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若不失街亭,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夏寒枫

不会。无论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史书《三国志》,诸葛亮的几次北伐,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传奇,不过是被影视剧夸大了而已。按照罗贯中在小说中的描述,诸葛亮曾六出祁山,讨伐曹魏,其中最为令人可惜的便是发生于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

在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对外宣称出兵三十万,但实际上当时倾尽蜀地全部兵力,也不足十万,所以诸葛亮所率军队也不过数万而已。无论在军队数量还是在后勤补给方面,蜀军都难以同曹魏相抗衡。

但是,由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准备比较充分,而且动作迅速,因而最初比较顺利,很快攻下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可是,随后曹魏援军赶到,分别由曹真和张郃对抗赵云和马谡。

至于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大家都已十分熟悉,我也不必多言。但据史书《三国志》的记载,当时马谡戍守街亭的情节与《三国演义》存在较大出入。如在选任将领时,《三国演义》称系马谡自荐,并主动立下军令状,而《三国志》却明确指出: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也就是说,当时可供选任的将领,本来有魏延和吴壹等人,但诸葛亮却力排众议,决定派马谡驻守街亭。此后马谡大败,痛失街亭,也丧失了继续北伐的时机。因此,诸葛亮率众归还汉中。

但街亭之失,却实属马谡之过。因此,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明确记载称:“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进而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经过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上疏请求自贬三等,作为处罚。最终,后主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继续掌管之前的各项事务。

尽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利非常可惜,但其实即便街亭不失,凭借蜀汉的军事实力和后勤补给,也很难一路长驱直入,与曹魏长期抗衡。正如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所说,蜀军不乏,一方面是为了占据政治舆论的高地,另一方面则是以进为退,通过骚扰曹魏来求得自保。


碣石樵子

马谡不失街亭诸葛亮可以暂时保住陇右,保住陇右蜀汉就有了和曹魏一较高低的资本,算是北伐的重大胜利和重大突破,但离期待的成功还很远。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事实上街亭很难守住,北伐成功也是小概率事件。

蜀国不具备灭魏的实力,这点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他才会拒绝魏延出子午谷取长安之计,将军事重点放在曹魏相对偏远薄弱的陇右。诸葛亮稳步推进的战略是符合当时形势的,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他深知蜀汉力量的悬殊,以及远途行军、客场作战、粮草不济的事实,不会寄希望于奇迹。陇右是汉中、关中和西域的枢纽,又有秦岭、六盘山和陇山的山险防护,肥沃的农牧区还可以为蜀军提供粮草和马匹,解决让人头疼的补给问题,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占据陇右就有了根据地,有了与曹魏对阵的前沿,有了未来可能灭魏的突破口。

不过诸葛亮在陇右的军事顺利,是在此前蜀汉8年无战事的背景下突袭的结果,是避开曹魏主力之下的胜利,离建成根据地还差很远,绝不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那么简单——诸葛亮退兵后曹真收回三郡也没费什么事,说明这种倒戈具有不确定性。也不只是单纯的军事占领那么简单,还需军事布防、生产经营、行政管理,以及消除不稳定因素,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当时诸葛亮还没完全占据陇右,陇西郡仍在誓死顽抗,给北伐军带来不小麻烦。

诸葛亮声东击西最理想的状况是策反新城的孟达,可以远距离牵制和引流曹魏主力。然而计划没成功,诸葛亮只能让赵云、邓芝在箕谷设疑兵,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曹魏主力源源不断地向陇右施压。守街亭其实就是为了保陇右,街亭是关中突进陇右最便捷的一条路,所以诸葛亮非常重视。然而当时双方军力对比太过悬殊,曹魏方面光张郃的先遣军有2万之众,后面还有魏明帝曹叡亲统的3万精兵坐镇长安。而诸葛亮挺进陇右的部队总共只有2万来人,至此还分成了四个部分:一部继续打陇西;两部分驻清水和街亭;自己率主力守上邽。这种情况下,即便马谡遵从诸葛亮的指挥调度也不一定守得住街亭。

当然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的目标应该不是长期坚守,而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汇集主力与曹魏一决雌雄,决定陇右的归属。然而马谡败得太快,诸葛亮的布局被打乱,陇右局势也急转直下,无险可依、粮草也接济不上的蜀军就只有撤兵这一条路了。


