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史通今
大清從順治入關,經康雍乾三朝,國力鼎盛,盛世空前。期間名臣無數,但 漢臣內閣只有兩位,一是陳廷敬,一是張廷玉。二人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人物,但均是清朝漢臣楷模。
陳廷敬一朝名臣,兩袖清風,四部尚書,百世流芳。得到了康熙近半個世紀的倚重,無論是為官之道,還是他的詩詞,都十分得康熙欣賞。他一生曾擔任過工部、戶部、刑部和吏部四部尚書,是康熙年間最重要的漢臣。著名的《康熙字典》就是陳廷敬主持編修的。
康熙繼位之初,陳廷敬在戶部,康熙要他從戶部支些銀子花,陳廷敬說國庫有國庫的規矩,皇上也不例外,如果您缺錢花,等我領了俸祿,可以借給您。康熙很生氣,認為看他年少尚未親政,欺負他,就說等親政後,一定要殺了陳廷敬。康熙親政後,陳廷敬一直惴惴不安。康熙得知,說自己年少不懂事,稱讚陳廷敬做的對。
康熙十分看重陳廷敬的能力。陳廷敬在管理戶部錢法時,提出鑄造銅錢的重量都不同,銅錢和白銀的兌換,朝廷規定和民間具體也不相同。很多奸商把朝廷鑄造的銅錢熔化為銅,反而獲利更多,建議朝廷減輕錢幣銅的含量。康熙立即採納,並對陳廷敬另眼相看,讓陳廷敬轉任左都御史。
康熙時期,滿洲八旗已經腐化嚴重,昔日八旗子弟的雄風已經沒有了,更嚴重的是,他們普遍貪汙受賄。陳廷敬不怕得罪滿族大臣,向康熙直陳其弊,康熙認為陳廷敬正直可贊,而且說的是對的,於是康熙決定整治吏治。
陳廷敬一度因他的親戚貪汙,於是他以父親年邁為藉口,辭官養老。康熙理解陳廷敬,免去了他的官職。3年後又被啟用,後來做了禮部尚書和文淵閣大學士。當時吏部為六部之首,文淵閣為文臣之最,陳廷敬已經是位極人臣。
公元1712年四月,陳廷敬與世長辭,享年74歲,康熙帶領滿朝的文物大臣前來祭奠,親賜輓聯,並讓皇子為其扶官。
陳廷敬的一生經過28次升遷,遊歷官場50餘年,寬大老成,被人成為:幾乎完人,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很少有的。康熙帝平定戈爾丹,收復臺灣,平定三番,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康熙所有的豐功偉績,都有陳廷敬的影子,陳廷敬作為康熙的重要輔臣,作用不可或缺。
張廷玉漢臣享太廟,肱骨立三朝。張廷玉祖籍安徽桐城人,桐城歷來是安徽文化重地。張廷玉在康熙晚年進上書房,因為他才思敏捷,康熙只要說出意思,張廷玉就能理解下筆寫文章,包括草擬聖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很多大臣選擇站隊,只有張廷玉,始終站在康熙的立場上。所以他也得到了康熙很好的保護。
雍正在位13年,張廷玉一直是雍正的瑰寶,雍正繼位後,張廷玉為上書房大臣,後來兼任軍機處大臣,可直接處理軍政。雍正繼位之初,張廷玉兼任禮部尚書,併為太傅,可以直接教育皇子。雍正臨終前,張廷玉為託孤重臣之一,雍正曾多次重賞張廷玉,據記載,清代所有大臣
張廷玉所受賞賜的黃金白銀是最多的。所以張廷玉雖廉,家境還殷實。雍正把張廷玉看作肱骨之臣,雍正雖然勤政,但是他在位期間事物繁多,很倚重張廷玉,大多數政事都是張廷玉擬好處理方案,待雍正審批的。有句話叫:“軍令出王府,政令過張相”,就是說,雍正朝前期的所有軍令基本上都是怡親王允祥先安排,而政令都是張廷玉先過目的。
張廷玉為雍正鞍前馬後,
兢兢業業,他主持編撰《聖祖實錄》時,刪除了很多對當時的皇四子不利的言辭。雍正不是很重視科甲出身的官員,他的得力干將,李衛、田文鏡、鄂爾泰都不是科舉出身。但是雍正對張廷玉很例外。多次當著眾人的面,說:張廷玉配享太廟。陳廷敬和張廷玉同位漢臣,都位極人臣,深得康熙或雍正重用。他們清廉,深得後世尊敬。陳廷敬74歲得皇子扶棺,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從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兩位大臣相繼為清朝服務百年。
他們所處時代不同,陳廷敬做官時是順治,得到康熙看重,張廷玉始
為官時康熙,得到康熙欣賞後,主要為雍正朝服務。由於康熙和雍正時期,政治環境和官場文化風格的不同,使得他們的才能表現有所差異,比如陳廷敬的財稅意識超前,他主張錢稅改革,對康乾盛世的繁榮做了很好的鋪墊。而張廷玉同時具備傑出的軍事思想,他在軍機處的排名,僅次於十三爺允祥,無論是年羹堯還是嶽鍾麒,對張廷玉都十分敬重。他們的作用不同,陳廷敬是康熙的得力大臣,但是康熙朝綿長60載,從未依靠某一個大臣治理天下。雍正不同,他疑心很重,他用張廷玉是百分之百信任,張廷玉在雍正朝也是缺一不可的。
他們的晚年結局不同,陳廷敬一生較為平順,最後得以善終,死後康熙甚為惋惜。而張廷玉曆經三朝,乾隆時期他屢遭羞辱。
無論怎麼說,康乾盛世,陳廷敬和張廷玉都是功不可沒的。我們誰雙能分出誰的貢獻大一些呢!
