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幼兒園時期必經的1次叛逆期,家長這樣應對才正確

“老師,孩子在幼兒園挺乖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回到家就開始調皮、胡鬧,不是亂扔東西,就是一直看電視,不讓看就大喊大叫。根本就沒法管,真是你說你的,他繼續“幹自己的壞事”。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孩子變得不聽話了?總是和你唱反調?看了上述的困擾,是不是讓身為家長的你也感同身受了呢?實質上這只是孩子在幼兒園時期所必經的一次叛逆期而已……

孩子在成長曆程中總共要經歷三次叛逆期,而第一次就是在幼兒園時期(2-6歲),“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警惕,孩子幼兒園時期必經的1次叛逆期,家長這樣應對才正確

警惕,孩子幼兒園時期必經的1次叛逆期,家長這樣應對才正確

一 、叛逆期的行為

其實幼兒時期的叛逆行為並不複雜,主要的表現就是不聽話,一般就是你說你的,他做他的,而且這一階段的孩子喜歡說“不”,每天都在“你讓他往東,但他非要往西”的狀態,和家長唱反調才行。而也有的孩子會出現暴力行為,當你制止他做一件事,或拿走他手中的玩具時,他就會肢體反抗,甚至拳打腳踢。

警惕,孩子幼兒園時期必經的1次叛逆期,家長這樣應對才正確

二 、 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期?

孩子處於叛逆期,你會怎麼辦?是棍棒加以強行制止,還是無休止的跟在孩子身後嘮叨?其實想讓孩子快速度過叛逆期很簡單,就是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 過於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嘗試在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感受,他們是在通過觀察然後用並不系統化的語言去表達,其實這是孩子在學習的一個過程。他們渴望表達自己,不情願受父母“擺佈”。

  • 家長這樣應對

1、轉變說話語氣,由命令變請求

跟叛逆期的孩子交流,語氣上要非常注意,同樣的事情,如果轉變語氣表述的話,效果會完全不一樣。

比如,當你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時,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因為孩子聽到命令後可能會消極反抗,這時,我們就要變命令為請求。“可以幫我去做一件事嗎?”“哇,這裡這麼亂,可以幫我一起收拾起來嗎?”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非常樂意幫助人的,當他聽見你的請求後,就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你。

2、制定規則,減少囉嗦和廢話

當我們看到孩子不聽話時就容易囉嗦個不停,實質上,囉嗦只是無用功。

我們可以在做事前跟孩子協定好規則,當孩子不按規則辦時,我們也不嘮叨,就由他去,等他嚐到不守規則的後果時,

自然就會改正。

譬如,有的孩子吃飯愛玩玩具或看電視,我們可以跟孩子飯前制定規則,到時間就定時收碗筷,如果誰吃的不認真,磨蹭墨跡,飯就沒了,只能捱餓。當孩子真的看到由於自己吃得磨蹭而飯被端走時,下次就會修正自己的的行為,比嘮叨一百遍絕對有效!我們也不要擔心會把孩子餓壞,因為孩子餓了就會主動進餐。

警惕,孩子幼兒園時期必經的1次叛逆期,家長這樣應對才正確

  • 不要忽視孩子的單向思維

第一叛逆期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比較單一,統稱為“單向思維”。他們想事情不會想得太複雜,腦袋也不太會轉彎,想到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大多時候容易和家長的觀點相悖。遇到孩子這種不能逆轉的想法,家長一定要學會冷靜處理。不要著急去和孩子理論,靜觀其變最好。

  • 家長這樣應對

1 、玩個小心機,主動讓孩子選擇

“你馬上去洗手”、“你最好現在就去。”當我們想讓孩子去做某事時,往往會這麼說,但是效果呢?不容樂觀。

減少命令式的語言,給孩子出一道選擇題。

“你是想先收拾呢?還是想先吃飯呢?”在這樣的選擇裡,孩子只能二選一,而無論他選哪個,都是我們想要讓他去做的事。從另一方面來看,孩子也會感到被尊重,因為供他選擇總比直接命令更好。

2、少較真,多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跟孩子較真,其實是一件勞心又傷身的事,試想,正處於情緒中的孩子,怎能聽得進去你所講的道理呢,相反只會讓你越講心理越火大。因此當孩子不聽話或者是犯倔時,不妨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

家長要嘗試著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跟孩子展開聊天,將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實現的想法給轉移了。

注意力轉移法,家長要學會靈活運用。當孩子正在鬧情緒的時候,轉移注意力所產生的效果不太理想時,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暫時給自己一個尋找方法的間隙,同時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強的心理。

3 、給孩子緩衝的時間

當我們不想讓孩子繼續某件事時,往往會立即打斷他,在身處叛逆期的孩子看來,這樣不會讓他妥協,甚至讓他更加惱火。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當我們想讓他結束某件事時,可以這麼說:時間不早了,在玩五分鐘我們就要睡覺哦。孩子聽到後,就會有一段反應的時間,就不會特別抗拒了。

警惕,孩子幼兒園時期必經的1次叛逆期,家長這樣應對才正確

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這個過程中,父母自身的成長至關重要。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次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作為家長無需過分的焦慮,只需要放下慣有權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