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謊話連篇的歷史傳記,閱讀的意義在哪裡?

一部谎话连篇的历史传记,阅读的意义在哪里?

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油畫《卡拉卡拉》(Caracalla,1902)

一部谎话连篇的历史传记,阅读的意义在哪里?

《羅馬十二帝王傳》

譯者:張竹明 王乃新 蔣平 等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00年2月

一部谎话连篇的历史传记,阅读的意义在哪里?

《羅馬君王傳》

譯者:謝品巍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

2018年2月

相信熟悉羅馬史的讀者,對《羅馬十二帝王傳》並不陌生。這本出自公元2世紀拉丁散文名家蘇維託尼烏斯之手,記載了從尤利烏斯·凱撒到圖密善在內的12位羅馬皇帝的個人傳記,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便被譯成中文,重印多次。而新近首次被譯成中文出版的另一本重要拉丁文歷史文獻《羅馬君王傳》,則按照時間順序記載了從哈德良到努莫利安在內的30位羅馬帝國中晚期羅馬皇帝或僭主的生平事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人們對羅馬帝國政治文化的認知,並激發大眾讀者對羅馬史的興趣。

在翻閱這部書之前,讀者可能會提出幾個最基礎的問題,如該書的作者是誰?寫於何時?為何要創作這樣一部作品?其記載史實是否可靠?對於絕大多數歷史著作而言,以上問題並不太困難,然而這部書,每個問題都是非常令人糾結的難題。

認真造假

正如譯者在正文前的“說明”中所指出的,《羅馬君王傳》的原名非常長,叫做《自被奉為神的哈德良至努莫利安諸位元首及僭主之傳記:出自諸位不同作家之手》。由此可知,這部傳記是由多人合寫完成的。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是由6位生活在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中葉的歷史學家所寫作品的彙編。然而,到19世紀末,德國學者赫爾曼·德紹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考證出該書其實出自1人而非6人之手,其創作年代也更靠後,約成書於公元4世紀末。這一觀點被拋出後,很快遭到了當時羅馬史學名家蒙森的反駁。但到了20世紀,《羅馬君王傳》是一部獨著的觀點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本書的“譯後記”也提到,20世紀下半葉,有學者利用電腦技術分析了各篇傳記的詞句特徵,進一步夯實了德紹和英國曆史學家塞姆的觀點,即該書為一人創作完成。

另一值得注意之處是,到4世紀末,基督教已成為羅馬帝國國教逾半世紀之久,但該書的內容、體例、風格卻和異教時代的羅馬傳記文學(如《羅馬十二帝王傳》和普魯塔克的《帝王傳記》)非常相似。《羅馬君王傳》中的每篇傳記,以人物(皇帝)為中心,大致包含主人公的出身家世、執政業績、個人美德和缺陷,相貌特徵、生活習慣、神諭、死亡等小單元,並點綴以奇聞軼事。這不僅讓人猜測,該書作者極可能來自一位渴慕古羅馬政治傳統和貴族文化的好古者之手。對基督教文化的漠視和對羅馬古風的傾慕,也被視作4世紀部分知識分子反抗羅馬帝國泛基督教化運動的一個體現。當然,並非所有學者都認同這一看法。比如20世紀著名羅馬史家塞姆認為,《羅馬君王傳》並不帶有嚴肅的宗教或政治目的。書中充滿了大量的羅馬式的幽默、隱喻和詼諧,雖然不少未免庸俗,但卻較為純粹。

此外,《羅馬君王傳》中所記史實的真實性問題長期以來令人大撓頭皮。雖然“真實性”從來都不是衡量古代歷史書寫的根本標準,但這裡依然存在一個史料可信程度的問題。在這方面,《羅馬君王傳》恐怕是古代西方歷史傳記中最聲名狼藉的一部作品。前面提到,本書共包含30篇羅馬帝王的傳記,其中按類別又分兩類,即那些在法統上擁有正當性的皇帝傳記(也就是受到元老院和人民大會承認,稱為“奧古斯都”的君王),以及某些試圖僭奪帝號,自立或被軍隊擁立為王的人的傳記。研究《羅馬君王傳》的當代學者將前一類帝王傳記稱為“一級傳記”,第二類稱為“二級傳記”。整體而言,“二級傳記”內摻雜的虛假信息最為嚴重。像《阿維迪烏斯·卡西烏斯傳》《安東尼烏斯·傑塔傳》《三十僭主合傳》中的信史比例不超過10%,而後一部幾乎完全是捏造出來的。即便是記錄在“一級傳記”中的史實,也多有捏造之處。還應指出,《羅馬君王傳》的作者不時在作品中提到其所引用的作家,除了幾個擁有較高信譽度的歷史學家外(如馬裡烏斯·馬克西穆斯、希羅迪安等),被偽造出來的古代史學家和傳記作家竟高達30多名。古代的歷史和傳記著作中史實的真實性或客觀性,可能受到修辭和文學風格等因素的影響而不能過分苛責。但像《羅馬君王傳》這樣缺少華麗辭章卻又 “認真造假”的作品,在古代歷史類文獻中並不多見。本書中譯者謝品巍在後記中說:“本書多篇傳記從內容上來講雖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處,但敘述風格總體上頗為平實,文風非常簡樸洗練,個別史實甚至還有自相矛盾之處。”這個評價可謂非常含蓄和留有情面了。

