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停更喜大普奔 其實諾貝爾和平獎更是累覺不愛!

文學獎停更喜大普奔

其實諾貝爾和平獎更是累覺不愛!

文學獎停更喜大普奔 其實諾貝爾和平獎更是累覺不愛!

瑞典文學院4日宣佈,為應對性侵風波、恢復公眾信任,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推遲至明年頒發。

這事一出,無論是政要名流還是普通百姓,並沒有把這個70年一遇的事情怎麼當回事,甚至還有一些知名作家和文學愛好者深扒文學諾獎內幕,認為“18名終身院士組成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已經不適合這個世界,評選出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沒有那麼權威。事實上,給諾貝爾文學獎濺上最大汙泥的,並不一定是這次性侵醜聞,而是這一獎項近年來強加在文學上的“道德”“人權”等多重標準,早已經動搖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崇高地位,變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神聖使命。

今年爆發的這一醜聞,只是把諾貝爾文學獎這座沉重神祇拉下神壇的導火索,炸藥早就埋在那裡呢。

時至今日,仍是那樣,一個可以自由解釋的評獎標準,被終身評委所把持,怎麼說這都有點與人類的理想主義方向背道而馳。

儘管評出來的作品質量並不怎麼樣,似乎基本不能代表近年人類思考和探索的結晶,可太長的時間裡,普通文學讀者們敢怒不敢言,滿肚子的腹誹,無處訴說。

文學的“長老院”可以休矣!但是諾貝爾文學獎絕不應該就此休矣,我們普通文學讀者有權利呼籲相關方面對這一陳舊制度進行大手術,挽其大廈於將傾,延續這個已有118年曆史的代表人類情懷和詩意的文化資產。

唯有如此,才能對得起諾貝爾先生的英靈,繼續兌現斯人的初衷,把這個獎“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從而拋棄已經變形的近年戴上的意識形態和道德的眼鏡,迴歸文學本身。

比諾貝爾文學獎更令人生厭的,則是諾貝爾和平獎。從2009年奧巴馬獲這個獎被當作笑話引起巨大爭議之後,全世界對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非議一年大過一年,現在目測特朗普有可能獲得2018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果真如此的話,諾貝爾和平獎公然成了向權勢和暴力獻媚的工具。豈有此理,竟有此事,黑白顛倒,情何以堪。

這個比文學獎更顯得莫名其妙的諾貝爾和平獎,其實是最該壽終正寢的。它連改良的必要都沒有。那些真正“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就連被提名的機會,恐怕都很難得到。

對諾貝爾和平獎,我們普通人早已經累覺不愛了,無論它繼續評還是不評,大家且食蛤蜊,無所謂了,因其不僅已經走下了神壇,而且那種做作的姿態,更是有點讓人作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