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群裡不退群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是什麼心態?

Congratulationxp18

剛加入的時候,大家嘰嘰喳喳,會說很多話,你只要一會不看就會顯示消息99+。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說話的人越來越少,說的話也越來越少。最後,群裡徹底安靜了。也就偶爾有人發個問候的消息或者需要投票或者只是單純的分享的消息。

很多人基本都是觀望或者幾乎不會打開的狀態,我就是其中一個人。

群真的太多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根本沒有時間打開來看。每天工作完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就只想默默地看會視頻啥的。

再有就是群的粘性是和自己的興趣、群的主題、群成員距離的遠近和成員之間關係的程度等很多複雜的因素決定的

比如說前段時間我在減肥,於是我就加入了一個減肥的群,我每天在群裡曬自己做的減肥餐,和大家交流心得,聊得不亦樂乎。但是一個月後,我的體重達到了我可以接受的體重,我也能控制自己不去那些油膩的零食。於是我就再也不想看那個群了。

沒有退群的原因是我懶得退,還有就是萬一哪天我又想看看這個群裡的消息了呢?我想如果等到我哪天真的很閒,我又覺得這個群真的對我沒什麼用了,我肯定會毅然決然退群的。就像刪除那些永遠也不會聯繫的好友一樣。

綜上所述,在群裡不說話的人,一是沒時間看;二是群與自己的相關度不高,故而黏性不強。不退群可能是因為沒有時間懶得退,還有一個原因是還有用。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我就是一個在群裡不說話也不退群的人。不光是同學群,還有家族群。不說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真的不善言談,不會表達。看著別人熱火朝天的聊,有時候也想插話,但是話還沒出口就打住了,不知道怎麼接別人的話。還有即便是說出那麼一句兩句,發現沒有人回應,也就沒有了再說下去的慾望,甚至產生自卑的情緒。退群了,又怕自己一無所知,對親朋好友更加不瞭解。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靜靜的聽著,瞭解一下群裡同學們或者家人的近況,瞭解一下消息精通的人講出來的新鮮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是個經常坐在人堆邊,聽別人講話的人,在人家講到有趣的事情的時候會笑出來,講到不開心的地方的時候默默替人家難過。至於自己,發表不出來什麼意見或見解,即便是有不同的想法,也不知道怎麼表達,甚至怕說錯了話,惹別人不開心。

還有就是,聽人家講話,人家的思維比較活躍,自己跟不上人家說話的節奏,所以只能帶著自卑的心情一邊安靜的聽著,還在心裡問自己,你怎麼就沒有人家的思想啊!

當然,在不想看群裡消息,覺得群裡消息太多,手機一直響的情況下,也會把群設置成消息免打擾。

我這個人屬於內向型的,不知道是不是內向的人都會跟我一樣啊!


迷之水

其實同學情只代表著自己的過去,人不能單靠懷念過去生活,還是要向前看的。

記得之前在朋友圈看過一篇爆文,叫做《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大概意思是: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圈子,比如說小學群,中學群,大學群,同事群,老鄉群,親友群等等。

但其實多數人的社交都是無效的,甚至是負能量的。如果你要去混圈子,最好去混那種正能量的圈子,最好是裡面的人,能力都要比你強一些。這樣你才能“近朱者赤”,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至於同學群裡那些不退群也從不說話的人,是怎樣的一種心態?我覺得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有些人混得好了,再看同學群這種圈子,就看得比較淡了。

混得好的人,他們始終相信“成功是1%的天賦加上99%的努力換來的。”;他們始終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他們相信自己的成功,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努力換來。並不是看不起其他人,只是看得淡了。

所以,他們其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關注同,學群裡那些傷春悲秋的負能量,以及那些只可博君一笑的搞笑段子。

混的好的人,他們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會聚集到一起。他們相信只要自己的能力達到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第二,有些人混得差了,再看同學群這種圈子,就看得比較淡了。

混得差的人,他們本身經濟條件就不太好。再看同學群裡那些動不動就發旅遊照,方向盤照,吃大餐照等,就覺得自己的圈子跟他們不同了。再看那些傷春悲秋的娛樂段子,也覺得跟自己沒什麼關係了。

混的差的人,只想找個黑暗的角落,然後靜靜地,靜靜地蹲在那裡,直到被所有人都遺忘。

第三,如果突然退出的話,怕被其他人說閒話。

不得不承認,能夠完全無視他人非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人還是少數的。而且你不退群,自己也沒什麼損失。如果覺得厭煩的話,可以把群消息屏蔽。想看的時候也可以點進去看。不退群,自己沒什麼損失。退群了,有可能會招來閒話。所以,還是靜靜地找個安靜角落待著吧!