笑料包袱

這就將討論推向一些更復雜的層面,對讀者來說(無論是當代讀者還是古代讀者),既然一部歷史著作中充滿了捏造的謊言,那麼閱讀的意義在哪裡?此外,作者進行創作的真正動機是什麼?而這些傳記是寫給誰看的?要想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解答上述問題並不容易,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文學作品並不總是嚴肅性質的(儘管歷史傳記類的作品和詩歌、小說和喜劇等題材相比,要更加莊重嚴肅一些)。《羅馬君王傳》中不時點綴的羅馬式小笑話和雙關語,其作用未必總服務於嚴肅的政治意圖或教諭目的,而可能只是作者自娛自樂或和讀者建立娛樂互動的一個把戲。

譬如,這部作品中的不少人物名字頗為有趣。這些名字被作者添加了各種各樣的“包袱”,很多時候,如果讀者不熟悉歷史,未必體會得到其中的奧義。比如收錄在《三十僭主合傳》中的《馬略傳》中提到這個僅做了3天皇帝的人本是一名鐵匠。於是有人就將他的名字叫做馬姆利烏斯。瞭解羅馬歷史典故的讀者,會知道後者是傳說中打造了薩利祭司神盾的鐵匠馬姆利烏斯。在緊隨其後的演說中,馬略說他會努力讓所有的阿勒曼尼人、日耳曼人以及周邊其他民族都相信羅馬人身披鐵甲,並且讓“他們在我們中間對鐵感到害怕”。這裡包含兩個小包袱,一個是拉丁語中的鐵和武器含義相通,同時又和他的鐵匠出身聯繫在一起;另一則是由於羅馬大詩人維吉爾在《埃涅阿斯記》中有“羅馬人身披託加,征服了諸民族”的詩句,此處顯然是借用了這個典故。再如,在《安東尼努斯·卡拉卡盧斯傳》中,卡拉卡拉殺死了自己的兄弟蓋塔(Geta)當上了皇帝,因此遭到埃爾維烏斯·佩蒂納克斯的嘲諷,後者建議其在冠上日耳曼尼庫斯、帕提庫斯、阿勒曼尼庫斯之名的時候,“如果樂意的話,再加上傑提庫斯·馬克西姆斯吧(Geticus Maximus)”。古羅馬的皇帝(或其下屬率領的軍隊)在征服了一個敵對民族後,通常會在自己名字上冠以“某某民族征服者”的稱號,如“日耳曼人的征服者(日耳曼尼庫斯)”、“帕提亞人的征服者(帕提庫斯)”。這些稱謂作為皇帝“尾名”的一部分,被刻在石碑、雕塑等紀念物上,成為羅馬帝王彰顯榮耀和軍功的一個重要標誌。卡拉卡拉在殺死自己的弟弟後,有人建議將這一新的稱謂添加在其名之後,具有十足的嘲諷意味。

上述例子中的笑料和雙關語中包含著讚譽、批評、諷刺等價值評判,但《羅馬君王傳》中也有不少笑話看上去只是出於娛樂目的編出來的。比如,五帝之年(公元193年)的一個君主叫做佩希尼烏斯·尼傑爾(Pescennius Niger),其家世本已無法考證,但《羅馬君王傳》的作者卻給出父母雙親的名字,分別叫安尼烏斯·福斯庫斯(Anius Fuscus)和朗普里狄婭(Lampridia)。懂得拉丁語的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心一笑,因為“福斯庫斯”有“黯淡不清”“陰暗混濁”的意思,而“朗普里狄婭”顯然來自於“拉姆帕斯”(Lampas),意味“明燈”。《埃利奧伽巴魯斯傳》中提到皇帝請了八個禿子、八個獨眼龍、八個風溼病患者、八個籠子或是八個胖子來吃飯之類的故事,接著說安排八個胖子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無法坐在同一張大座墊上,因此可以引起人們的嘲笑。

記錄在《羅馬君王傳》中的某些笑話、隱喻可能需要讀者擁有一定的拉丁語知識並熟稔古羅馬的文學、歷史典故方能體察其中妙義。這對於1700年後的讀者來說頗為不易。好在中譯版每頁下方都有簡單的註解,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讀者理解其中含義。當然,這類“包袱”或者“段子”,若在不被人點破下而能心領其意,方能產生最為捧腹的效果。然而,對於今天的大多數人而言,捧起《羅馬君王傳》這部書,想必都不會對其中的言論和史實進行甄別考證,但不管怎樣,期望讀者或多或少能從閱讀中得到樂趣。

□王忠孝(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