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國軍隊與同時期西方軍隊戰鬥力相比,差距如何?

舛馳

這個很難比較啊,就好比是拿秦朝時的秦軍和同時代的亞歷山大軍隊作戰,怎麼能拿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呢?兩個不同文明孕育出來的民族和軍隊,因為士兵戰鬥力和戰法策略的不同,最後能夠產生的戰鬥力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明白的,那就是此時的中國軍隊還是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如果與西方國家作戰,還是能夠取得技術上的碾壓。

1、關於火器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火器,在明朝時期就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了,例證是嘉靖年間的西草灣海戰,此戰讓明朝軍隊見識了葡萄牙火炮的巨大威力,但取勝後的明軍隨即開始了大量的仿製和在發展,火炮的技術也是迅速趕上。

在明朝滅亡前夕,中國能夠造出數千斤的大炮,在射程和威力上和同時代的西方也相差不多。

因為孔友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明朝將領的叛變,清朝軍隊也開始有了火炮,並且隨著和明軍的不斷作戰,大量繳獲明軍火炮的清軍在火炮的運用上更加成熟。

火炮的成熟帶來的是攻堅能力的巨大提升。在清軍南下進攻揚州時,清軍就是依靠大炮轟開了城牆。而這樣威力的大炮,轟塌歐洲的城牆和城堡也不在話下。

事實上,清朝的火器一直在不斷的緩慢進步,直到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火器相較於英國的來復槍等還是沒有巨大差距的。燧發槍的射程,有時候還不如清朝的弓箭。這說明直到十九世紀,西方國家的火器技術也沒有得到質的飛躍,所以即使中國火器緩慢發展,在對陣西方時,仍然能夠不落下風。

火炮方面,線膛炮是19世紀由一名意大利軍官發明的,在17世紀,大家都是用笨重的滑膛炮,所以威力相差實在不大。

2、關於戰法

清朝軍隊能夠統一中原,靠的不僅是八旗的勇猛,還有蒙古人的狡詐和漢人的先進技術。

清朝軍隊統一中原時期,軍隊的戰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八旗本身是個兵農合一的超政府組織,編入八旗中的軍民既是義務旅行者,也是既得利益受益者,因此積極性高,戰鬥力強悍。

在八旗軍隊對外作戰時,滿人為衝鋒陷陣的主體,蒙古人負責機動迂迴包抄等,漢人負責操控火器等,這樣三個民族統一在一個系統中,能讓這個系統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這樣的擁有冷熱兵器的軍隊,在陸地作戰中,是比蒙古騎兵更為可怕的戰鬥力,毫不誇張的講,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悍的陸地武裝。

而同時期的歐洲,比較出名的是西班牙方陣,由長槍手,火槍手,火炮組成的陣戰方陣,算是歐洲最初的軍隊標準建制。但是這樣的軍隊無論在機動性還是在破壞力方面,和八旗相比都差了一個層次。

很多人喜歡拿康熙時期進攻沙俄的兩次雅克薩之戰來說事,因為兩次戰役清軍損兵折將,而且只消滅了數百沙俄哥薩克,可謂不折不扣的慘敗。但是我們要知道,軍隊的傷亡不是戰役勝負的唯一評判標準,蘇德戰爭蘇聯的損失是德國的數倍,但是仍然是最後的勝利者。而且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此時的清軍是北上作戰,從低緯度到高緯度,補給越來越困難,溫度越來越低,但是對於沙俄卻沒有什麼影響,人家完全可以退到更北地區然後捲土重來,這就是清朝損失巨大的原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您的關注!


靜Yes

有網友問17世紀的中國軍隊與同時期的西方軍隊相比,誰戰鬥力更高?我們就舉一個例子,在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

土耳其大軍有25萬人,還擁有150門超重型大炮。土耳其大軍包括了裝備英國燧發槍的近衛軍步兵,使用重戟 的肉搏戰步兵,配備輕型火繩槍和荷蘭製造佩劍的火槍兵,還有兇悍的近衛軍騎兵。

另外還有,號稱中東無敵的馬穆魯克騎兵,來自東歐的山地輕步兵主要配備火槍和刀矛。來自克里米亞的韃靼弓騎兵,來自亞美尼亞的重甲騎兵,還有使用歐洲式手槍的西帕希火槍騎兵。

