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在這件事情上,你可以為自己,就不要為別人(寫在世界讀書日)

我不是一個擅長閱讀的人。

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對自己產生了“放棄式”的懷疑。

過去一些年,我會因為看不懂一本很知名的書,看不進一本評分很高的書,跟風去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代表作卻也不太能有快感……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low”人。

我怎麼會是一個看不進這些好書的人呢?

我這個人怎麼那麼差勁?

我不能讓別人知道這個,我得掩藏起來……

我深知,每本書都代表著起碼一種價值觀(哪怕是無聊的,或者錯誤的),每本書都蘊藏著一個未知的世界(無論好的,壞的),還有各種形而上的哲理。

我看身邊有人因為讀了什麼書,分享了什麼觀點,我就立馬覺得對方和自己不是一類人,他們高級好多,因為他們“可能”掌握了這個世界我所沒有掌握到的秘密,規律,思想,以及某種“進化”之術。

我有個大朋友叫劉希平,他是一家大公關公司的老闆,有一天他發了一條朋友圈,大概意思是:他花了五十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三十分鐘,覺得特別難看,就想走。他的朋友說還是別走了,浪費五十塊錢。於是他想想,又接著看了十分鐘,在這十分鐘裡,他並不覺得自己一定要把這五十塊的票價看回來,他只是覺得自己一開始已經付出了五十塊,明顯這五十塊是浪費的,可現在還要搭進自己的時間,這不是自己找罪受嗎?然後他果斷離場。

這並不是他現在才悟出來的道理,只是藉著這件事又認真說了一遍。

這條朋友圈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讀書史。

以前我覺得自己幹啥都不行的時候,特別想從書裡去獲得什麼,要麼獲得知識,要麼獲得氣質。

如果什麼都沒有獲得,我就懷疑自己,非得逼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去啃完一本書。啃完之後,會有一種“你看,我可以看完”的成就感,可我除了“看完一本書”這個動作之外,並沒有獲得任何的閱讀的快感。

那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曾經從一些作家的書裡看到了隱藏的自己,看到了未知的世界,看到了其他人的生活,足不出戶便對外界有了嚮往。

這些恍然大悟,窺探隱私,感同身受,讓我的靈魂在各種氛圍的包裹中激盪,抖一抖身上沾著的情緒,被不同文字裹浸的自己,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分享過一些對我來說重要的文字和作者。

初高中,我看劉墉老師的書最多,雖然現在已然記不住具體的內容,但是我記得住看他的書我的情緒,我一直在思考各種自己未來的人生歸屬,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有趣的?聰明的?善良的?成功的?還是什麼別的。

劉墉老師的書讓我想成為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人,這一點很重要。

後來我看周國平老師的書,具體什麼書我也忘記了,但我也記得,在他的書裡,我學會了把握自己每一絲一縷的情緒,無論好的壞的,我能理解,並記住,就是對自己最大程度的負責。我清楚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又去往何方。

“每個人都睜著眼睛,但不等於每個人都在看世界,許多人幾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們只聽別人說,他們看到的世界永遠都別人說的樣子。”——周國平

大學畢業之後,工作特別繁亂。從一檔電臺節目裡聽說了劉亮程老師的書《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成為了後來每次出差必須帶著的書,要說

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的收穫,可能只有一個詞——安靜。劉亮程老師的書,讓我很快能靜下來,在他描述的環境中,村莊裡,我看到自己一個人的躑躅。

刘同:在这件事情上,你可以为自己,就不要为别人(写在世界读书日)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時候到了人會自己醒來。”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的過冬。”

“風颳到頭是一場風的空。”——劉亮程

一本書能讓你安靜,這本書已不再是本書

再後來,我遇到了野夫老師的書。

每每有朋友問我,你印象中什麼書看了最盡興,最感動?我便會在我淺顯的閱讀裡找到野夫老師的名字。我的推薦語是:是江湖,也是人生,文字又磅礴又隱忍,總讓我在閱讀中瞬間被戳中,文字是棉絮也是扎針。也有朋友再給我推薦看別的書,我總是拒絕。我很自私的覺得看野夫老師的書,就像酒客喝過了一壺高度的好酒,害怕再喝別的酒都像開水一樣淡——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而已。《鄉關何處》《1980年代的愛情》……種種,均是,好酒。

刘同:在这件事情上,你可以为自己,就不要为别人(写在世界读书日)
刘同:在这件事情上,你可以为自己,就不要为别人(写在世界读书日)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最終是在薄奠那些無邪無辜無慾無悔的青春。”

“揮手變成歧路,一去就是終身。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再見,就能熨平心底的褶皺的。”——野夫

因為讀不下多數人眼裡的好書,我認為自己不適合讀書。

後來因為遇見了一些讓自己能“改變”的書,我突然覺得自己其實會讀書。

久了,才知道,讀書哪有什麼高低之分,只有合適之分。就像愛情,別人都覺得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自己喜歡的,不一定周圍的人能理解。但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開心,是否能因為他們而變得更好,更不一樣,更像自己。

以至於我現在讀書養成了任性的習慣。

無論外界的評價是什麼,我只看十分鐘,十分鐘看得下去,就倒一杯茶認真看。看不下去,就立刻捨棄,看一篇相關的評論,瞭解一下大致內容,就當是最後的告別。

對於一些外國書,如果自己看不下去,我就會把責任“推”到翻譯上。嗯,不是自己看不懂這本書,而是這個翻譯實在太差勁了,不說人話。

對於一些國內書,如果自己看不下去,我就說“嗯,我不是不喜歡這本書,我是不喜歡這個人。現實中,我應該也不會想和他成為好朋友。”這麼一想,也就解脫了,我是一個多有“交友原則”的人。

這麼想了之後,我閱讀的速度快了許多,好就盡興,不好就放棄。

今天的我,不再會委屈自己。

放棄一個自己不理解的,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遇見那些適合自己的。感情是這樣,電影是這樣,書也是這樣。

書是用來被人讀的,人不能因為書而逼迫自己。

讀書絕對不是一件苦差事,當你能從讀書中獲得喜悅,獲得不一樣的體驗,你就真正成了一位讀書人——你終於學會了讀書給自己,而不是再讀書給其他人看。

讀書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讀書只是取悅自己。

最後還是用周國平老師的一句話結尾——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於他人的理解上的人往往並無價值。

因為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所以寫下了這篇文章。

而也在今天,很多網站對於購正版圖書都有折扣,比如《我在未來等你》在博庫就有大折扣↓↓↓

《我在未來等你》已經進入拍攝期,下一篇拍攝手記我打算寫寫陳小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