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讀 Dr. 魏新書有感

愛貝睿 基於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兒童教育機構


本文是讀者青豆Dr. 魏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寫的書評。

1

關於育兒,從新手一路摸爬滾打已 3 年有餘,但坦白講仍舊所知甚少。看似一直努力學習,可都是臨陣磨槍,有了問題才四處查漏補缺。育兒成了十萬個怎麼辦,成了一堆瑣碎零散的問題集合,消磨考驗著有限的精力和耐心。

為尋找答案,常被巨大的信息流裹挾,迷失在商家炒作和冒牌專家的民科理論裡。「年度八大育兒誤區」 「 別再拿無知折騰你的娃」這些觸目驚心的大標題,看的人肉跳心驚。萬一不幸中招,恨的直拍大腿怎麼躲著躲著還是一腳踩坑裡了?身邊一位家長直接放言,誰說的我都不信了,反正我媽也把我拉扯大了,沒痴沒傻…. 可這一時的痛快又能豪言幾次呢?

這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讀 Dr. 魏新書有感

所幸遇到魏坤琳老師的這本育兒秘笈《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智力情緒運動語言創意」,五腦全面助攻。從表面現象問題入手,揭示本質,讓讀者更接近更真實的世界,瞭解更底層的思維。

書中以科學實驗依據的各種反常識,教你辨別靠譜科學,練就火眼金金,釐清育兒路上的迷障。原來論文怎麼看還有大學問;都是實驗研究,結論可靠性卻有講究。還有經典的花糖實驗,原來真正應該吸取的經驗是這些!

當別人蜂擁追逐「右腦開發」,當家長群大談特談「一萬小時理論」,當小區媽媽們紛紛探討著該上什麼補習班,看完本書可以氣定神閒,有的放矢,將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最值得付出和投資的方向。

比如,目前孩子班上同學還沒有開始識字,因為老師家長擔心過早識字,破壞孩子想象力。由於知道早識字會啟動閱讀的馬太效應這個反常識,給孩子的 3 歲禮物就是愛貝睿出品的《吃漢字的小刺蝟》遊戲盒子。

有時候幾天沒玩兒,孩子還惦記沒給小刺蝟喂漢字會餓著。小傢伙目前已經學會一些漢字,走在路上偶爾看到自己認識的字,會大聲念出來,還忙不迭的說,媽媽我會認字啦!那自豪的小神情,令你欣慰自己的孩子獲得了一項先發優勢。

又如學鋼琴這事兒,身邊父母要麼因為經濟條件有限自責會不會讓孩子錯過發育,要麼孩子不喜歡鋼琴你一句為他好就趕鴨子上架硬逼。可彈鋼琴到底為啥對孩子好?當在書中知道學鋼琴主要是能促進大腦胼胝體發育,這時可以鬆口氣了,因為除了鋼琴,學習其他樂器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2

腦科學很神秘?

蝙蝠俠效應

心理理論軀體標記假說神經可塑性…… 書中乾貨密集、術語一堆一堆,不過別擔心,理論高大上但內容通俗接地氣。雖說這是一本育兒書,可最大的特色是從腦科學的角度來闡述育兒知識。作為一名腦科學的小白讀者,這也是一本不錯的入門科普書。通俗易懂超有趣,讀的停不下來,一不小心愛上腦科學。

比如為啥自己數學差?原來空間認知不夠,出門經常分不清楚東南西北。空間認知能力是數理能力的重要基礎,怪不得最強大腦裡有些選手那麼全能,數理項目那麼厲害,空間推理能力也槓槓的。那怎麼 get 到這項神奇的技能?難到要拜訪名師,送精英學校?其實一個妙招——多用空間方位詞彙就能四兩撥千斤。自己成長路上的攔路虎,終於有信心帶著孩子拿下!