這些軍團光是韃靼騎兵就超過4萬人,還有更加精銳的近衛軍騎兵和馬穆魯克騎兵。維也納守軍有15000名德國和奧地利僱傭兵,300門真正的大炮。元軍包括來自47000名德國的軍隊,還有27000名波蘭翼騎兵在內,一共8萬人。

這些德國步兵都是長矛燧發槍配合野戰炮組成的軍團,波蘭翼騎兵更是在當時風光一時無雙。雙方最激烈的一次騎兵衝鋒,在炮擊結束以後,數千名波蘭翼騎兵打頭陣,後面是數千東歐騎兵,最後是10000名德國重甲騎兵。

最終土耳其25萬大軍,在維也納戰死超過15萬人戰役失敗。明軍所有精銳在遼東,連6萬八旗軍都打不過,還能對抗歐洲戰場上的騎兵,步槍火力和野戰炮嗎?

如果是在歐洲,8萬波蘭翼騎兵和德國長矛燧發槍野戰炮配合德國重甲騎兵軍團,具備一戰打垮6萬八旗軍的實力。明朝也沒有任何軍團可以阻擋,這樣的部隊。如果土耳其25萬大軍,無論八旗,還是明朝也沒有能力擊敗對手,無論步兵,弓騎,重甲騎兵,火槍,還是大炮,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深度軍事

明|英虎門事件:1635年英王查理一世頒佈訓令,任命威德爾上尉為指揮官,率領6艘船艦前來中國,廣東海防當局派出3艘戰船衝向英國船隊,發射火炮和火箭,迫使英船倉皇溜走,英方在廣州答應中國的要求,賠償白銀2800兩。

中荷料羅灣海戰:一六三三年七月七日荷艦隊進兵南澳,往佔廈門,鄭芝龍艦隊140艘,荷蘭艦隊59艘在料羅灣遭遇,荷艦炮火非常猛烈毛瑟槍密集射擊,鄭方用英國大炮還擊,並分艦隊2路包抄,登上敵艦.荷軍除了四艘大划船沉沒外,剩下五艘也受重創,戎克船全部著火沉沒。

戰後結局:戰後中國方面明確的要求是:

1. 荷蘭人到非中國屬地的大員去,不可到中國沿海。

2. 荷蘭人需賠償戰爭損失。

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這個大家都知道。

因為主戰場在明一方,也有以多欺少的嫌疑,結果來看明軍和西方差不多。

兩次雅克薩之戰的最終結果,初中歷史教科書上有。不多廢話。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其實有三點值得注意:

1、第一次清軍對俄軍(烏扎拉),清軍以近乎三倍的兵力圍攻俄軍,採用的是傳統的清軍弓箭+火炮+三眼銃的打法,因為清朝剛剛開國,離明朝滅亡也不過十年,可以認為是清軍對付明軍堡壘已經打順了手的戰術,慘敗。

2、清軍增援以後,和俄軍對峙,這次採用的是火炮+火繩槍對射的打法,這一次有進步,但是沒佔到優勢,到冬季以後被迫撤兵。

3、清軍採用朝鮮鳥槍兵,和俄軍在江面遭遇,因為火器數量佔優勢,這次獲取全勝,但是也是慘勝,因為鳥槍不能完全壓制俄軍火器。

清軍和朝鮮在此戰中火繩槍的水平,基本上在西方1550~1600年間的輕型火繩槍水準。

哥薩克裝備的火槍,大致上是重型火繩槍和非常少的燧發槍(型號存疑),但是數量上佔據劣勢,基本上在西方火器1600~1650年間的水準。

即便在單兵火器上,雖然嘴上說沒有多大差距,但是現實是實實在在的有起碼半個世紀的差距。

在戰術上,八旗軍隊已經是東亞素質較高,軍事紀律較強的部隊,然而比之俄軍兩次雅克薩之戰所表現出的兇悍和頑強仍然可以說估計嚴重不足,遠遠超出了中國軍隊對於軍紀和頑強程度的認識,烏扎拉村之戰中清軍指揮官低估俄軍反撲能力,錯誤的誤判俄軍在承受一定傷亡後可以抓俘虜,實際這種錯覺來自中國自古以來對陣雙方,在一個較低的傷亡率即可造成崩潰的經驗。這種經驗對於整個東亞地區都比較適用,但是當針對目標變成了西方火器(武裝)團伙的時候,就沒有作用,此時的哥薩克應該還是冷熱兵器混裝,先進火器比例還不高,即便這樣,烏扎拉村之戰就是這樣兩支武器差距在50年左右的軍隊,在實戰中表現出來的驚人的傷亡比,已經在鴉片戰爭前近兩百年,就為中國軍隊敲響了警鐘。

