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桂林一景區的題詩,28字中7個“山”字8個“難”字

桂林市興安縣嚴關鄉仙橋村的桂北險關——嚴關,宋朝淳熙初年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認為建於秦朝軍隊戌兵五嶺之時,清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與紀要》中則認為是漢代歸義侯越嚴南征時所築,也有可能是秦時夯土漢時關,無論如何,建造年代都十分古老。現在我們看到的嚴關雄姿,是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年)重建,清咸豐元年(1851年)大修,目的都是防禦農民起義軍奪關。

罕見!桂林一景區的題詩,28字中7個“山”字8個“難”字

嚴關為楚粵咽喉,關口兩旁兩山壁立,中間是一線鳥道,形勢十分險峻。整個關口全部用青方石漿砌而成,長43.2米,高5.3米,厚3.23米,門洞分前後雙重卷拱,形成雙重閘門,中間露頂,臨戰時守軍既可從露頂居高臨下攻擊,又可採用擂石對敵,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古人在關北上馬石處摩崖題詩:

山山山山山山山,

峭壁巉巖步履難。

欲向此中求吉壤,

難難難難難難難。

區區28字,7個“山”字,8個“難”字,嚴關隘口的艱險難越躍然而出,表現得淋漓盡致。

罕見!桂林一景區的題詩,28字中7個“山”字8個“難”字

正因為嚴關易守難攻,成為歷代嶺南戰事的多發地,北宋嘉祐年間的廣西經略使李師中在視察桂北軍事形勢後,認為桂林城的北面第一道防線就是嚴關,欲爭城池,必先奪嚴關,寫下了“嚴關便是玉門關”的詩句。

事實的確如此。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平定南越判軍的歸義侯越嚴,儘管所在的漢軍人數眾多,但也在嚴關受到強烈的阻擊,經過一番苦戰和迂迴,才奪下嚴關,揮師下灕水,後會師番禺,使漢朝重新統一嶺南。

南宋時,南下的元兵所向披靡,但元軍從湖南向廣西進攻時,靜江府僅用三千精兵固守嚴關,就抵擋住了元軍半年的進攻,最後是偏師繞道防守力量薄弱的龍虎關,才經平樂決戰桂林城。

罕見!桂林一景區的題詩,28字中7個“山”字8個“難”字

到了明末清初,嚴關更是戰事連連,總是佔領或守住嚴關的一方取得最後的戰爭勝利。

除去嚴關那些崢嶸歲月,嚴關的風景也是那邊獨好,據說還是楚粵分野,也是南北氣候炎涼的分界,一邊是異常寒冷,雪花飄飄,一邊是烈日當空,炎熱多雨,所以清代詩人彭榕就寫過一首《嚴關玩雪》的詩:

一夜雪飛不過關,

滿山都是玉為顏。

重樓十二城一座,

白玉京原在此間。(圖片來自東方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