路卫兵

大家好,我是铁匠。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

这次北伐诸葛亮选择距离长安最远的祁山路线进军,战略目标非常清晰,就是以赵云和邓芝吸引曹真,以孟达吸引司马懿,而自己从祁山进军,先干掉凉州,然后,进军长安。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国毫无准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瞬间丢失,此时,北伐的初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陇右五郡已有三郡落入蜀国囊中。

此时,诸葛亮着手进军长安,这样“街亭”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街亭是一处宽约6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陇右通往关中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诸葛亮继续屯留祁山,那么街亭防守并不困难,祁山大本营可以与街亭互相支援,就算丢了街亭,诸葛亮最多失去对陇右的控制权,与魏军在祁山对峙。

可是诸葛亮一旦率祁山大军取长安,不但街亭的防守能力降低,一旦失守,关中和陇右被打通,到时候连祁山也会丢失,那么撤回汉中的归路就被切断,想把主力军队撤回汉中都难了,所以诸葛亮要求马谡一定要守住街亭。



后面就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了。

如果马谡守住街亭,只能保诸葛亮进军长安后顾无忧,但是诸葛亮北伐最终目的是占领长安,吞并魏国。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对比蜀魏两国的综合国力。

即使诸葛亮控制了陇右地区,领土人口大增,但急于进军关中还是操之过急,魏国实力并未被撼动,魏国一直将防守的重点放在东南方向,兵力和将领仍远远强于蜀国,主力对决胜算并不大。

如果诸葛亮继续屯留祁山,保住陇右地区,那么就会与吴国对魏国形成夹击之势,慢慢发展,蚕食掉魏国也是有可能的。



说到此处,还是心疼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也是拼了,自己已经老了,汉朝的光复大业更是一刻也不能耽搁,所以才冒险渡过渭水进军长安。



况且马谡人器过人,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守街亭也是立下军令状的,诸葛亮应该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只要街亭不失,即使攻不下长安,撤回祁山就可以,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可是千算万算,街亭失守,至使功亏一篑,还差点全军覆没。

可惜诸葛亮。


铁匠是个文化人

马谡失街亭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街亭失守,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转折点。没有了街亭,诸葛亮大军的后方就没有了屏障,导致了腹背受敌,诸葛亮不得不放弃继续北伐,仓库退兵,以至于挥泪斩马谡。但实际上,如果马谡不失街亭,诸葛亮的北伐同样无法取得成功。原因有三:

其一: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蜀汉初年,蜀国人口20万户,约90万人,东吴人口60万户,约300万人,曹魏人口66万户,约450万人,。由此看来蜀国人口只有魏国人口的五分一,据人口可以推算蜀魏之间的兵力差距。诸葛亮北伐,孤军深入,因为兵力的原因,并不能对攻陷的城池分兵去占领,一旦分兵,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兵力分散,非常容易被优势兵力的曹魏吃掉。当时的曹魏可不傻,朝中能人辈出,比如司马懿,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以司马懿之能,必然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

其二:诸葛亮北伐,并不是为了要进攻曹魏,一统三国,而是为了以攻代守。诸葛亮自己也明白,以蜀国的国力,断不能战胜魏国,倒是蜀国随时都有被魏国的进攻的可能性。因此诸葛亮干脆来个先发制人,自己主动进攻,以壮声势,让曹魏疲于应付,无暇进攻。所有我们看诸葛亮北伐,每次都是小胜即退,并不深入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当时天下三分格局已成,魏蜀吴三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三国之中并没有哪一方可以吞并其他两国。这一点魏蜀吴三国的领导人都非常清楚,所有你看三国前期大家都打得不可开交,其实都是以试探性进攻为主。三国之只要有一方占到了优势,其余两国肯定会联手对抗,毕竟那时三国的领导人都不昏庸,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

综合以上三个原因,街亭不论是否失守,诸葛亮的北伐都不可能取的决定性的胜利。


小镇月明

蜀国丞相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于公元228年兵出祁山。相继收复天水、南安等郡,一时军心大振。然而,大将马谡不听劝告而贻误军机,以至于街亭失守。害的诸葛亮不得不于空城之计才得以脱身,一出祁山就此作吧。接着,诸葛亮又相继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假如当初马谡不失街亭,我想:北伐也不会成功。

首先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初刘备选择汉中就因如此,可别人去你那费劲,那你出来就容易吗?所以,诸葛亮兵出祁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其次,是军事实力。以诸葛亮那十几万兵马对阵曹魏近百万大军本身就不可想象。即使一城一城的打,恐怕累也累死了。