在堡壘攻防戰中,俄軍採用的的西式堡壘建築技術更是完全顛覆了清軍對軍事堡壘的認知,因為這個主要涉及第二次雅克薩之戰,這裡就不多說。

所以說,和一般觀點不同,即便是不算大的火器和技術代差,也造成了驚人的可怕情景,只不過第一因為衝突烈度不高,還沒有引起清廷對西方單兵火器發展的進一步重視;第二,清廷在雅克薩之戰中吸取教訓,使清軍火炮在17世紀晚期基本達到西方17世紀初期的水準;第三,其後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清軍進一步提升火器水準,在18世紀中晚期使線性陣列的水平,在乾隆時期基本達到西方17世紀中期的水準。但是這正是封建軍隊最終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奧斯曼土耳其混成軍隊也類似)。因為再後面西方火器的零部件化水準和工業化生產,是依靠封建經濟條件下的熟練工匠和一般非專業化工具,低精度工具很難達到的高度。或者換個方式說,正是滿蒙八旗軍隊後來150年的對內、外戰爭高水準英勇表現,給帝國的中央一種錯覺:只要足夠英勇,人數和武器數量足夠,輔以經過改良的火器(相對於自身而言),即可戰無不勝。

最終到鴉片戰爭時,依靠人力和數量優勢,已經不能掩蓋戰術上的相對代差,以及武器的決定性代差。

總的來說,十七世經清軍與世界先行軍事力量來比雖有差距,但靠人與作戰勇猛,互相也不能壓倒對方。

本人對冷熱武器瞭解不深,對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的分析引用了別的老師觀點!


蓉兒376

17世紀,也就是1600-1699這段時期。在這一百年裡,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的戰爭基本完全進入火器時代,資本主義革命爆發,啟蒙運動暢行,西方文明成功的阻擋了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而東方文明在蠻族的入侵下沉淪……


17世紀的中國,正值明清交界之際,前半段是大明的日暮西山,後半段是大清的紅日初升。因為戰爭,這100年裡中國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再者西學東漸之風在這段時間暢行,很多西方先進的武器也來到中國武裝了中國的士兵。與此同時的西方,戰爭也是一個接一個的進行著,從三十年戰爭到北方戰爭到英荷戰爭、維也納之圍,歐洲的近代化戰爭體系在不斷成熟,武器也在不斷革新,要是貿然的比較,還真不能給出準確的結論,那就要分條進行詳細的對比了。


武器裝備

中國:冷武器:長槍,大刀,長刀,雁翎刀,骨朵,鏜耙,反曲複合弓,踏張弩。

輕火器:鳥銃,魯密銃,火箭,震天雷,虎蹲炮,噴火器,三眼銃。


重火器:6磅、12磅、18磅紅夷炮,大小各異的佛朗機炮,威遠將軍炮(臼炮),將軍炮(加農炮),抬槍(鷹揚銃)。

甲冑:山文甲,棉鐵札甲

歐洲:冷兵器:戟,長矛,細劍,大劍,馬刀,拉桿弩,絞盤弩,大刀(俄式),戰斧(小)。


輕火器:火繩槍,早期燧發槍,轉輪槍,手雷。

重火器:1磅、2磅、6磅、8磅、12磅、10磅步兵鷹炮,6磅、12磅、18磅、24磅艦載加農炮,12磅、24磅、48磅、30磅要塞隼炮,臼炮,奧斯曼輕炮。

甲冑:布制軍裝,皮甲(新式),鐵胸甲。

單純比較武器,在冷兵器上,我們與歐洲可以持平,輕火器差距不大,重火器火力我們比不過人家,但那個時代火炮並不能絕對戰爭的勝負,所以在武器對決上中國對西方我給個3:7分。

