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總要求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努力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個戰略的實施將會為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將會讓農村迎來鉅變。徽州區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三權”分置、“三變”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作為加快農村綜合改革步伐,助力鄉村實施振興戰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把它作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徑的重要手段。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市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攬“三農”工作,緊扣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產業興旺作為根本、生態宜居作為基礎、鄉風文明作為關鍵、治理有效作為保障、生活富裕作為目標,統籌思考謀劃,狠抓落實落地。

一、持續發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給廣大農民和土地流轉經營者吃了一顆定心丸。該區以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動力,把鄉村振興戰略體現到政策制定、工作機制、幹部配備、績效考核等各個環節上。一是健全工作機制。著力開展“規範化建設年”活動,健全完善村級財務管理、項目規範管理等機制,加強民主監督和審計監督,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促進村級資產資源保值增值。二是穩妥有序開發集體資源。鼓勵有條件的村居對集體資產採取合作、入股等方式聯合創辦或投資參股實體經濟增加村集體資本經營收益;引導城中村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自留地”、閒置土地等存量資產利用率,通過入股國有企業、自營等形式,穩妥興辦工業實體、發展養老服務業;支持村居推進村企共建,通過土地、水域、林地等集體資產資源參股、參與服務等形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挖掘紅色旅遊資源,開辦“紅色講堂”,拓展旅遊項目,助推特色旅遊增收;大力開展村級招商,落實稅收分成,再掀招商熱潮。三是加快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和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全面完成區級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建成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應用平臺,形成“以圖管地”“以人找地”和承包合同網籤管理系統,實現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權屬登記、數據查詢、經營權流轉和糾紛調處等工作信息化、規範化。建立健全確權登記信息共享和成果運用機制,積極推進確權登記成果在農業補貼、抵押擔保、互換並地、“三變改革”等方面的應用,充分發揮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效能和作用。

二、培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就業渠道,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抓好茶業、蔬菜、蜂業、畜牧業、苗木、竹業、油茶等七大農業特色產業。在推動農業產業化中,以旅遊的理念“武裝”農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施“三變”改革,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讓老百姓增收,同時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徽州區通過開展農旅融合,發展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大力推進打造集農業標準化生產、種養生態結合、農事體驗、民俗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加速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對此,筆者認為應重點抓好六件事:抓結構調整,打好“特色牌”,讓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抓綠色發展,使更多綠色農產品走出大山深林、走進千家萬戶、走向大江南北;抓產業扶貧,培育壯大貧困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確保貧困農戶穩定脫貧、持續增收;抓三產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休閒旅遊產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抓品牌培育,努力把徽州區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做大、做強;抓能力提升,統籌推進耕地地力培育、農地宜機化改造和農業科技創新,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改革創新,不斷注入振興新動力

不論從城鄉融合發展角度看,還是從農業農村內部發展看,都存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需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加以解決。當前,許多農村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鄉村治理上,農村集體經濟普遍乏力,集體經濟組織手裡沒有“米”,發展面臨困難。因此,必須蹄疾步穩探索推動農村“三變”改革,以此作為農村改革總抓手,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充分融入其中,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其次是創新鄉村治理機制。在“自治”上,創新村民議事形式,保障群眾知情權和決策權;在“法治”上,培育村民的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引導他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村民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良好風尚的維護者。第三是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在規劃佈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