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我們今天可以在這兒分享一下中國特色的審美觀。中國特色的審美觀概括起來的話,就是三個字,叫:比德說。

比德說,它的意思是說,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古代的人,在審美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特點,總是拿人類的最美好的品德和自然景物去對比。

以善為美,凡是善的都是美的。

這個觀點最早誰提出來的?大名鼎鼎的孔子。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講過這麼一段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就是說智者,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而這兩句在中國古代的修辭上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叫互文,也叫作互文見義。 換句話說就是說,又聰明又有仁德的人,是既喜歡山又喜歡水的。

為什麼?

孔子的後學中,有一個了不起的人,漢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寫過一篇文章叫《山川頌》,在《山川頌》中,他對樂山樂水的理論做了詳細的闡發。在董仲舒看來,山具有像仁者一樣博大的、博愛的胸懷,所以山是美的。

水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源泉,它也汩汩而出,晝夜不停,年復一年地給湧出來泉水,這說明水有力量,它是力量的象徵。

水走到大山裡面,無論這個山路多麼崎嶇,水最後都能找出一條路,從山上流下來,說明水很有智慧。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你看,哪怕是萬丈深淵,水也會毫不猶豫地跳下去,這一跳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一大景觀,叫瀑布,水能夠跳下去說明水非常勇敢。

另外,水流下去的時候,不論你這兒是低窪的地方,還是高聳的地方 ,最後它都能形成一個平面,說明水很公平。

人和動物有了水就可以活,離開水就得死,水比食物更重要,它無私地供養了那麼多人和動物,說明水很有道德。

你看,力量、勇敢、智慧、道德等都是水所具有的。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的人用人類的最美好的品德去形容這個水,所以水就具有了美好的品德。

山水之美,不是因為它的外形很美,是因為它符合中國人的傳統道德中最美好的一面,所以山水都是美的。

這個說法在中國古代影響很大,而由此波及開來,我們會想到荷花,想到荷花我們就會想到,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間就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其實現代科學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荷花從淤泥中出來,還是那麼潔白晶瑩呢?是因為荷花的表面是納米結構。納米這個概念,古人是不懂的,但是古人知道荷花從淤泥中出來以後一塵不染,認為荷花非常高尚。

荷花之所以受到我們的欣賞,周敦頤之所以寫出《愛蓮說》,是因為荷花具有人類的這種潔白高尚的品德,所以周敦頤認為荷花是非常美的。

這就是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一種審美觀,這個觀點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用。

這個觀點外國人有沒有呢?沒有。如果我們請一個老外,叫他看《愛蓮說》,他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有這樣的思維。

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審美觀,這個中國特色的審美觀是非常值得我們繼承的。

我們常說要提倡文化自信,為什麼要有文化自信,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中有非常美好的東西,有值得我們今天發揚和繼承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

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砥礪前行的五年,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各種平臺,包括我們北京衛視的《我是演說家》這種平臺不斷地向外傳播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發揚光大。

只要我們把它推廣出去,介紹出去,終歸有一天它會成為人類共同的審美觀,為世界所接受。

梳理中國歷史,推廣中國文化

王立群先生是我國知名的文化學者、歷史學家,自2006年登上“百家講壇”以來,始終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與普及,其“王立群讀《史記》”系列講座及相關圖書深受觀眾與讀者的喜愛,暢銷多年不衰;其在《青歌賽》《中國詩詞大會》《中華百家姓》《我有傳家寶》等電視欄目中擔任嘉賓、評委,以妙語頻出、知識廣博而受到熱議與追捧。王立群先生作為河南的學者,為家鄉文化事業的推廣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在王立群先生登上“百家講壇”十週年之際,大象出版社推出王立群“讀史系列”及“智解成語系列”作品立足於經典史籍,著眼於當代熱點,娓娓道來,妙趣橫生,雅俗共賞,是通俗歷史文化讀物的翹楚之作。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王立群演講:中國式審美與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