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在上海虹口區有一方老弄堂“新陸邨”,

歷經七十餘載風雨滄桑,已淹沒於城市更新的潮流中。

至此,上海有故事的老弄堂又少了一處。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陸邨,對於絕大多數上海人,即使是虹口人都鮮有所聞。但對於童年記憶都留存於這的居民而言則是說不盡的鄉愁。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外牆體已遭破壞後的新陸村,陳釭攝

不同於一般的老弄堂,新陸邨在文化底蘊和建築環境方面尤具特色。

1940年代由日本人營造,專供在滬侵華日本軍官居住,抗戰勝利後,漸漸變為民宅,但居住的多為知識分子,戴望舒、孫大雨、周煦良等文人雅士都在這居住過,文化人密度奇高。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由於當年攝影並不普及,陳釭根據回憶手繪的戴望舒居住圖

建築的消失並未阻攔故事的延續,新陸邨的原住民們因著共同的回憶與鄉愁,竟自費撰文編寫新陸邨的故事,將其出版成書——《故園新陸邨》。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故園新陸邨》的副主編陳釭談及寫書過程百感交集,年輕時忙於工作,想著得空了再去看看年幼時成長的地方,而今退休,空下了大把時間,新陸邨卻已不在,有了想將眾人記憶集結成書的想法,與執行主編毛祖蓉商議後,沒想到得到眾多新陸邨居民的支持。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圖為陳釭翻閱《故園新陸邨》

居民們失聯幾十載,一個個奔走相告,終於找齊了兒時的夥伴。

大家自發聚會、交流、一塊兒出錢出力,在2017年間收到26名原住民撰寫的稿件36篇,收到新陸邨舊照片108張,大家的齊心協力終讓《故園新陸邨》一書面世。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陸邨39號李申李滬哥倆合影

因撰文者各不相同,內文文風不一,可能水平也略有高低,但是用情之深都不相上下,文字功底並不亞於專職作家。

在交流中,陳釭老師小心翼翼地從包裡取出兩封信件,慢慢將信紙撫平交於我們閱讀。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這是新陸邨一位原住民的手寫來稿,在二次來稿中,還隨信附上了陳釭的修改意見,她在文章中紀念的是當年在新陸邨給她上課的王老師:

我退休回滬時,王老師早已去世。望著34號樓上,就想到王老師,心裡很不是滋味。老師給了我們很多很多,而我們沒有回報老師,愧疚萬分,時時感懷子欲孝而親不待的痛楚。

看完後深深感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那個年代真不是空話,文章作者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職工,因為要照顧生病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孫兒,也許只能抽空寫上幾行,不會使用電腦,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郵寄這份思念,

薄薄紙張上的油墨味是何其沉重。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手稿原件

整本書中寫盡了新陸邨的先賢事蹟、刻錄了建築風貌、留給後人尋根。從這些里弄鄉愁、生活畫卷的背後展現的是上海弄堂風情的文化精神和不俗氣質。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陸邨6號盧若冰與孩子們,攝於1957年國慶節

走在已經成為廢墟的新陸邨舊址,陳釭比照著書裡的舊照和小申講述當年情景。

最早的時候,這兒是8排日式風格的連體別墅,一排6棟,每棟兩層,共48棟,紅色磚石混合的牆體,嵌著大大幾扇木質門窗,家家小院裡花木扶疏暗香浮動,景色絕美。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陸邨復原圖,張明華提供

小學生們揹著書包在弄堂口集合上學,鄰里間互相照顧賽過親戚。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陸邨1號樓下佩佩在爬滿葡萄藤的自家小院前

新陸邨居民陳莞在書中追憶童年時光:小時候常去金家看小人書,1分錢看兩本,而她可以看三本,有時也去豐子愷的女兒豐宛音家中看書,三毛流浪記、安徒生童話......從此讓她的閱讀進入另一個世界。

到了傍晚,一幫孩子會集中在新陸邨的大操場上來“強盜賽”,大家各自選撥隊員,在操場上瘋玩瘋跑;還有大門外賣蜜餞零嘴的老頭,雖然不太衛生,卻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陳莞童年玩伴的合影

晨昏時新陸邨文人們行色匆匆夾著書本進出,深夜時教師們伏案備課或筆耕孜孜不倦,星星點點的燈光總比別的弄堂熄的晚。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陸邨18號何慶和的母親,退休後仍保持閱讀的習慣

盛夏的傍晚,居民們晚飯前先選好地方澆盆涼水降降溫,日落後搬出板凳納涼嘎山湖,

像上海所有弄堂一樣,過著平凡的里弄生活。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而之後新陸邨經歷了擴建、加高改造之後,美景環境早已大不如前,著實讓人痛心。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拆遷前的新陸邨,陳釭攝

遍地的紅色瓦礫和灰色加高牆體是新陸邨的前世,卻再無今生。

陳釭老師說,城市更新無疑是大勢所趨,但他還是想努力保留這座城市的記憶,他的好友兼鄰居張明華已經購買了拆遷後的600塊紅磚儲藏,待這片土地重新綻放時,將在這用600塊紅磚立一個碑,以紀念這兒居民的崢嶸歲月。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2018年4月25日,由嘉興街道鼎力相助,新陸邨居委會的支持,在街道文化中心,進行了新書首發儀式。

大部分二代新陸邨居民,紛紛從各處趕來,喜慶《故園新陸邨》新書出版。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大家自發佈置會場

距離上一會見面還是年少時,而今闊別數十載已經白髮滿頭,大家都在各自領域小有成就。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書籍主編、副主編、執行主編、攥稿人統統來自新陸邨,《故園新陸邨》共印刷了600本,並未對外發行,僅通過朋友口口相傳,交於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人留存。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大家聚在一起回憶當年放學後一塊兒踢毽子、背童謠的時光,或是探討各類學術問題,時光悠悠然似是回到了新陸邨,紅房子老一輩人文景象又在這裡呈現了。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子孫孫必將將這文化傳承下去,源遠流長...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然而當天除去新陸邨居民外,到場的其他嘉賓少之又少,知道新書首發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可惜又無奈。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陸邨復原圖,張明華提供

這座城市裡的老建築,

隨著最後一聲“哀鳴”變為一川平地。

後人歌頌它,記錄它,緬懷它,卻再也見不到它。

但好在,還有人在堅持,還有人在記錄。

希冀以文字和圖錄的形式留住這鄉愁之根。

失聯數十載的鄰居重新集結,自費撰文出書,只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從新陸邨舊址的斷壁殘垣中長出的小花

本文部分圖片內容來自網絡

撰文:張旭

攝影:錢超、光明阿哥以及新陸邨居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