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馬戲之王》好看嗎?

潮汐電影

超世紀魔幻大秀,美國馬戲團始祖PT巴納姆的生涯傳奇故事登上大銀幕。故事靈感來自於巴納姆馬戲團(後改名為「玲玲馬戲團」,於2017年5月21日解散)創辦人PT巴納姆(休傑克曼飾),描述他如何從一個窮困潦倒的無名小卒,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能夠將歡樂、感動、勇氣與淚水,這些情感元素全部融入至他的表演中,將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夢大師。這次要介紹的是由休傑克曼領軍,把現在生活中所能看到的馬戲團以及大型娛樂表演事業的源起搬上大銀幕,並希望能夠藉此機會激發觀眾對夢想與未來無限想像的《馬戲之王》。

作為澳洲導演麥可格雷希的大銀幕處女作,這位在廣告、音樂錄影帶(MV)以及視覺特效的製作上嶄露頭角的新秀導演,不只沒有表現出新手初出茅廬的生澀和猶疑,還相當聰明的發揚光大自己的強項優勢,讓《馬戲之王》不僅僅是延續著《愛樂之城 》和《美女與野獸》所帶起的歌舞復興,更透過嶄新元素的激盪打造出一場精彩無比的華麗大秀,將好萊塢的歌舞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在視覺上,除了會跳會動的「活物」之外,在休傑克曼與蜜雪兒威廉絲頂樓共舞的《A Million Dreams》中,連被單這樣的「死物」都能在風的吹拂下被賦予和主角一致的動態美感;在聽覺上,由《愛樂之城》音樂團隊所譜寫出來的樂章自是不在話下,不只藉由和劇情高度匹配的歌曲讓《馬戲之王》生動飽滿的把故事說得無比流暢,當休與柴克在酒吧中唇槍舌劍的《The Other Side》以及柴克與辛蒂亞互訴衷情的《Rewrite The Stars》和演員的肢體動作結合後,或對峙或融合飛人特技的呈現手法更大大的突破了歌舞類型中「歌」與「舞」所設下的框架,使得歌曲的情感可能性更具層次。而回到劇本,雖然以巴納姆個人的傳奇故事為主軸改編,《馬戲之王》卻不忘將目光投注在和他一起奮鬥的妻小與馬戲團成員身上,讓電影不單單拘泥於個人的打拼和成長,進而把格局做的更大更廣。

在進電影院看片之前,單憑預告片所給出的線索,我原先以為《馬戲之王》會聚焦於PT巴納姆創辦馬戲團時的篳路藍縷(*),以及馬戲團付之祝融後和主流社會的溝通與和解,而沒想到《馬戲之王》並沒有選擇按部就班的藉由線性手法去重現巴納姆的馬戲團傳奇,反而是透過各個角色在不同時間點間的心境轉變,去刻劃逐夢與迷失、真我與媚俗這些歷久不衰的核心價值。沒有針對次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時至今日依然難以化解的平權問題給出答案固然可惜,《馬戲之王》卻很高明的透過宛如剝洋蔥般的手法,從馬戲團成員們的自我認同,柴克和辛蒂亞跨越階級與身分的愛戀,到休傑克曼想讓妻小過得更好的初衷,一層一層的從不同面向切入同樣的問題本質,深刻且不斷地提醒我們,在這個繽紛絢爛的浮華世界之中,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也因為《馬戲之王》以每個角色前後的心境轉折為主軸,於是電影藉由兩組非常鮮明的對比貫穿全片。透過「瑞典夜鶯」珍妮林德轟動美國的完美首演將電影分成上下兩半,為了滿足「生理」需求(*),「與其都要被笑,不如向他們收錢。」巴納姆聚集了這些所謂的奇人異士,並用每個人都值得發光發熱的理念製作出前所未見的表演。但在富裕之後,「尊重」卻隨之而來,女兒在舞團的尷尬處境,和傳統上流階級的格格不入,於是在珍妮林德的那首《Never Enough》之後,巴納姆開始迷失在對於名利的無止盡追求。「當你對別人漠不關心,你就毀了你自己。」就像巴納姆開始把馬戲團員拒諸門外,以及柴克與辛蒂亞的曖昧所面對的敵意眼光,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在名利之前低頭,沒有重視彼此的「社會」,又遑論躋身上流的「尊重」,更不必談完成夢想、實踐初衷的「自我實現」。

