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扬州城一道尴尬的风景线:“马桶沿街晒”

旧时扬州城一道尴尬的风景线:“马桶沿街晒”

旧时扬州城一道尴尬的风景线:“马桶沿街晒”

网络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地人到扬州旅游,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现象,别出心裁地编了个“扬州三大怪”,其中一怪就是“马桶沿街晒”。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抽水马桶,“马桶沿街晒”不雅观,当属城市陋习。可是,不管什么时代,吃、喝、拉、撒、睡,总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说,我们不能回避历史,厕所是城市的文明标志之一,谁叫长期以来备受欺凌的中国落后、贫穷呢!

旧时扬州城一道尴尬的风景线:“马桶沿街晒”

网络图片

如今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记得,清晨,当人们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大街小巷便传来“倒马桶!”的吆喝声,家庭主妇赶紧把小孩从热被窝里拍醒,抓紧时间小解,然后,揉揉惺忪的睡眼打开房门,让倒马桶的将沉甸甸的马桶搬出去。倒马桶的担子通常备有清水,粪便倒入粪桶,用少许清水将马桶涮一下,接着,挑着担子又走向下一组人家。吃过早饭以后,家庭主妇像约好似的纷纷出来刷马桶,马刷是竹子做的,刮在硬梆梆的马桶上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响声在老街古巷内连成一片,能传出去很远。刷好以后,便将马桶盖架在马桶上,迎着太阳晾晒。因此,在那个年代“马桶沿街晒”成了扬州城一道尴尬的风景线。

旧时扬州城一道尴尬的风景线:“马桶沿街晒”

网络图片

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那时,农村没有化肥,全靠绿肥、猪粪、人粪,为了庄家丰收,农民经常撑着船到城里买粪。据说,在旧上海倒马桶还是个挣大钱的行当。“粪把头”手下往往有四五百辆粪车,千把号倒马桶工人。倒马桶工人正名叫“清洁夫”,绰号叫“倒老爷”。他们都是一些种田人,因家庭贫困或灾荒所迫,跑到上海做这个行当,他们也分帮:苏北帮、江南帮、苏州帮,其中苏北帮人多势众,地盘最大。倒马桶地段分得很清楚,不容他人染指。倒马桶按月收费,粪便拉到苏州河卖给农民再赚一笔。“大粪吃香,黄金万两”,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粪把头”两三年后拥有自己的洋房、汽车,这在旧上海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新闻。

旧时扬州城一道尴尬的风景线:“马桶沿街晒”

网络图片

不过,江南一带城镇五六十年代倒马桶是免费的,收粪的都是附近的菜农,不光成年累月帮助倒马桶不收费,而且到了腌菜季节还会主动送大菜(一种长白梗青菜)上门。大菜是按人头、性别分的,女的送一百斤,男的送五十斤,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体现“女尊男卑”。当然,一般人家都要腌五六百斤大菜,光靠送远远不够,需要多少,尽管跟倒马桶的讲,人家立马拣上好的菜,一担一担给你送来。由于肥料足、品种好、管理精细,一棵大菜都有两三斤重。码好的大菜有一人高,出于好奇,小孩子总喜欢把最粗最壮的大菜挑出来用秤称一称,“那一棵三斤四两”“这一棵三斤八两”,反正是没事找事做,有时“哗”的一下,把码好的菜垛搞倒了,母亲的斥责声随之而来,小孩子吓得一溜烟逃出家门,和小朋友打弹子球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