而那些混的中等的人,其實一個群裡也就那麼幾個,但他們卻是群裡最活躍的人。群裡的消息大多數都是他們貢獻的。有什麼同學之間的活動,也大多數都是他們組織的。

其實同學情只代表了自己的過去,人不能單靠懷念過去生活,還是要向前看的。

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不需要有多少狐朋狗友,酒肉之交。只需要有幾個能在自己出事時,肯幫忙的朋友,就夠了。

所以,圈子不同,不必強融。而那些不需要你懷念的人事物,也可以放下。


離小小呆瓜

我是於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同學群的演變歷程,總有那麼些人默默圍觀

剛進入同學群時,既新奇又興奮,再次遇到了幾十年素未謀面的老同學,那些曾經一起走過的歲月,久違了的熟悉感,很快就拉進了彼此的距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熱情地聊過往、談現在,沸沸揚揚、好不熱鬧。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群的人數漸漸的穩定下來,群裡的熱鬧也漸漸的減退了。每個群裡總有那麼一些人繼續暢聊著、分享著、組織張羅著,也總有那麼一些人安靜的“潛水”了。這與當年的班級何等的相似啊,總有活躍的班級幹事,也總有默默無聞的“沉默的大多數”。只不過,時過境遷,各自不同的生命故事,造就了新一批的活躍分子與圍觀潛水者。

這些圍觀潛水者,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並非少言寡語,甚至可能在某些群裡相當的侃侃而談。這並不奇怪。社交吸引,是由空間距離、交往次數、特徵匹配度、需要性互補、以及彼此的熟悉度、共同的好惡等等多種因素所影響的。所以,曾經的同學朋友,在回憶完崢嶸歲月之後,這麼多年各自生活環境和觀念的改變,大家的共同點和交集越來越少,自然共同的話題也越來越少,潛水的人也越來越多。

至於這些在同學群裡“不退群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是什麼心態”?

我們先來看看同學群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吧。

馬斯洛在他的《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內部動機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

同學群,正是滿足了人們對於共同擁有的一段青蔥歲月所帶來的歸屬感。願意留在這個群裡靜靜的圍觀,至少是對“老同學”這個角色的認可,是對這個虛擬的班集體所承載的懷舊情懷的接納。

請注意此文的標題——《我終於毫不留戀地退出同學群了》:其實很多人,若無留戀,早已退群!

如果清理掉這些不退群也不說話的人,同學群還能叫同學群嗎?只能叫某某班活躍小組群了吧。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從我自身的原因來分析一下吧:

我也進了幾個同學群,剛開始有同學聯繫我,要拉我進這樣群的時候,我是非常興奮甚至感慨萬千的,畢竟跨入社會幾年了,南來北往的同學各自的去向漸漸模糊,突然有了這個同學群的紐帶牽繫彼此,誰都認為這是個非常吻合時代的社交工具,將國外的,北方的、南方的,都“遷居”在群裡,又如同回到了學生時代的感覺,真好!

其實,如果沒有這個社交端口,我們會像以前的老輩一樣只顧“當下”,畢竟小學、初中、高中同學都屬於生活中的過去式,屬於那種偶爾翻開流年的記憶,對著知己,沾著紅酒、說著那學生時代的三年寒窗,然後再收藏到記憶的箱底,任憑歲月跌轉無恆。

我想最初進群的絕大多數都是這樣既興奮又憧憬的心理,至少我和我身邊的同學都是這樣。

但,久而久之會發現,味道變了,不知道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變了、社會地位變了,還是年齡的增長,讓人不再用單純的學生時代的老眼光看問題了,總之,慢慢發現虛寒問暖過後、這些年你去哪了;你怎麼過來的;你後來轉學了讀的什麼大學。。。。。。這些疑問逐個問完後,群裡的氣氛便開始逐漸沉澱,沉澱不下的只是那些有某種情愫摻和的人,比方誰要藉此機會追誰誰誰,誰得知誰誰誰當了領導,想找機會升遷或調動,或者談投資項目等,群裡一旦有了這樣的人存在,那麼,這個群自然是“嗨”的很。

他們會不定期的組織線下聚會活動,費用要麼aa制,要麼群裡的大咖顯擺地位自掏,還別說,每次活動AA制的時候幾乎沒有,我們提議過很多次,可都被有錢人“包”了,自然,參與的人也會相對多很多。