而在逐夢與迷失之外,《馬戲之王》的另一組對比則是從上下階層對「娛樂」的看法差異切入。比起庶民大眾對於娛樂性和勵志題材的純粹享受,「我必須承認你的表演確實有帶給觀眾娛樂。」以劇評家班納特為代表的上流社會,卻矯揉造作的不論歡欣和愉悅,他們不在乎《This Is Me》的勵志動人,也不顧林德演出的狀態好壞,只願意附庸風雅的為了血統和背景鼓掌喝采。「一直以來我給觀眾的是虛無的演出,這一次我想給他們真實的體驗。」呼應著小鎮流氓對馬戲團員的打壓和上流權貴的歧視偏見,當巴納姆為了滿足他對上層社會的無止盡追求,拋棄了共同奮鬥的夥伴和妻小,卻反而在跟林德對眼以及喝交杯酒慶功的遲疑中流露出對光鮮亮麗生活的迷茫,以及深受世俗教條約束的俗不可耐。

「我從來都不覺得我屬於這裡。」因而當庶出的林德發現巴納姆也被上層社會改造成了媚俗之徒,她選擇不顧一切的遠走高飛。對於未知的戒懼,讓主流社會必須用虛無的框架去替與眾不同的人設限,但就像休和柴克在火場中的患難見真情,真正重要的從來就不是老闆和表演者之間的支配關係,也不是表演到底高雅還是下流,更不是在世俗的框架中證明自己過得比誰更好;真正重要的是彼此之間家人夥伴般的革命情感,是馬戲團中歡笑和淚水的不可抹滅,是活出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無論我們的出身貴賤,我們的長相美醜,"I am who I'm meant to be.",《This Is Me》。

「帶給別人快樂是最尊貴的藝術。」褪下劇院的多餘偽裝,並水到渠成的在帳篷中,以最初的那首《The Greatest Show》迴歸娛樂的純粹本質。透過兩顆巴納姆前往岳父家和妻子攜手展開精彩人生的類似鏡頭,還有小時和長大後遭遇挫敗時在海邊對妻子許下承諾的前後對比,在殘酷虛偽的世界闖蕩了一遭後,當巴納姆再次回到夢想最初的起點,他也終於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From Now On》,承諾即刻生效,人生重要的不再是虛蕩的名利,"And we will come back home. And we will come back home. Home, again!",而是一路扶持的妻小,是共同奮鬥的夥伴,是帶給人們真實娛樂的初心。

有著《愛樂之城》的復古揪心,且不失《美女與野獸》的華麗澎湃,《馬戲之王》「活出自我」的核心價值或許已是老生常談,在百老匯出身的休傑克曼,迪士尼金童玉女柴克艾佛隆、辛蒂亞等一眾優秀演員所營造出的歌舞魔力中,卻依然傳唱出震撼動人的高熱能量。最後不得不說《馬戲之王》的歌曲和畫面真的美不勝收,看著電影中的休傑克曼和妻小唱著充盈生命力的《A Million Dreams》,夢想的美好再加上感官享受的渲染,時而感動溫暖,時而激動振奮,眼眶常常在一首接著一首歌之間,不知不覺地就幹了又溼,幹了又溼。

*導演對於符號的純熟運用也相當令人驚豔,例如巴納姆少時怪臉婦人善心給予的蘋果,帶出善惡與外在的不必然相關,與他創立馬戲團的契機;又或是從許願機的影子中,瞥見未來馬戲王國的影子。電影中也透過巴納姆從小到大始終厲害的巧手、鬼點子和偷雞摸狗讓人物更為鮮明,雖然沒有太多著墨於為何會選擇創立馬戲團,卻不會讓人覺得不合理。

*電影很聰明地讓馬戲團中的大象看起來都假到不行,避開之後所衍生的道德問題。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如下圖所示)


影評寶寶

“你的一生不需要被所有人愛,有幾個真正愛你的人就好”

正如那個刻薄的評價家說的一樣,“這是一場人性的禮讚”

