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溯源系列(三)——封建社會的旅行活動

中國封建時代的旅遊發展

產生條件:(1)良好的社會環境(政治上的大一統和超穩定、經濟上的持續發展、科學技術上領先水平、一脈相承的燦爛文化、與各國保持友好的傳統)(2)相對完善的交通體系(水路、陸路)

常見類型:

1、帝王巡遊。帝王巡遊的目的,一是飽覽風景名勝;二是顯示帝王權威,震懾人民,瞭解民情,有利於鞏固統治;三是封禪。封禪地點一般選擇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頂祭天曰“封”,山下樑父小丘祭地曰“禪”。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煬帝、乾隆等。

2、官吏宦遊。中國古代歷朝官吏,奉帝王派遣,為執行某種政治、經濟、軍事任務而進行的旅行活動。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次下西洋等。

3、買賣商遊。如春秋時期鄭國商人弦高。

4、文人漫遊。如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遊說活動、西漢司馬遷二十壯遊、魏晉文人縱情山水遊、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

5、宗教雲遊。以朝拜、尋求仙人、求經等為目的而進行的旅行。如法顯、玄奘、鑑真等。

6、佳節慶遊。在中國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喜慶佳節很多,如漢民族的春節廟會、元宵燈會、清明踏青、端午競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藏族的雪頓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土族的花兒會等。

旅遊溯源系列(三)——封建社會的旅行活動

歐洲的旅遊活動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經過一段時間的混戰和動盪,逐漸進入封建社會。中世紀的歐洲,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政治上,民族紛爭,國家林立,大小領主擁有對自己土地上的絕對管理權,相互間攻伐不斷,始終沒有安寧的環境。在經濟上,封建莊園自給自足,社會缺少需求。思想文化方面,羅馬教會用宗教神學控制人們思想。

11世紀之後,歐洲城市開始興起,西方封建主對財富的追求,促進遠航探險熱潮,終於在15世紀出現哥倫布、麥哲倫等開闢新航路的偉大的探險旅行活動。

旅遊溯源系列(三)——封建社會的旅行活動

阿拉伯帝國時期的旅遊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建立了阿拉伯國家,8世紀中期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1258年被蒙古人所滅)。遼闊的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歐亞之間)以及宗教原因(伊斯蘭教規定,每個穆斯林一生必須到其宗教聖地麥加朝聖一次),促進了其旅行活動的發展。

歷史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國:羅馬帝國(前30年—284年—395年—476年)、亞歷山大帝國(前324至前323年)、阿拉伯帝國(8世紀至1258年)、奧斯曼帝國(16世紀至1922年)。

總結古代社會旅遊活動的特點可知,從參加者看:多為帝王、官僚、貴族等統治階級及其附庸階級。他們人數不多,在人口中所佔比重很小,因此此時的旅遊活動不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從旅遊類型看:貿易經商旅行仍然佔居主導地位。

旅遊溯源系列(三)——封建社會的旅行活動

湯俊,現任北京創行合一規劃設計院執行院長

旅遊項目要規劃,要方案,要創意,怎麼辦?

北京創行合一規劃設計院專注休閒農業與美麗鄉村、旅遊景區、農場、民宿、農家樂等旅遊規劃與策劃設計,實現資源的有效對接,締造一個全方位的生態鏈互動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