不搞活動的時候,群裡也是各種紅包滿天飛,找著合理的理由發紅包,讓發紅包的人顯得自然,收紅包的人也不尷尬,找不著理由發紅包的時候,群裡也會玩紅包遊戲,誰搶到最多的發下一輪紅包,以此類推,只到玩的精疲力盡才停止。

那麼,這樣就問題來了,那些沒有任何目的的、純同學關係的同學,他們除了同學情懷,沒有任何其他“激素”了,自然會先平靜下來,該忙啥忙啥,有時間參與一下活動或者紅包遊戲,沒時間就忽略不計。還有一種人,玩紅包遊戲的時候,雖然每次都是5塊錢甚至是3塊錢起,但每天多發幾次,日子長了,會發現,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仔細想想,根本犯不著這麼“及時行樂”,因此這就是真正導致同學群氣氛沉澱的原因,進而就昇華到了悟空說的這個題目:“同學群裡不退群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是什麼心態?”。這個問題在同學圈確實很普遍,退還是不退都很難拿捏,退出,貌似永遠退出這個同學圈子了,如同連學生時代的記憶都切割了一樣,所以不忍;不退的話,同學群的“繁華”與我何干,參與娛樂幾次可以,多了就沒有那個必要也沒有那個精力了;群裡的紅包活動更是如此,我不想佔你的便宜,我也沒有便宜給你沾,除非是那些大咖同學逢年過節發的大紅包,大家都去搶,否則就真要掂量掂量了。

現在是經濟時代,不是你當年的班長做主的時代,誰有錢有地位誰就是老大,所以,那些沒地位,沒經濟實力的同學人微言輕,早就想退群了,可苦於不知如何開口,便也就用沉默取而代之。

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全部全面呢~~


麻將小依依

“群”是一種現代社交方式。信息時代,人與人的交往更方便了。以前以見面寫信等為特點的交往方式,全部被電子信息的方式所替代。“群”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就拿同學群來說吧,畢業之後,各奔東西,對曾經在一起度過美好時光的同學,難免產生想念之情。在傳統的社會,再見的機會是很難得的。心裡也難免產生遺憾。到信息時代,這個問題,很輕鬆就可以解決了。建個群就行了。同學的信息,隨時可知。若有機會,見個面,吃個飯,都是很方便的。

六O後與七零後的情況與九O後不一樣。進入信息時代之後,為分別多年的同學之間的交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近一二十年來,同學會越來越多,除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原因之外,最關鍵的一點是信息化的時代,為已失去聯繫的同學之間的重新交往擔供了便利。同學會,知青會(這是50後的專利)、戰友會等等的出現,都拜此所賜。

以我自己為例,在部隊幹了近二十年。有許多戰友,復員轉業分開之後,當初雖然留了聯繫方式,但真正的聯繫,大多隻能靠緣分了。有許多戰友,心裡是常常懷念的,但又沒有什麼值得寫封信去聯繫的事由。於是,和許多人之間的感情,就這樣慢慢的淡了。

進入信息化時代,有了手機,特別是有了“群”之後,社交的便利程度比之前大大不同了。同學戰友的信息,通過網絡,很容易的便收集到,聯繫上了。我自己有好多失去聯繫多年的戰友,也都是在十年前,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時期聯繫上的。記得剛剛跟這些戰友聯繫上的時候,經常與戰友們聊天。互相交流信息。戰友見面和聚會的機會也多了。

到今天,我也很小在群裡說話了。這並不是說明“群”的作用小了,而是因為它的作用更大了。如果說,十年前,群的作用以社交為主,在群裡聊天當然是應有之義。那麼今天,群的作用大體和生活工作都有直接關係。所以,今天“群”裡當然還承擔聊天功能。但大多數“群”,是與工作生活直接相關了。

我先說說,我自己加的這些“群”大家就明白我為什麼基本不說話了。先說與單位工作相關的:一個單位的群,是領導安排工作的。一個黨支部群,一個工作小組群,一個工會群。這幾個都與單位的工作安排有關。住在小區裡,有個業主群。與社會有交往,有五個左右有戰友群,這是與戰友之間相互交流信息的。另外,還有以親情為紐帶建立的群,比如家庭群,父母親一方的親戚們一個群,妻子方面親戚又是一個。除此之外,孩子上學,一般還有個家長群。這些群裡的情況,一般都是要關注一下的。如果這些群裡的信息我每天都關注一下,就很累了,那裡有時間說話。當然,有些不必天天關注,比如一家人的群,逢年過節的時候,給孩子們發人紅包,平時隔三差五流覽一下就行了。