請關注“下午歷史茶”。共同學習研討。
下午歷史茶
《回答》文/日堯居k古史
作為一個漢族大臣能扶持滿清三代皇帝實屬不易,特別是在康熙、雍正二朝,幾乎是皇帝的特殊秘書!
張廷玉的處世哲學的為官之道是;萬言萬當,百言不如一默。有多少當朝宰相半路夭折,比如康熙朝的明珠、索額圖,雍正朝的佟國維等等,都說伴君如伴虎,可張廷玉自有保全之道。
陳廷敬與張廷玉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康熙一朝做到了帝師,一生就伺候一個皇上,有一個重點就是;康熙帝剛剛登基才八歲,陳廷敬已經是戶部尚書了!面對一個孩子般的小皇帝,也難為了這位陳廷敬大人,虧得碰到的是一代明主康熙帝。
先簡單說說陳廷敬:
陳廷敬,山西晉城人,順治十五年進士,由於業績政績突出,逐步晉升為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及皇帝老師經筵講官等職位。
愛好詩文是陳廷敬的長處,其文學成就有陳廷敬詩集、陳廷敬文集,《世祖章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三朝聖訓》及《平定三逆方略》等等大部著作,特別是《康熙字典》這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子詞典歷時六年,為漢子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參考文獻。
在陳廷敬的努力下,著重整頓錢幣市場,對貪汙受賄予以打擊,特別是在吏部任尚書期間,加大了對總督、巡撫一級的官員進行了重點考察,糾正了為官不作為的現象。
風清氣正是陳廷敬準則,嚴格管理家人,以身作則成就了一生美名。
三朝宰相張廷玉:
張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安徽桐城人,父;大學士張英,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後入值南書房。
張廷玉沒有做過地方官員,諸葛一生為謹慎形容張廷玉非常恰當。康熙年間任刑部左侍郎,最大的特點就是行文準確,記憶力超強。
到了雍正朝,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這就是進入了首輔大臣角色,軍機大臣等要職。
張廷玉一生有大量著作問世,在康熙年間,康熙帝的重大活動都有張廷玉參加,包括康熙帝南巡及巡行蒙古諸部落。
到了雍正朝,深得雍正帝重用,成為雍正帝皇權集中統治的高級參謀並協助雍正帝籌劃軍國大政方針及國策的指定。
雍正帝對張廷玉給予厚望的另一個原因是雍正帝的恩師即是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以恩師張英的才幹使雍正帝發現了張廷玉的“氣度端凝,應對明晰”,是一位難得的貼已之人。
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軍機處,就是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秘密辦理。
雍正十三年張廷玉達到了位極人臣的高峰,雍正帝彌留之際遺詔張廷玉他日配享太廟,並受命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共同輔政,最後以總理大臣稱職。
乾隆十三年,張廷玉年老乞求致休養老,乾隆帝有上諭稱: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裡?不準!
最終張廷玉致休老死,在張廷玉的問題上,乾隆帝有刁難張廷玉之嫌,張廷玉的晚年畢竟年事已高且也有倚老賣老之情理,最後以八十四歲高齡病死家中,乾隆還是遵世宗雍正帝遺命配享太廟。
以上兩位清代重臣各自由於崗位不同,貢獻也不可論大小,都是及有才華精忠報國之臣。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與網絡)
請關注《日堯居k古史》歡迎網友互動、評論、留言!
