是他們之間的“情”難忘,“誼”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