在所有的群裡,同學群和戰友群一樣,是最不具功利目的性的一類,不像工作群,如果那天沒看,耽誤了工作,是要受到損失的。同學群更多的體現同學之間情感上的一種聯繫。呆在裡邊,雖然不說話,但是可以聽到其它同學說。不退群,是因為雖然不說話,不代表對同學們沒有感情。這就是那些呆在群裡不說話,也不退群者的心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同學群就是一面照妖鏡,混的好的、混的不好都會在群裡展現的一覽無雲,混的好的就會在群裡活躍,原先成績好的卻混的差點只能在群裡採用屏蔽的狀態,不去關注群裡的動盪起伏,眼不見為淨。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群裡的同學都結婚了,自己沒有結婚,只要在群裡面說一句話,就會馬上成為主角,受到大家的膜拜,所以為了讓自己消失,只能保持沉默的狀態。

又有一種是混的太好了,一定要讓別人知道現在混的怎麼樣,就會經常組織同學聚會,進行一場龍爭虎鬥的攀比,看誰混的更好,而混的最差,過的最差的一定會選擇消失,做同學群裡最沒有存在感的人。

群裡充斥著豪宅、車子、票子攀比,同學群還有一個危險的信號,給那些分手已久老同學增進感情,回憶過往的地方,有一些還會發展成出軌關係,破壞原有婚姻關係。

還有一類人建同學群是為了通知自己什麼時候結婚,並告知結婚時間一定要來,幾十年不見的同學,只是變相為了收紅包。


種花兔八哥

不僅僅是同學群,諸如公司群、同事群,裡面也總會有始終沉默不語,甚至連紅包都不搶的人。他們從不聊天,只有在極其必要的場合,才偶爾冒一下頭,旋即又消失不見,彷彿從來不存在一般。

我十分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心態,簡單說來,就是一句話。

道不同,不相與謀。

在《社交的本質》中,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將社交分為兩種: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顧名思義,共情社交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情感聯結和情感體驗。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的社交大多屬於共情社交。當我們心智尚未成熟獨立,抑或遇到挫折、困惑時,我們需要從這種社交當中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正因如此,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對共情社交的需求就會越少——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從他處獲得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而隨著一個人心智的逐步完善,他會更加註重社交的效益性,即功利社交。

一般而言,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傳遞,二是相對平等的價值水平。

功利社交的基本目的,就是從對方處獲得利益或者幫助。如果一個人與你差距極大,既不能與你有效溝通,又不能給你帶來幫助,那麼你就會清楚地感覺到,這個社交關係對你來說毫無價值,進而出於本能想要捨棄。

而同學、發小這樣的舊社交關係,也只有在兩個人尚可有效交流的情況下,才能夠得以維持。

所以實際上,是那些比你強的朋友悄悄捨棄了你,而你也在悄悄捨棄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才女張愛玲年少時有個最好的朋友,喚作炎櫻。

炎櫻是個混血兒,她的父親是一位阿拉伯裔斯里蘭卡人,在上海開了一家珠寶店。據說《色戒》中描寫的那家珠寶店,就是按照炎櫻家店面寫成的。

十八九歲正是挖心掏肺的年紀,兩個人在港大同窗時,好得形影不離,宛如一對雙生子。

然而時過境遷,隨著境遇的不同,兩個人也開始漸行漸遠。

張愛玲赴美不久後,炎櫻也去了美國。可是炎櫻給張愛玲寫過不少信,張卻一直沒有回覆。在一封信中,炎櫻寫到“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使得你不再理我”。

據說張愛玲是這樣回覆的,“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人在一生當中始終在成長,每個階段的想法都可能迥然不同。

如果說少時我們能成為朋友,也不過是因為恰好進了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又恰巧都需要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

可是他們之中有的人,靈魂已經跟不上你的腳步了。

所以,與其將精力和時間放在沉湎於所謂舊日友情和閒聊扯淡上,真不如多看幾本書用心充實一下自己。

畢竟,他們已經不是從前的他們了,你也不再是從前的你。


高太爺

我來告訴你是什麼心態。

這3個人生階段的同學群,不管是哪個群,我可以準確的告訴你,我一句話都沒有說過。

那是為什麼呢?