日堯居k古史
陳廷敬,山西陽城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後授庶吉士,先後歷任工部,邢部,吏部,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親政之前擔任康熙帝的筵講官,日值弘德殿,所以說聖祖康熙的漢文化知識有相當一部分為陳所傳授講解的,這對於康熙的一生滿漢相融和起到很大的作用。陳廷敬一生清正廉潔,剛直不阿、任戶部時改革弊端,整治貪腐,任吏部時為朝中舉賢納士,不徇私情,可謂一生坦蕩。陳對於康熙來說,朝堂上是他的股肱之臣,朝堂下漢文化的主要帝師。康熙五十一年陳病逝,康熙帝親派皇子扶棺進村,這是開大清先例的,做為集滿漢文化於一身的聖祖皇帝,當然清楚這在有著幾千年漢族傳統禮儀上的重要程度,都是至親骨肉孝子所做的事,可見康熙對這位老臣一生功績肯定,陳離去所傷感的程度。
張廷玉,字衡臣,大學士張英之子,康熙三十九進士,康熙朝任刑部待郎,上書房大臣,雍正即位後可謂官運亨通,任職禮部,戶部,吏部尚書等職,保和殿大學士,雍正七年,為了統一調配西北平叛大軍所耗錢糧物資,雍正成立軍機處,入值軍機,乾隆朝軍機首輔,不過在乾隆朝官運歷經坎坷,顯些丟掉先帝雍正賜給的死後配享太廟的殊榮。那麼雍正為什麼給張庭玉這麼高的殊榮呢?按常理就是給的情況下也得當事人死後追諡的?可張明明還活著?這就要看雍正朝當時的政局情況,大家都清楚康熙時九子奪嫡最後雍正登基,表面上看這事己了結,可是在野的這些皇子和滿族貴胄明裡恭恭敬敬,暗中處處掣肘,加之當時吏制的腐敗,國庫的空虛,朝庭的用兵,雍正就不得不推行所謂的新政,“攤丁入畝,仕紳一體納糧,鑄銀火號歸公”,這是一個即增加朝庭稅收又不損害平民利益的政策,加收的只是那些有資產官紳的錢,這對當時想通過讀書入仕考取功名的士子們思想上影響極大,打破了有著千百年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士子的優越感。雍正和康熙一樣清楚,得漢人必先得士子之心,無耐時局所迫,只能從中緩解,找一堵擋風之牆,那張庭玉是最適合的,當然張的品德和操守也是當之無愧的,封死後諡享太廟,讓天下的士子們看一看,讀書的飽學之士只要一心為朝庭辦事,那麼朝庭什麼樣的榮譽都可以給他,比皇親貴胄的禮遇都高。
那麼對於陳庭敬和張庭玉誰的貢獻大呢?誰的榮譽更高?本人認為我們沒必要去討論兩位古人的身後名譽,我們應該向兩位古人學習的是他們剛直不阿,廉潔自律,一心為公的精神。這只是代表本人個人看法和朋友們討論。
65833246890
肯定是張廷玉大!如果沒有張廷玉,那麼清朝可能就會重蹈元朝的覆轍,在巔峰時期活活吃窮了,然後大家一起餓死。這完全沒招治。
在清朝面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人口太多,種的糧食養不活人口。這一點在康熙時期還體現得不明顯,因為打仗死的人多,反而控制住了人口。到了雍乾時期,由於長期的安定,人口增長非常迅速,一下子增加了數億的人口,這些多出來的人怎麼養活就是個大問題。這是直接促成雍正改革弊政的源動力。
雍正是累死的!使得他有好多行政舉措沒來得及施行。從黃河修堤,火耗歸公到攤丁入畝再到天下良田其實是同一套戰略規劃!雍正只來得及做前面幾個,最後一個沒來得及做。假如乾隆繼位後照著往常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那麼不僅乾隆當不好,雍正的改革也會付諸東流。而張廷玉恰恰跟雍乾兩帝關係好,雖然張廷玉在乾隆時期談不上做了很多事,卻給雍正跟乾隆的兩代父子做了相應的承啟。張廷玉輔助雍正整飭吏治,又輔助乾隆開墾天下良田。
優己
陳廷敬和張廷玉都是清代的重臣
陳廷敬,順治十五年進士,庶吉士 ,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輔佐康熙皇帝五十餘年,備受信任,康熙五十一年去世。
張廷玉,其父張英就是康熙重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和陳廷敬一樣,張廷玉也是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康熙五十五年成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雍正時期張廷玉備受重用,入職軍機處 ,雍正病危時又和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乾隆年間頗有坎坷,於乾隆二十年去世。
從官職來看,兩人地位相當,都可以說是位極人臣。
從一生經歷來看,陳廷敬是為數不多,一生順風順水又能善終的重臣,而張廷玉曆經三朝,盡心盡力,雖然晚年頗有坎坷,但是其功績不能否定。