戰術

中國:明末清初時期,中國最先進的陣法當屬鴛鴦陣極其五行和三才變陣,還有就是白杆川軍的長槍方陣。奈何這兩種軍陣在大明沒有推廣開來,大明依賴的車陣一旦被敵方火炮轟開,很容易被破掉。清軍早期戰術也是比較落後,但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清軍的戰術在不斷改變,最後出現了火槍與長槍搭配的近代步兵小方陣。騎兵方面陣型也是多變不一,尤其清軍騎兵還有遊牧民族的靈活戰術。再者就是明末清初時期的軍隊將領指揮官都會打仗,戰略戰術思想成熟。


歐洲:此時的歐洲已經有了成熟的早期步兵小方陣,並開始從拿騷的莫里斯方陣像古斯塔夫二世方陣跨越,騎、炮、步搭配良好。另外就是歐洲出現了專門用於防禦火炮的星型堡,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中,荷蘭和沙俄的星型堡都讓中國稍有碰壁。

因此就戰術而言,雙方都是早期近代戰術,並且都進入了排槍時代,無非是明末軍隊戰鬥意志差,但同時期的神羅也不咋地,歐洲的星型堡建立需要時間,如果是臨兵鬥陣,這個是來不及用上的,因此戰術方面應當是5:5。

軍隊數量

中國差不多所有駐軍加起來有100萬,但是可以馬上投入戰鬥的應該只有20萬。不過同時期的歐洲可及時投入戰爭的軍隊也不多,人口最多的法西俄也超不過10萬,所以憑人海戰術,中國是完勝的。這個比分應當是7:3。

巴拉巴拉了這麼多,讓我們再看看東西方在17世紀的碰闖實例,海戰方面是比較慘的,雖說料羅灣海戰贏了,但是是憑藉著火船戰術贏得,大型戰艦硬碰硬中國已經白給了,澎湖之戰的最後階段是明軍攻城戰,可以說是損失慘重才拿下了城堡,一方面是荷蘭星型堡的左右,另一方面,荷軍的火槍火炮確實要優於明軍。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中國也是靠人海和本土作戰優勢才取得了勝利。所以說雖然我們贏得了戰爭,但其實已經輸給了時代。如果是大規模正規軍硬碰硬,我泱泱華夏怕是要輸得很慘(當然了,真硬碰硬,將領的左右就很重要了,中方的指揮官那個時代優秀的很多,所以……我們也有贏的可能)。



火器工坊

差距明顯!我們不妨拿兩個戰例來說明下:

1、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

1661年,鄭成功率領2.5萬明鄭軍,300艘戰船從金門出發,正式打響臺灣收復戰。而當時在臺灣的荷蘭軍隊,其實撐死了也不過兩千多人而已。在進攻赤嵌城的海戰中,荷蘭人就只有一艘“赫克託”號戰艦展開還擊。而當時鄭軍卻動用了60艘船,才將之擊潰。

以60打1,當時鄭軍的戰船火力和噸位之差可想而知。然而,鄭軍水師還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水師了,比滿清的“旱鴨子”水師強多了。

擊沉了“赫克託”號後,鄭軍還是沒能攻下赤嵌城,畢竟荷蘭人的城堡太堅固,火力太猛了。於是,就只能圍城,採取切斷水源、長期包圍的手段,在八個月後才敢向奄奄一息的荷蘭人發起最後的攻擊。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荷蘭在臺灣的軍隊嚴格來說還不算是正規軍,不過是東印度公司的武裝而已,成分主要是僱傭軍。而且,東印度公司本來對臺灣就鞭長莫及,根本沒有投入多大的戰力在此戰之中。然而,正是這麼點人馬,還是讓鄭軍損失慘重。

天主教傳教士利勝在《多明我會在中華帝國之業績》中特別提到,鄭軍將士親口告訴他,大約有9000鄭軍和632名荷蘭人死於整個戰役中。這就是歷史的真相!鄭成功收復臺灣其實是一場並不光彩的慘敗!

2、兩次雅克薩之戰;

如果是海上馬車伕海軍強大,那接下來我們不妨看看縱橫華夏的八旗勁旅在對沙俄戰爭中的表現。

康熙年間的雅克薩之戰,前後共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685年夏,由都統彭春率清軍用“紅衣大炮”圍攻雅克薩三天,使城中的俄軍困頓不支,俄軍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被迫投降。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以清軍勝利結束。

然而,托爾布津在得知清軍撤離的消息之後,很快就背信棄義地於8月再次攻佔雅克薩,並重築雅克薩城堡。於是,清軍又展開第二次雅克薩之戰。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出兵雅克薩,雖然很快就擊斃托爾布津,但卻受阻於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此後,清軍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之後,最終被迫俄軍投降!

