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隨筆|三位安徽女性的大義情懷

去年底編寫《徽風皖訓》,特意編選了近現代三位皖籍女性的懿行美德。這三位是:呂碧城、蘇雪林和江冬秀。呂碧城和蘇雪林是文化大家,江冬秀雖然只是家庭婦女,但由於跟在胡適身後,也廣為人知。編選時,我突然發現:她們雖然均為女性,但在人民有難、民族危亡的時刻,都能夠慷慨以赴,其大義情懷,絲毫不讓鬚眉,甚至一些所謂鬚眉根本就望塵莫及。

(一)呂碧城

呂碧城,少年命運多舛,其才識被英斂之賞識受邀加入《大公報》後,詩文很快在文化界產生廣泛影響,以致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出現“到處鹹推呂碧城”的盛況。

1913年,母親在上海病逝,呂碧城趕過去和大姐呂惠如、二姐呂眉生和小妹呂坤秀(四姐妹均是中國現代女子教育的開創者)料理了後事後,竟然購買了數萬元“署券”,鬼使神差一腳踏進了債券投資活動,也許是上蒼對她早年苦難的補償,也許是剛剛去世的母親的保佑,這些“署券”沒兩年即給她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她後來的生活完全獨立靠它,留學美國遊歷歐洲靠它,但她並沒有完全用於個人生活,常常以此慷慨開展社會公益慈善甚至動物保護事業。

大咖隨筆|三位安徽女性的大義情懷

呂碧城在紐約時留影(資料圖)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內大雨連綿,山洪暴漲,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同時漫溢,決口數百個,京畿一帶頓成澤國。時在上海的呂碧城立即與諸名媛在第一時間發起成立了“京直水災女子義賑會”。呂碧城代擬了賑災通告:“邇者,奇災告警,大浸稽天,黔黎慘逐波臣,京畿淪為澤國”,“惟以廣益集思,眾擎易舉,爰發通告,號召邦媛”,“聯袂偕來,共維義舉。此日賢勞備至,他生福慧雙修”。通告發出後,呂碧城四處奔走向各界勸募,自己更帶頭慷慨解囊。讓人震驚的是,她一下拿出了10萬大洋。1918年,清華學校的外國教員狄麥登調查發現,北京市郊5口之家,每年100大洋就可以維持生活。呂碧城的10萬大洋,如果真能全部到達災民手中的話,能養活1000個5口之家一年。

(二)蘇雪林

呂碧城生長於安徽舒城,祖籍皖南旌德廟首,從此向西不過百里的太平嶺下(即今黃山區,當年兩地同屬寧國府),14年後又出了位才女蘇雪林。蘇雪林對呂碧城是相當敬佩的。曾將一幅呂碧城身著孔雀服“美豔有如仙子”的玉照供養多年,以表傾慕之情。

大咖隨筆|三位安徽女性的大義情懷

16歲的蘇雪林(資料圖)

蘇雪林在批評魯迅問題上多有偏激偏頗,當時就受到胡適先生的批評,以後也廣受詬病,但她在文學乃至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還是有很大貢獻,也受到後學們的廣泛肯定與稱讚。就一人生行跡來說,抗戰初期的捐金義舉無疑是一大亮點。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讀著前線將士同強大的日軍浴血奮戰的消息,蘇雪林感動了。一天,她從床下拖出一隻小皮箱,這個小箱子,蘇雪林無論走到哪都帶著,裡面放著自己同張寶齡結婚時母親的嫁資3000元,還有這些年自己教書寫作攢下的積蓄。她打開箱子,仔細清點一下,按當時的比價能兌換51兩黃金。她當即決定,將此全部兌換,捐獻給國家,以助抗戰,以挽救民族危亡。

大咖隨筆|三位安徽女性的大義情懷

蘇雪林當年婚房

堂妹得知後,要她再考慮一下:這畢竟是你的血汗錢,和張寶齡感情不睦,一直沒有孩子,將來也不會有孩子,抗戰將是一個漫長的時期,這些也是活命錢。但蘇雪林徵求張寶齡意見後,毅然全部拿出,並立即送去給大公報社長鬍霖(四川成都人,但在安徽宿州和安慶長大)請他轉交國民政府。蘇雪林捐金的消息大公報透露出來後,人們對蘇雪林的義舉表示稱讚,也立即帶動上海掀起了捐金幫助抗戰的熱潮。

