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雍乾盛世展出珍品錢幣三組

四川銅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2月四川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四川軍政府接管了設在成都的四川造幣分廠。為滿足軍需和保路運動的需要,廢除了前清龍模銀銅幣,新創四川銀、銅幣模型,於1912年起,由四川造幣廠正式開鑄四川軍政府“漢”字銀、銅元。

在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國的過程中,軍政府曾發揮過重要作用(雖然後來演變成軍閥混戰)。軍政府作為非常時期的區域性臨時政府,曾發行過貨幣,如湖北軍政府和四川軍政府,都發行過銅幣。只有四川軍政府發行過銀元。這些貨幣,開始是為了籌措軍餉,維持政府開支,以後也成為區域性的貨幣。所以軍政府貨幣具有軍用貨幣和民用貨幣的雙重職能。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珍品錢幣三組

藏品名稱:四川銅幣當制錢五十文(當制錢壹百文)一組

類別:雜項

規格:總重:38.2g,五十文直徑:3.6cm,壹百文直徑4cm

此倆枚銅幣是1912年鑄造的精品錢幣,包漿自然,包老包真。它是具有很高收藏價值的精品銅元,其未來價值的升值無可限量。軍政府造四川銅幣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壹分銅幣

銅幣是錢幣收藏之中的大類,歷來都受到很多藏家的關注,不同版別的銅幣都有獨特的韻味,值得藏家深品。在錢幣類的在線交易中,這些古銅幣備受青睞,成為很多買家追逐的焦點。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作為銅元收藏研究中最重要的品類之一,其甚至可以說是民國銅元的主體品種。

民國六年(1917年)二月,天津造幣總廠根據《國幣條例》之規定,發行了標明與銀圓比價的民國二十五年版二分、一分、五釐三種銅幣,成分、重量均按國幣條例辦理。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珍品錢幣三組

藏品名稱: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壹分銅幣

規格:直徑2.6cm

類別:雜項

這是一枚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壹分銅幣,直徑為2.6釐米。銅幣又稱“銅元”或“銅板”,主要流行於清末民初。銅幣鑄造時間不長,前後僅流通了五十多年,銅幣的品種有1000餘種,但流傳於現在的卻很少。

此枚銅幣正面中間是國民黨黨徽圖案,上方環寫“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字樣;背面中間是古錢“布幣”圖案,兩邊是面額“壹分”字樣,由上海中央造幣廠於民國二十五年鑄造,材料為紅銅,這種銅幣目前的存世數量非常少,收藏價值高。

孫中山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半圓銀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廢止銀本位制,頒佈法幣令逐步禁止白銀流通並將白銀收歸國有。於民國二十四年開始發行新的貨幣用新版鎳幣替代銀元、銀豪。號稱中國鎳幣鼻祖的稀世珍寶、鎳幣樣板就是“伯明翰”。孫像鎳幣的材質比較特殊,民國初期,鎳是非常珍貴的一種特殊材料,與銅混合製造錢幣,非常亮麗,猶如銀幣色澤一般,並且還有極強的磁性。

自1935年11月4日實行法幣起,孫像鎳輔幣伴隨法幣應運而生。孫像鎳幣是法幣的輔幣,正面為孫中山先生側面像和民國紀年,背面為布幣圖及面值。該輔幣1936年開鑄,至1943年停鑄,於1949年退出流通,因國民政府未加以充分回收,現今存世量很少,是不可多得的藏品,收藏價值可見一斑。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珍品錢幣三組

藏品名稱:孫中山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半圓銀幣

規格:直徑2.8cm

類別:雜項

此一枚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半圓鎳幣,直徑2.8cm。錢幣圖案設計精美字體清秀,正面圖案沿用的是船洋的孫中山側面像,背面為中國傳統的古布幣圖案,正背兩面沿邊雕回形紋。品相較好,字體清晰,形制規整,質地優良,紋飾刻制工細,此種錢幣存世量稀少,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大清銅幣戶部造當制錢十文

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內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邊緣中間分別"戶部"二漢字,下端為"當制錢十文"。錢背中央為蟠龍,上端是"光緒(或宣統)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樣(大清帝國銅幣)。

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較短。因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極為稀少,大清銅幣光緒年戶部造當十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

深圳雍乾盛世展出珍品錢幣三組

藏品名稱:大清銅幣戶部當制錢十文

類別:雜項

規格:總重:30.3g,直徑:2.8cm

此四枚大清銅幣戶部鄂字當制錢十文。錢幣正面珠圈內書“大清銅幣”四字直讀。珠圈外上環書滿文字體,左右分書“丙”“午”紀年及“戶”“部”二字,下環書“當制錢十文”;錢幣背面珠圈內鑄蟠龍紋飾,珠圈外上環書“宣統年造”,下環書“大清銅幣”英文字樣。正面文字清秀俊美,大氣磅礴,背面龍紋打造深峻清晰,包漿自然,鑄造精湛。稍有綠鏽但並不影響品相,平添幾分滄桑的歷史韻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極具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