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使區塊鏈由加密貨幣流通到可編程社會轉移

社會普遍定義BTC,BCH,LTC,DASH,XMR,ZCASH等屬於區塊鏈1.0的產物;支持可編程智能合約典型代表ETH(以太坊)是區塊鏈2.0的產物;還有即是超越了對數字貨幣或金融的範疇,而將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泛解決方案,我們將之稱為區塊鏈3.0的產物。今天我們來講一下1.0和2.0的區別,因為3.0還不成熟,後面再一一細說。如題大家已經想得到的是加上了智能合約即是區塊鏈1.0和2.0的區別了。

智能合約——使區塊鏈由加密貨幣流通到可編程社會轉移

如果說區塊鏈1.0是以比特幣為代表,解決了貨幣和支付手段的去中心化問題,那麼區塊鏈2.0就是更宏觀的對整個市場去中心化,利用區塊鏈技術來轉換許多不同的數字資產而不僅僅是比特幣,通過轉讓來創建不同資產的價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賬本功能可以被用來創建、確認、轉移各種不同類型的資產及合約。幾乎所有類型的金融交易都可以被改造成在區塊鏈上使用,包括股票、私募股權、眾籌、債券和其他類型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貨、期權等。

智能合約——使區塊鏈由加密貨幣流通到可編程社會轉移

那麼我們就以以太坊為例來白話解析智能合約,以太坊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公有區塊鏈系統,其本身也支持加密貨幣也就是以太幣,不過以太坊真正的強大之處在於支持用戶自定義建立合約,合約建立自動執行。使用自定義合約的編程可以在金融領域實現各種商業邏輯,比如眾籌合約,利潤分配合約,擔保合約,貨幣兌換合約等,因為以太坊支持的是圖靈完備的開發語言,簡單的說是抽象的高級語言,幾乎可以編寫任意複雜邏輯的合約。

智能合約其實並不是一定在區塊鏈技術之上實現,舉個例子信用卡還款,銀行轉賬信息錯誤的退款,這些都是在傳統的計算機上自動執行的,並沒有利用區塊鏈技術,但是這些並不能廣泛的適用,那就是信任問題。在現實世界裡,合約是寫在紙上的,簽印之後人們才認為它生效;在計算機世界中,合約是記錄在代碼裡的。那數字化的合約,會不會有合約被篡改之類道德風險,抑或是被黑客攻擊的技術風險呢?答案是很高的。回到我們前面講的自動還款的例子,如果是銀行的官網提供這項服務,大家也許能夠願意接受,因為很多人是願意相信銀行的。但是同樣的服務,搬到淘寶上新開的店鋪,或者其他的網站上,從技術來講其實也並不是那麼難,但是會有人選擇這種服務嗎?因為人們不會信任提供服務的人,因為他們太容易做壞事,而且一旦出現糾紛,舉證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最重要的證據都保存在對方的計算機系統中,他們想改點什麼還不容易麼。

傳統技術即使通過軟件限制、性能優化等方法,也無法同時實現區塊鏈的特性。一是數據無法刪除、修改,只能新增,保證了歷史的可追溯,同時作惡的成本將很高,因為其作惡行為將被永遠記錄;二是去中心化,避免了中心化因素的影響。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不僅可以發揮智能合約在成本效率方面的優勢,而且可以避免惡意行為對合約正常執行的干擾。將智能合約以數字化的形式寫入區塊鏈中,由區塊鏈技術的特性保障存儲、讀取、執行整個過程透明可跟蹤、不可攥改。同時,由區塊鏈自帶的共識算法構建出一套狀態機系統,使得智能合約能夠高效地運行。愛西歐就是最好的驗證。

智能合約——使區塊鏈由加密貨幣流通到可編程社會轉移

智能合約的應用使區塊鏈技術由單純的加密貨幣流通向可編程社會轉移,在信用價值體現上得以實現各種商業邏輯,都說2018是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元年,Token經濟高速發展,是和智能合約完善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