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专访厚朴方舟胃癌患者:中国富人的海外求医之路

——《纽约时报》2017.5.29

《纽约时报》专访厚朴方舟胃癌患者:中国富人的海外求医之路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是一家日报,于1851年创办,是美国严肃报刊的代表。由于风格古典严肃,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去年五月份,《纽约时报》对厚朴方舟及其胃癌进行了采访报道,内容如下:

他的女婿随即在网上发现,一些公司愿意——以不菲的价格——帮助身患重病的中国患者去海外求医。很快,苏先生到了波士顿的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得以使用一种在中国找不到的免疫疗法新药——吉舒达(Keytruda)。将近四个月后,也就是今年四月,他的肿瘤缩小了,体重也增加了。

“来的时候,感觉差距是非常大,非常大,”苏先生谈及医疗方面的差异时说。

花费约为22万美元——全要自掏腰包。

中国已经崛起为一个日益富裕的大国,将近14亿中国人所依靠的却是一个不堪重负、勉强维持的医疗体系,这让其崛起黯然失色。但渐渐地,富人们找到了一条出路。

根据携程旅行网的数据,去年,中国人出国看病的总数为50万人次左右。一些医疗旅行中介称,其中大多数旅行都聚焦于整形手术和常规检查,但出国求医的危重病人数量正在增长。

“据我们所见,来自中国的患者是人数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M诊所(ME)高管健康保障项目和国际医药部门负责人斯蒂芬妮·L·海恩斯(Stephanie L. Hines)在电子邮件中表示。

《纽约时报》专访厚朴方舟胃癌患者:中国富人的海外求医之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正增加投入,并鼓励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据官方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共有430万人被确诊罹患癌症,也就是说,每天确诊约1.2万例,相比之下,2010年的数字是240万人。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中国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约为30%,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是70%左右。

患者常常不得不到香港和澳门——即适用它们自己的法律的两个中国地区——购买外国药物,在内地,那些药物要等三至五年才能走完准入程序。苏先生正在使用的药物吉舒达,直到去年才获批在海南岛的一个医疗旅游试点区使用。

相比之下,苏先生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体验“更为人性化”。苏先生的医生让他充分表达想法。食物和饮料易于获取。等候区设有长椅。

“中国,我们最多是一个铁椅子,”他在位于波士顿的公寓里参加视频会议时说,“连喝个热水都很不方便。”

《纽约时报》专访厚朴方舟胃癌患者:中国富人的海外求医之路

菲菲的肿瘤缩小了。赵小晴说,即便让她花费多一倍的钱她也愿意。

“去过以后你就觉得其实中介没有夸张,”她说,“它甚至说的还没有我们体验的好。”

后记

美国《纽约时报》原题:China’s Ill, and Wealthy, Look Abroad for Medical Treatme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