又如固定的日常生活規律,看似不起眼,原來這麼重要!身邊有位媽媽曾毫不在意的說,我們玩到幾點孩子就幾點睡,和朋友 K 歌到凌晨,孩子就隨著興奮到凌晨。當時覺得這樣不太好吧,可是除了對身體發育不好之外,其它方面後果還真說不出個 123。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固定的生活規律,對於提升孩子自控力很重要!

另外,本書最出彩的是卸掉各種光環的叨叨魏,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呈現如何科學養育孩子。可算得上是二維版本的「爸爸去哪兒」真人秀。各種生動案例,可以直接複製到日常場景運用。

比如表揚別說你真棒,這些道理懂了但是怎麼做?知道正確表揚方法了,可是家人、親戚、鄰居你總不能挨個普及吧,當他們用錯誤的方法表揚孩子,你又該怎麼引導?

孩子發脾氣,理論上你知道應該 123 步走,可是真實場景下還是很難理性面對,同樣情景叨叨魏會怎麼做?面對發脾氣的孩子,作為一名普通的家長,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孩子又發脾氣了!各種負面情緒一擁而上,想心平氣和都難!而叨叨魏的默認思維是——孩子學習的機會到了!多麼迥然的差異,書中這些鮮活的案例,呈現了單憑理論無法展示的內隱知識。

還想知道更多妙招?叨叨魏在書裡還準備了不少,大家自己去尋寶吧!

3

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嗎?斯蒂芬 · 平克

(Stephen Pinker) 跳出來說:「太天真了,孩子怎麼可能是一張白紙?」不是白紙一張?何以見得?

一道複雜的偵探題,究竟是誰打敗了一個成人和一個機器人?出乎意料,竟然會是三歲小毛孩兒!書中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告訴我們孩子是天生的學習機器,除此之外他們還是小小的科學家,科學思維是他們的本能;小小的心理學家,他們擁有心理理論;小小哲學家。

既然孩子不是白紙一張,家長角色和職責是什麼?從大腦發育角度,孩子小時候,父母應該幫助承擔哪些功能?這些問題的答案,書中都有具體詳盡的理論解釋,同時還有豐富的案例輔助理解應用。

這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讀 Dr. 魏新書有感

趙昱鯤老師在《自主教養》一書中說,孩子不是一成不變的材料,而是一顆種子。家長是園丁而不是木匠。我們無法設計種子的未來,只能給種子提供土壤陽光和雨露,讓它儘量長成本該長成的樣子。語言不是思想的外衣, 而是思想本身。無論是把孩子當成種子,還是把自己當成腳手架,是時候應該換個隱喻和角度來看待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了!

4

作為父母總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來,可想到未來,那一團迷霧裡包裹的巨大未知和不確定性,就會焦慮。某節目裡,你看到畢業於知名大學的優秀學子教小學數學,面對逐漸固化的階層,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實現躍遷?答案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好的學習者普遍擁有的特質是什麼?最需要的是擁有成長型心智

合上書不由反思到底什麼是「育兒育己」,反觀自身,自己是成長型心智嗎?身為母親,沒參加崗前培訓就匆匆上崗了,這一路犯了多少錯誤,曾經對自己育兒路上的錯誤耿耿於懷,有時甚至覺得這個職位自己是做不好了,這顯然是僵固心態的表現。

除了反思外,怎樣做才能落地到實處,不是空談口號而已?比如教孩子學英語。把孩子送到培訓班就行了嗎?自己英語不好就不能教了嗎?本書告訴我們答案並非如此,這時正是育兒育己的好機會,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英語也練好。

另外,一直慚愧於孩子對我的愛,超過我給他的,究其原因是因為並不完全懂孩子,所以不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愛他。透過這本書,看到一位心細如髮的父親,因為真正懂孩子,所以才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才能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溢出書本之外滿滿的愛。

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對我這不僅僅是一本科學靠譜的育兒書,也是一本腦科學的科普書,還是一本重新看待親子關係的書,更能在讀中重新反思如何育兒育己。

願我們在大手拉小手的這段旅途中,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