《馬戲之王》不卑不亢的訴說,我就要告訴全世界,這就是我。

作為一部歌舞片,歌曲舞蹈自然是少不了的,相對於去年的《愛樂之城》,《馬戲之王》更加專業,更加豐滿,難度更高,也更有張力,這才是真正歌舞片該有的樣子。

而正如片中的歌詞唱到的:

我早已習慣長夜漫漫

眾人勸我,銷聲匿跡

皆因我已聲名狼藉

眾人勸我遠走高飛

無人待我視如己出

但我從未被擊垮跌入塵埃

我心中有一片方寸地

容下我們的光彩榮耀

鋒言利刃襲來之時,我排山倒海潰退之

我勇敢過,我受傷過

我註定與眾不同

我將捲土重來,我將重整旗鼓

不畏言語,不畏世俗

這就是我

這段充滿節奏力量勇氣的舞曲,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影片的主題。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來吧,張國榮來為你們代言。

電影包含了很多元素,有夢想,有愛情,有家庭,有婚外情,有信念,有遺憾,有造夢的魔力,有讓人心潮澎湃的歌舞,有絕境重生的力量。更有人人平等的寬容和胸懷坦蕩的自我。

比起《水形物語》此片才更像是一部童話,重點還在於,潮汐喜歡這個童話故事。

在這個童話裡,那些小人物,怪胎,奇葩,異類成了真正的主角,他們光芒萬丈,讓你不得不為他們起立鼓掌。

馬戲之王——P·T·巴納姆。他是一個鞋匠的兒子,出身貧寒,地位低下,年紀輕輕變了個戲法,博得了心上人一笑,卻狠狠的捱了貴族老爺一大嘴巴子,並讓他離自己的女兒遠一點。

富家貴公子——菲利普·卡萊爾。帥氣,英俊,多金,出入上流社會,可以繼承萬貫家產,卻愛上了馬戲團的空中飛人小姐——安·惠勒。被自己的父母刻薄的說道:“你怎麼沒有一點羞恥心?和這樣一個下等人在一起?

而片中的其他角色,安·惠勒是一個貧寒的只會表演空中絕技的女飛人;萊蒂是一個內分泌失調長滿了大鬍子的胖女人;湯姆是一個身高只有50公分的走不穩路的侏儒;歐克蘭西是一個身高快要戳到天花板的死板大個子;詹姆斯是一個渾身都是紋身的怪人,除此之外,還有渾身都長滿毛的狗男,體重超過500磅的大胖子,這些人,一無是處,無所事事,整日渾渾噩噩,混吃等死。他們自知自己的缺點,而太過有自知之明,他們放棄了生活,只為了生存而努力。即使進入了馬戲團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也依然被當地的群體排斥,那些人大聲的對他們說:“滾吧,怪胎們。”

是什麼阻礙了他們?是什麼讓P·T·巴納姆博得愛人一笑,還捱了一大嘴巴子?是什麼讓安·惠勒被別人的父母稱為下等人? 是什麼讓這一群特別的人,對生活失去希望,遭到排擠?

是人性的醜惡,是所謂的階級,是所謂的低級和高級,是所謂的貴族和平民,是自以為尊貴的狹窄內心和上流社會自娛自樂的奇怪品味。

所以《馬戲之王》,要告訴你,我們不接受這種桎梏,在別人的眼光中,你禁錮了自己,其實大可不必,跟你心中的光,世界便會更加閃耀,伸出手,指向天,世界充滿活力和夢幻,你會打破枷鎖,突破極限。

所以故事都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去發展了

P·T·巴納姆憑藉自己的真誠和善良打動了貴族小姐,並憑藉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雖然這個途中他曾迷茫,甚至有過精神出軌,但他回到了妻子的懷抱,陪著女兒一起成長。

菲利普·卡萊爾放棄了繼承家產,失去了巨大的財富和地位,他卻對P·T·巴納姆說:“遇見你以後,我的生活只剩下了友情、愛和我喜歡的工作”。沒錯,安·惠勒也和他幸福的相擁。