1.初中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初中算是我讀書生涯里美好的一段回憶。

那時的我還沒發福,還很帥,班裡的同學關係氛圍都挺好的。

我記得,當時與我玩得好的有上十個人,這裡面,有成績好的,也有混混;有坐在旁邊的美女,也有隔著幾組的籃球玩伴;有放學一起回家的好基友,也有牽過手親過嘴的初戀。

這些人,目前都躺在我的初中同學群裡。

但是,在群裡,我們彷彿並沒有什麼交集。

看到了曾經的初戀,曾經的好基友,我沒有聊他們,也沒有看到他們聊我。

我們很有默契似的連加好友都沒有。

彷彿沒有發生過交集一樣。

夫妻兩地分居都很有可能產生隔閡和距離感,更何況初中同學呢?

這就是時間的力量。



2.高中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如果說初中同學班裡氛圍還比較合拍比較融洽的話。

那麼。

高中班裡氛圍顯然要遜色多了。一個班60多人,其實是劃成了好多個小圈子。

圈子之外,互不打擾。

很多人,在當時來說都不能算熟,甚至可能一學期下來都沒有講過幾句話。

同學,同學,真的只是湊巧在同一間教室上過課而已。

僅此而已。

高中同學群,裡面有幾十人,基本上幾個月不見一聲響。

大家都挺忙的,誰還記得誰是誰?



3.大學同學群不說話原因

大學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

很多,其實都是互相看不慣的。

雖然一個班才30幾人,但每次聚會人都到不齊。

我宿舍的其他2人,畢業就沒有再聯繫,不知道他們在幹嘛,也不想知道。

還有1個,偶爾聊下天,也是沒啥聯繫。

當時來說,其實也是表面的玩一下而已,想交心,其實很難。

你不想與他深層次接觸,他也不想跟你深層次接觸。

大學群,也是好幾個月都不會有一聲響的死群。

每個人可能都忘了有這麼一個群存在。

這很正常,因為本來就沒有交過心,而且還各奔東西了,誰還認識誰?

不過群裡沒人說話,可是大學裡還是有幾個好玩伴的,平常也經常聯繫聊天。

至於為什麼跟他們有話說。

是因為當時就跟他們真心對待,可以說是臭味相投吧😁


相信,和我有一樣感受的人也不少。


你又是因為什麼沒有在同學群裡說話呢?


進擊的新媒體人

我是不將就的張小果,我正在創業中,善於不將就的看問題,歐耶!

群的種類

  1. 一類是屬於特定群體和目的的群,比如工作群(過去的同事群、現在的單位群、項目群......)、同學群(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下一代群(幼兒園家長群、小學家長群、興趣班家長群......)、家族群(父親家族群、母親家族群、兄弟姐妹群......)。這類群,必須保持關注,瞭解信息,因為這些群裡的信息跟你目前的生活息息相關。

  2. 一類是屬於社交群比如各種興趣群、活動群、社團群、老鄉群、小區群、朋友群;這類裡面存在大量沒事閒聊的人,除非你是群的運營者,否則實在是浪費時間,但這種群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涉及到一些社會資源和人脈的鏈接,直接退出好像又不好,所以就當做一個通訊錄留著好了。

  3. 一類是屬於無緣無故群,這種群,就是不知道哪一天不注意就被人拉入了群,入了群第一件事就是問這個群是做什麼的,

    這種群一定要問清楚,沒有用沒有意義的直接刪除退出了

我總結在同學群裡不退群不說話的原因

  • 一種是群實在太多,應付不過來。如果只是閒聊的一些信息,其實也沒有必要回應和參與,是很浪費時間的。所以在我看來,不回應不參與,不是沒有同學情誼,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壓力,也許你很輕鬆,但別人並不一定是這樣,所以,給他們多一些寬容之心吧。

    對於這種情況,有關於他的事情,就@他直接說,這樣對於大家都好,他也能很好的看到他必須要知道的信息。

  • 一種是性格使然,你會發現,很多在群裡不發言的同學,在原來學生生涯中,其實也是性格比較內向,也沒有太多要好的朋友,這種性格我們要尊重不能鄙視,不要強求不活躍的同學變的活躍起來,這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尊重並接受他們


  • 一種是自尊心受損,就是可能在近期家庭的變故、職場的失意、身體受損甚至遭受了什麼比較大的事情,人突然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這種情況,一般通過同學渠道可以瞭解清楚。如何合適就通過線下或線上單獨的聯繫去開導安慰他,給他更多的勇氣和快樂,同學一場情誼深重。

所以,在同學群裡,同學一場,其實沒有太多繁雜的原因,因為同學關係是最單純的,這個小果深有體會,當我困難的時候,也只有同學會伸出援助之手,我很感激也很珍惜,所以,對你的同學好一點,不定什麼時候他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