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古代作弊和反作弊孰强孰弱?

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公认为精彩的勾心斗角戏,那就是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几千年来,不是皇帝干倒丞相,就是丞相斗跨了皇上!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古代作弊和反作弊孰强孰弱?

皇帝和丞相扳手腕

但在朝堂之下,中国古代还有一出波澜起伏的斗争大戏,那就是——科举考试中,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

在我们中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实行,直到清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才宣布作废。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科举的原本意义是非常好的。自从科举制出现,我们贫苦子弟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诵背经书然后通过科举一跃过了龙门,从此跻身于上层社会。科举制是建立在公平取士的基础上的,但是几乎在与科举诞生同时,违背公平竞争的各种舞弊、取巧的行为就出现了,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古代作弊和反作弊孰强孰弱?

双方为了获胜,各种手段那是层出不穷!一方拼命作弊,另一方拼命地查处作弊,双方在这一过程中斗智斗勇,勾心斗角。这种精彩的勾心斗角,直到现在在考场上还经常发生!

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从唐代开始就不断的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评判标准,采取防范科场舞弊的措施等。但是,唐代科举还不能说是完善成熟的。唐代实行科举之初,还保留有公荐制度,即所谓“台阁近臣”可以向考官推荐“抱文艺者”,甚至预拟了榜上的名次。应举者要向达官贵人献纳诗词赋论作品,即所谓“行卷”,以备推荐。一些有影响的人物甚至被称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然而这些达官贵人“去取不能无私”,这就为权要世家子弟开了方便之门,甚至录取“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那些“无媒无党,有行有才”的人往往被拒之门外。

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钱起的诗句“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描写的就是士人的这种无奈。一些达官贵人倚仗权势在科举中公开请托,比科场作弊更为严重,而科场舞弊更是成为了常态!

科场如同战场,从唐代以后,宋朝,明朝,清朝一代比一代的作弊要严重!下来我们通过图片来了解一下:

1:小抄之祖,小书!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古代作弊和反作弊孰强孰弱?

2:千字衣: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古代作弊和反作弊孰强孰弱?

3:夹带鞋: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古代作弊和反作弊孰强孰弱?

可见,历代考生为了考取功名,那真的是手段尽出啊!但我是非常厌恶这种做法的,不知道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因为这些人而落榜,他们的家人也因为他们考试作弊被抓而蒙羞!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朝廷先后出台了多种办法,如:

  1. 糊名制:名字给你糊起来,看你怎么找熟人

  2. 誊录制:傻眼了吧,想根据字体作弊,我给你腾抄一遍,让你在作弊!

3.殿考制: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古代作弊和反作弊孰强孰弱?

来来来,在朕面前你抄袭试试看!

一出出历史笑剧,一声声历史悲叹,几千年来,为了通过科举考试,不知道有多少学子急的抓耳挠腮!

敲黑板划重点啦,亲爱的读者们你们还知道那种作弊制度呢?

对于考试作弊这件事,你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