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为何不受“兵出子午谷”?

公元228年,孔明为完成蜀帝刘备:“北灭曹贼,光复汉室。”的遗愿,进行多年的准备开始第一次北伐。

此时,蜀汉大将魏延提出长安守将夏侯楙并非将才,宛如插标卖首,假如丞相准允自己引精兵五千,兵出子午谷,给他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能出其不意奇袭长安,揍得他屁滚尿流,大败夏侯楙。那时咸阳以西便唾手可得,蜀军便可剑指洛阳,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孔明为何不受“兵出子午谷”?

但是孔明摇摇扇子否决了魏延的提议,似乎天机不可泄露。无疑,看起漫不经心,实际孔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孔明说:“这并不是万全之计,且不说兵出子午谷地势险要难以行军,而且你认为魏国没人?司马懿他们是吃素的么?假如有人建议在山谷中设计埋伏截杀,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到时候损失的可不仅仅是你的身家性命,还有我五千将士的身家性命,更要命的是会大伤北伐将士的士气,不靠谱!”

魏延不爽了:“那丞相你从大路进军,他们肯定也会尽出关中的将士,在大路上严阵以待和我们对抗,势均力敌,那肯定会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与消耗战,何时才能得中原之地啊?!也不见得有什么便宜可捡啊!”
孔明为何不受“兵出子午谷”?

孔明此时自信道:“我兵出陇右走的那是平坦大路,只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凭着我的谋略与我蜀汉将士的勇猛,何愁不胜,一统中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魏延听后只得惺惺作罢,后孔明北伐屡遇挫折时候,魏延又多次提及,亮均不受。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接受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策呢?从地图看这确实是奇谋啊?

孔明为何不受“兵出子午谷”?

首先,用孔明的话回答。

1.兵出子午谷的行军地势险要,中途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使军队葬身深渊,即使侥幸通过也必定会遇到各种山碍导致军队无法按期到达指定位置发起奇袭。

2.魏大都督司马懿有经天纬地之才,比狐狸还精,必定会想到这个计策,只要在沿途设伏,凭借险要地势,必定会全军覆没。

3.一旦失败,会大伤蜀军锐气,不符合孔明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风格,胜算太小,不划算。

其次,按照我来分析,更加深层原因如下。

1.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策不过才过几百年,按照古时候军队行军打仗效仿古人战略的习惯,司马懿这条狐狸在情景再现之时,不可能不考虑这个可能。而且事实证明司马懿自己也说了假如是他会这么做,那么说明他最起码有所提防,就算他不会在魏延绕道子午谷时设伏,就凭着司马懿以闪电战击败上庸孟达的事例来看,司马懿反应迅速,稍微闻到点味道肯定会派兵在子午谷沿途拦截魏延,再不济时间来不及也会派兵支援长安,不至于让夏侯楙插标卖首。

2.孔明26岁就作《隆中对》做出三分天下的伟大战略,其中他就做了两路进攻曹操的战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雄才大略,显然比“兵出子午谷”要大气很多,更加具有胜算。所以以孔明“卧龙”之才,不可能不想不到这个三军尽知的计策,只是孔明多方权衡分析胜算太小罢了。

3.孔明从魏延降时便看出了魏延脑后的反骨,所以,对于内心心存嫌隙之人的计策,自然没有那么在意,这是人的天性。
孔明为何不受“兵出子午谷”?

4.诸葛亮是个谨慎,稳扎稳打,不愿冒险做毫无胜算之事的人,不可能会押宝在这种犹如刮乐透般的计策中,万一失败,对大局十分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