而那群怪人,也從未放棄自己生活,他們與當地的反對群體打架,他們爭取自己的權利,一場大火,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劇院,但他們為自我而戰,重新找到了演出的地點——一個巨大的帳篷。他們奉獻了最偉大的表演。

你看,不同膚色的,不同年齡的,不同體型和身高的,在舞臺上,一視同仁的綻放屬於他們自己的光彩。這是人性的禮讚,這是勇氣的見證,這是自我最好的肯定。

我們都必須相信,自己是特別的,每個人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不要當一顆塵埃,如果沒有人視你如己出,那就當你自己的神,為自己鼓掌,為自己的喝彩。不要覺得無法改變,不要覺得無力回頭,精彩還在繼續,不要覺得自己不完美,你就是最佳的表演。

有人會說電影有些太過於工整,劇情太過於“合理”,可是潮汐反而覺得我們的世界,需要這種工整和合理,商業片拍成這樣,幾近完美,看完後通體舒暢,防抑鬱防狹隘防封閉防崩潰,絕對推薦大家一看。

最後再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潮汐說這是個童話,因為電影是理想化,電影是造夢機器。

《馬戲之王》是有傾向性的拍攝的,作為一部傳記片,最開始在北美口碑遇冷,也是此原因。因為在真實的歷史上,在真正的P·T·巴納姆的故事中,故事並沒有那麼美好,那個年代在馬戲團的剝削和壓迫是非常嚴重的。那個光鮮亮麗的P·T·巴納姆,被稱為馬戲之王,大娛樂家的男人的背後是無數被壓迫的馬戲團的成員,他的故事不缺乏醜惡的交易,瘋狂的經歷。

而在此片中的P·T·巴納姆成為了救世主,他拯救了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兒,讓他們有了歸宿,影片用愛來詮釋P·T·巴納姆。潮汐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也不會因為給此片一個差評,說影片作為一部傳記片是不成功的。

潮汐只知道,我們的人生都會有裂縫,我們需要這些裂縫,因為這樣,光才能照進來。

所以我喜歡這個故事,即使這只是個童話故事。


潮汐電影

這部電影是以音樂劇形式呈現,其中的歌曲都非常好聽,也因為走的是流行風格,普遍接受度比較高,我個人特別推薦〈Never Enough〉、〈Million Dreams〉、〈This Is Me〉三首歌,大家不妨找來聽聽。

故事劇情流暢,但也說不上新穎,但光用音樂來穿插故事這一點就已經足夠吸引人。音樂、服裝、色調等構思都是讓人賞心悅目的。

這部電影想要告訴我們「做自己」的重要,無論是對於愛情,無論是對於夢想,無論是對於自我的認同,看完這部電影,相信你會找到很多勇氣,去面對更多你之前不敢面對的事情。

對了,私心覺得Rebecca Ferguson真的好美~~


書裡閒情

好看。

這是飾演金剛狼的演員休傑克曼在金剛狼系列完結後的一部力作。

這部電影的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的傳奇人物,有馬戲團鼻祖之稱的P.T.巴納姆的傳奇經歷。

從一家博物館到開創世界上第一個馬戲團的故事。

休傑克曼的演技絕對實力派,整部電影的劇情也可圈可點,歌舞效果相當棒,絕對是值得一看的好片。


V小包

馬戲之王真的很好看!休叔不愧是歌劇出身的,唱歌巨好聽,上次聽他唱歌是《悲慘世界》,馬戲之王裡的歌也巨好聽!最喜歡巴納姆和菲利普在酒吧那段,踩點超爽!那段的花絮也超級好看! 看完回去以後查了下p.t.barnum的生平,發現電影裡洗白得挺厲害的。

片尾那句話我給忘了,大概就是帶給觀眾歡樂什麼,然而巴納姆也講過“每一分鐘都有一個蠢貨誕生”;“每一堆觀眾都是錢幣的丁當聲。一旦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絕對不要讓它溜走,如果觀眾的目光轉向其他人,那就是你的損失。”這樣的話。作為歌舞片真的很不錯,但作為傳記片就感覺有點莫名其妙。他無疑是一個很懂得搞噱頭的騙子,但感覺影片中沒有把這點體現出來。不過,劇組也說了,這片偏娛樂,改得戲劇化了點。歌也是真的好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