兩次雅克薩之戰雖然都以清軍獲勝告終,但卻並不能說明清軍有多強大。相反,此戰正好暴露出清軍武器裝備已落後於俄軍。當時清軍所使用的還是明朝時期的“紅衣大炮”,單兵火器則更差,已與俄軍有明顯的差距。

當時,康熙早就對這場雅克薩之戰進行了精心準備。為此專門組建黑龍江水師,造500餘艘戰船和運輸船。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共計投入約3000人,第二次也投入了2000餘人。

反觀俄軍,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只集結了包括農民、商人和獵戶等組成的臨時軍隊450人。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俄軍也只有826人而已。

然而,儘管對手並非俄國正規軍,而且人數也不多,但是清軍還是贏得十分艱苦!而且最後,清朝還是贏了戰爭丟了領土!從這,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清軍在軍備上遠落後於戰敗的俄軍。

清朝與西方列強的第一次正式較量,正是在這不光彩中結束了!


這些歷史要讀

差距很大,其實根據史實來說,中國等東方國家和歐洲在軍事工程技術領域存在代差應該是從16世紀開始。雖然從明朝開始,通過仿製葡萄牙和荷蘭的火器,使得17世紀中國的火器雖然落後於歐洲,但不存在代差。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對火器的利用和防禦方面卻是存在明顯差距的。最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就是雅克薩之戰,清軍的無堅不摧的攻城利器紅衣大炮和盾車,曾使得明朝無一堅城可守。為何面對比雅克薩的歐洲三線作戰部隊卻根本無能為力?實際上很簡單,當時的雅克薩城利用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軍事工程學理論建造的新式的城堡。對火炮的防禦有著相當好的效果。而清軍的另一攻城利器盾車,僅僅是兩人推的小車,防禦火槍效果顯著,卻不能防禦火炮,奇怪的是,當時大明王朝建造了幾萬門火炮,為何無法有效對付盾車?其實原因很簡單,無論明清,對火器的利用都是初級階段,使用火炮依靠的是以經驗為主的隨緣炮法,火炮基本上打不到盾車等中小型攻城武器。而歐洲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數學理論為依據,已經掌握了對火炮相對科學的使用方法,有了炮軌等能大大提高火炮命中效率的輔助器械,從而擺脫了經驗主義的隨緣炮法,使得中小型的類似盾車的攻城武器不在有效。這才導致了幾千清軍對百十人沙俄土匪防守的雅克薩城毫無辦法,最終也只能靠圍城才能取勝。。。


L威13

十七世紀前半葉是明朝,1644年滅亡,後半葉是清朝。

明朝的火器基本與歐洲同步,軍隊戰鬥力太差。主要是財政崩潰造成的,士兵的訓練組織都遠不如明朝初期,甚至使用家丁制,普通士兵形同乞丐,除了極少數軍隊軍隊,大部分已經爛掉了,有再好的兵器也沒用。

清朝的軍事制度脫胎於明朝後期的軍事制度,其實內容基本一致,屬於落後形式,不如明朝初期的嚴謹科學。但普通士兵能從作戰中獲利,有上升提拔渠道,訓練和後勤軍備都有保障,吃空餉也不存在,所以戰鬥力比明朝強。

清朝軍隊比明末軍隊強,但肯定不屬於同時期世界一流的軍隊。雅克薩之戰就能發現,清朝康熙精心挑選了全國精銳,對方是一群歐洲三流國家的非正規軍冒險家(俄羅斯彼得一世學習西歐要到十八世紀初期,之前都是被其他國家吊打),結果吃了很多虧,明顯有差距。

明末西方開始進入近代軍隊了(古斯塔夫二世創建新式軍隊就是在天啟到崇禎年間),

“職業化”、“正規化”和“現代化”已經成為歐洲軍隊的標準和楷模將傳統冷兵器時代軍隊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而且強調絕對的紀律性,雙方已經沒有可比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