再有就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粮草接济不上乃是兵家大忌。诸葛亮长途跋涉讨伐曹魏不可能带很多粮草,如不能短时间结束战争北伐就会必败。

因此,即使马谡不失街亭,诸葛亮北伐也不会成功。


依然是我

北伐未必要赢,但必须要打,甚至可以说小赢大赚,大赢不如小败。

北伐一举多得,1可以转移国内视线,2可以暂时让各个派系团结起来,3可以给吴亮出一个联盟对魏的姿态。

北伐赢太大,吴那边就又要联合魏搞事情了,输了的话,空耗自己,也不合适,所以小步慢跑步步为营才是诸葛的战略意图。

有了以上分析,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诸葛断然拒绝胃炎的子午谷奇谋了。北伐这个事,就是做做样子,疲弱之国,已经经不起一次大溃败了。

至于街亭事件,楼主说的街亭不丢几乎不可能,对方数倍的兵力,且街亭无险可守,只要对方来打,基本是必丢的,诸葛也只是派出一枚弃子牵制对方主力而已。

命令是牵制对方,却又要硬碰硬固守,这命令本身就比较扯,可以说战略上是有问题的。因为街亭根本就是决战战场,而不是据险固守的好地方。

马谡的套路其实也没太大问题,就是只要我这只部队不被消灭,敌人就抽不出兵力去攻打主力,所以干脆龟一下,到山上躲起来。偏偏是准备不足,被断水断电断粮,士兵一看没希望直接哗变。。。然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把会兵法却不懂人性的马谡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诸葛的战略就错了,输是必然,根本不用讨论赢的事,何况蜀国也赢不起,大胜之后,只会亡国更快。


风雨无阻wind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滚进来了。首先先亮一下观点,不失街亭,这次北伐就是成功了,灭魏是不存在的。

这次北伐优势是什么?出其不意,又辅以疑兵。偌大的防线,守方永远是被动的,后面几次被摸到套路了,针对性防守直接被怼得很惨,守将也不会那么轻松就投降,毕竟蜀汉的攻坚能力还是比较惨淡的,时刻都在寻求野战。

好了扯远了,我们回来讨论街亭不失,蜀汉能得到些什么?首先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是稳稳到手了,那么我们就要来看看得到这三处之后,对蜀汉意味着些什么?

一,我们先说说一个最基础的事,粮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仅是天堑,对于自己也是,后面的北伐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前方的粮食基地,导致了北伐的失败。那么首先,蜀汉得到了一个能够四处袭扰的基地,一个可以打出去的可能性。特别在荆州丢了之后,这个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二,雍凉。雍凉新定,对魏人心不定,带着马腾后人去,说不定能得到纷纷响应。雍凉一得,纵横天下的西凉铁骑就到手了,野战可以打得更灵活机动。

三,盟友。大规模牵制住魏国之后,吴国的军事行动会更加顺畅。而且在没有了荆州的矛盾,和吴的关系可以更铁,对魏的攻伐也显得更顺畅了起来。

综上所述,如若街亭不失,蜀汉和东吴还有和魏国一争天下之力,当然根据当时国力,维持现状的话,早晚还是魏国统一。当然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的可操作空间更大。对于百姓来说,灾难可能刚刚开始。

总结的总结,历史没有如果。


HarryHorse

马谡就是不失街亭,蜀国也不会北伐成功。原因有那么几个:

一是诸葛亮也知道北伐不会成功,只不过是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说法。

二是蜀国的经济实力。打仗要靠实力,蜀国的经济实力是三国中最弱的,魏国占有中原广阔的平原,一马平川农业发达,人才济济,综合国力最强。孙吴政权占有江南水乡富裕之地,实力排第二毋容置疑。蜀国只凭借山高天险占有一席之地,按我的想法,不如休养生息还可以多生存几年。


春风得忆3

东汉十三州中,

蜀国只占据一州——益州,吴国只占据三州——扬州荆州交州,而魏国占据其余的九州。

单从实力上来讲,蜀吴都无法干掉魏国。

所以即使是不丢失街亭,北伐也不会成功。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

跟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出川没有可比性了!


烛光一点

不会成功的,诸葛亮北伐不是占领魏国,他是以攻代守,同时他还抱有其他目的,具体的我写过专门的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