(三)江冬秀

江冬秀就是一家庭婦女。但她可是出生名門望族。曾外公是呂朝瑞是咸豐三年癸丑科探花,外公呂佩芬是光緒六年庚辰科進士,最早倡修皖贛鐵路並開始付諸實施。二呂也是廟首人,應該說江冬秀和呂碧城沾親帶故。無奈家道中落,到了江冬秀,只能成為普通村姑。雖然一生都站在胡適身後,是胡適的光環映照了她,但她也能在一些問題比如從政一事上給胡適一定提醒和建議。

大咖隨筆|三位安徽女性的大義情懷

江冬秀當年所修石道

抗戰時期,儘管一家生計艱難,但回到家鄉,仍然就自己力所能及為家鄉做出了貢獻。有人會說,此時胡適在美國當著駐美大使,日子有什麼難過的。一,胡適工資和其他收入比較多。但他樂善好施,一直沒什麼積蓄,中間買了些股票,也想進行投資,但抗戰開始後,江冬秀在帶著這些東西轉移時,偏偏把股票給丟了。二、胡適分私分明,大使工資是540美元,除了支付個人在美生活費用,還得用來養一家子。擔任大使頭兩個月,國內抗戰正是關鍵時期(武漢和廣州失守),大使館沒有收到經費,全是胡適自掏腰包維持運轉,為了爭取打開美國對中國抗戰援助大門,胡適累得心臟病突發,所花醫療費也是先向朋友借的,孔祥熙給他寄錢,他也退了回去。大使有筆特支費,他在大使期間竟然一分未動。胡適擔任大使期間演講比較多,一方面是公共外交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胡適想弄兩個外快補貼乾癟的口袋。他常常寫信給江冬秀,婉轉地請她減少家用開支。

大咖隨筆|三位安徽女性的大義情懷

楊桃嶺石亭

但江冬秀並沒顯得摳摳縮縮,在大事面前,她仍然顯得慷慨大方。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江冬秀曾從上海短暫回過上莊,也到江村看了看,當她走過楊桃嶺那段胡適相親之道,也是旌德一帶村民外出經商的“徽商古道”,看到古道年久失修,到處坑坑窪窪,多處石板坍塌,於是自掏銀兩,請山兩側老百姓對古道進行整修。當我們今天走過這段古道時,村民們仍然會自豪地指著石板對你說,這是胡適夫人江冬秀當年回來請我們家先人幫助鋪墊的。

作者後記

傳統家規家訓中自然會有對女性的規範要求,但統統讀下來,你會發現它們都只是講女性如何相夫教子遵守婦道閨德的,教條單調古板甚至從今天看來顯得十分陳舊落後。對此,我曾多所刪節。

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它們當年也還是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任何一項道德規範都是歷史地產生也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產生後,如果嚴格遵守它,特別是那個歷史環境下的個體能把它化作血肉的自覺和靈魂的信條,規範也好還是個體也好,都會成為推動歷史前行的正向的合力。比如相夫教子,如何才能相好教好,這就需要裹著小腳的女性的視界、心胸、品德不能自囚於深宅大院的天井內。在皖南的古村落,你常常會看到一些老建築特別是只能是男性天地的祠堂裡鐫刻著女性的名字,那是她們接過父兄特別是丈夫的重任,在他們去世後,將他們正在進行的事關整個家族的事業進行到底換來的,哪怕傾家蕩產,啊怕將來再無生活來源也在所不惜。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長大的中國女性是具有這種品性的。

上述三位女性雖然身上多了現代色彩,但她們的人生成長來自傳統文化的陶冶。她們在家國面前的大義情懷正是中國傳統女性傳統品性在國家民族等現代意義上的放大與再生。

作者 李傳璽

李傳璽:作家,學者。省委統戰部副巡視員。

大咖隨筆|三位安徽女性的大義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