從身後的殊榮來看,陳廷敬死後得皇子扶棺,康熙皇帝親自作詩哀悼,張廷玉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從以上分析來看,很難分出二人高下,如果非要分出勝負,那麼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又是“康乾盛世”的親歷者,做出的貢獻相對多一些。
一點點歷史
滿清一朝,除去清末亂世 。漢臣裡面論地位和功績,張廷玉、陳廷敬應當排在前兩名。非要排個高低的話,我覺得張廷玉第一。
兩人都是從一品官,官職一樣。陳廷敬在工部、刑部、禮部、吏部都任過尚書,最後官位是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張廷玉和陳廷敬歷任官職差不多,區別是:張廷玉加封太保,封三等伯。1929年,雍正設軍機處,張廷玉為其中一員。雍正臨終前命其與鄂爾泰併為顧命大臣,死後配享太廟。張廷玉是唯一一位入太廟的漢人。
陳廷敬因耳疾辭官回家,康熙陳廷敬聽不清曾親筆寫給他:“卿是老大人,是極齊全底人。”可見,在康熙眼裡陳廷敬是相當完美。
張廷玉屬於青出於藍勝於藍。他是陳廷敬的晚輩,兩人為官都是清正廉潔,忠國愛民。而且,二人都十分牴觸貪官汙吏,並在整頓官吏清除朝政不良風氣上煞費苦心。
張廷玉的功績不在某件具體政事上,而在於他完善了奏章制度,並規劃了軍機處制度。這兩項政績,加強了皇權和中央集權,這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制度。雖然他晚年跟乾隆有些矛盾,但是,不影響他入太廟。
張廷玉作為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他的貢獻應該排第一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陳廷敬和張廷玉都是清代重臣,要論對大清的貢獻兩人不分上下,各有千秋;論名聲榮耀名望也在伯仲之間。
陳廷敬是順治十五年進士,後改庶吉士。分任工部、吏部、戶部、刑部尚書之職,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主官,康熙皇帝極為信任的重臣。主要政治成就向康熙建議實行了錢幣改革、吏治改革、整治貪汙、為康熙朝的太平盛世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為官秉公守法、清正廉潔,死後康熙親作輓詩悼之,諡號文貞,得皇子扶棺,賜祭葬典禮。
張廷玉,大學士張英的二兒子,官二代,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康熙年間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吏部、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他整治了鬆弛的吏治,完善軍機制度,是《明史》《大清會典》《四朝國史》《世宗實錄》總裁官。他為官清正廉潔,性情寬厚,深得雍正厚愛和信任,被雍正稱為肱骨之臣,是雍正託孤大臣之一,死後諡號“文和”是清朝唯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政治成就,康熙末年整治吏治、雍正年間完善奏章制度、改革了軍機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老石談古今
陳廷敬的貢獻略大於張廷玉。
陳廷敬和張廷玉,相差了33歲,雖然都為康熙效過力,但是陳廷敬主要作為康熙時期的重臣,而張廷玉也是雍正時期的重臣。
他們二人,在官位上都是正一品,陳廷敬是文淵閣大學士,而張廷玉是保和殿大學士,從實際權力和地位來說,保和殿大於文淵閣,但是都是中央官員。
按官職上講陳廷敬和張廷玉,應該是不分上下的。
而他們二人,也都以反貪、清廉為主,在輔佐康熙、雍正的時候,付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且他們都是漢官,政圖又差不多,所以大家喜歡拿他們二人相比較。
既然官位都差不多,那麼就看看除了本職工作之外,二人做的事情,誰的成就更大吧!
陳廷敬主編了《康熙字典》。
張廷玉主修了《明史》,建立與完善軍事和奏章制度。
結果好像一目瞭然了,《康熙字典》和《明史》哪個貢獻大呢?
我個人認為,陳廷敬主編的《康熙字典》,對世人的貢獻是大於張廷玉主編的《明史》的。
所以陳廷敬的貢獻,大於張廷玉。
戲曲說
張廷玉排第一,陳廷敬排第二。
就衝張廷玉以漢臣配享清帝太廟這一點就能看出來。
不過說到底也沒什麼好誇耀的,無非是張廷玉更討他滿人主子喜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