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是為了什麼?

平生守硯21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是陳忠康老師寫的。

他說,“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


"臨帖"易得前人筆意。

趙孟頫說:"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我覺得這段話說的特別好,有些人認為臨摹沒有什麼意義,其實不然的,臨帖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你只有吸取前人的精華,知道他們的書法特點,你才有更多創新的可能。但是臨帖並非漫無目的的整篇謄抄,這樣沒有任何作用,臨帖應該仔細觀看字體的優點,然後再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在學習書法的時候,首先要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體、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其次要學會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去掉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習慣,二是從頭學會書法藝術所要求的法則和技巧。


想要完成這兩種情況,其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臨習前人優秀的碑帖法書。這種方式其實與學音樂一樣一樣的,不論學什麼樂器,開始總要練一些高明的樂譜,拿這些樂譜來練習各種技法,培養自己好的習慣,練得熟了,自己演奏起來就會有新的創造了。


人們常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臨帖,不是為了臨摹而臨,而是需要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賢的一書寫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不失掉我國書法的傳統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創新的堅實基礎,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啟功老人家說的!你看人家老先生說的多好,想必是臨帖上百萬了吧。


根基打的穩,建設起來,才更牢固嘛!



東家APP

歷代書法家們的實踐經驗證明,臨帖,是學習書法過程中,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強化基本功技法能力,還是不斷提高書藝水平,臨帖,是貫穿於整個書法訓練始終的,可以說,臨帖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門檻。

臨帖,實際上是模仿秀,與美術素描、繪畫寫生技藝原理是一樣的,主要用以練習書法基本功,通過讀帖、臨帖,達到悟法辯法、取法用法之目的。藉此改變自己以往的不良書寫習慣,實現寫一手漂亮字的願望。



常見的臨帖方式有,摹寫法、臨寫法兩大類,其功能、用途和適用範圍,以及解決技術問題的重點各有不同,例如:

摹寫法,屬於一種高仿技法。按具體操作方式不同,分為雙勾法、單勾法、描寫法等,重點力求形似,越像越好,此方法叫實臨,多用於初始入門訓練階段熟練筆法、筆畫、字法,是訓練質量與效果的保障措施。

例如,單勾法,主要用於瞭解筆勢來龍去脈,藉以熟練字形,加深對字法特點的印象,為下一步作臨寫奠定基礎。如圖:



臨寫法,具體操作方法有: 對臨法、意臨法、背臨法等。相當於繪畫寫生,重點以抓住主要特徵為原則,如節奏感、韻律感、力度感等,突出表現神采與韻味。多用於訓練中後期,為從臨帖向創作過渡而採取的技術措施,藉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書藝水平。

臨寫法操作形式,主要是照著字帖寫,顯然,比摹寫法更加自由、寬鬆,可以附加自己的動機,把像的概念進行層次化。比如: 對臨法,多以形似為主,重點是結體特點與字形姿態。意臨法,多以神似為主,並且帶有明確的創作意圖,側重於取其字體風貌特徵,或主要取其筆法精要。背臨法,實際上是默寫,主要藉以檢驗對字帖的熟悉程度,是一種輔助記憶方法。如圖:



總之,不管用哪種臨摹方法,都是想盡可能的接近原帖風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像。但是,寫得像並不是最終目的(況且超越不了人家),而是通過苛求形像、神似這個過程,揣摩原作精神實質,瞭解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法是怎樣的,從中獲取精髓、找到密鑰,為日後創作積蓄素材、儲備能量。如果即能入帖,又能出帖,符合法度,寫出個性,這才是臨帖的真正意義所在。

所以,只要是想練好書法,就得堅持臨帖,別無選擇。除非你捨不得弄掉已經習慣了許多年的“公文體”,不想在書法這條道上花費工夫,純粹自娛自樂寫著玩兒,毫無所求。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不過看你的字學到歐體,或者說田體。筆法上還可以,對錯參半,結構差了很多。

OK,在這裡我不討論學田是對錯。就隨便說說這個問題,都是大白話。

就從你練字開始說,為何臨帖。

來個假設你想一想。

給你一個毛筆,不給你帖,你會寫字嗎?寫出來好看嗎?或者說比帖上的字更好看嗎?我相信肯定不會,世界上沒有這種天才,還沒學會12345就能做加減乘除法的。

如果帖裡的字好,你也想變得那麼好,就只能照著他學。別無二法。

以你現在的水平,給你一個陌生字,你是不是能把他寫好呢。肯定不會,因為你連照著寫還寫不好,怎麼可能去自己造呢。

臨帖一是學筆法,就是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怎麼寫出來的筆畫更像帖,更好看。

你的筆法有了一定基礎,我不說你學多久,反正很久前我初學一個月的時候,是這樣的水平。

第二是學結字,就是結構,剛才的問題,給你一個陌生字,如何把它寫好,寫的不難看。明明沒學過,怎麼去寫好。這是通過長期臨帖總結出來的經驗和規律。讓你的經驗足以處理任何陌生字,而不是離開了帖就不會寫。

這就和做人一樣,人一生完面對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坐火車坐飛機,第一次自己去辦業務,第一次做一個策劃案。難道天生就會買票嗎就會去找到座位嗎會自己策劃一個活動嗎,我相信,要麼你是看別人做,自己學,要麼你是向有經驗的人問。

臨帖亦如此,你不會,你又需要去做這件事,只能學咯,字帖才是老師,師傅只是輔助你去學習字帖。

當然你可以不臨帖,不過同樣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為什麼不學點好的東西?

如果你不臨帖也辛苦學幾年,寫出來的東西被臨帖的小朋友貶低。你是滋味嗎?

你不服去問專業的人,專業的人更重視帖,他會告訴你,你幾年的努力還不如一個小孩子正規。

這不是笑話

這是發生過的事

而且書法人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事。

因為你問得問題,所以我不敢講專業理論技法。

只能說說大白話,讓你們知道臨帖的何用,至於臨帖的必要性,那沒幾千字說不完,反正答案就三個字,很重要。

純手打,喜歡可以私信,本人免費分享教學視頻
不臨帖的各位,可以把你寫的,和這個十歲孩子寫的圖片一起給一個你認為能做你老師的人。讓他評判誰的更好。


我是杅舟

臨帖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將字帖置於案前,觀察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臨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筆意,但對把握字的結構位置不足。

  1. 臨的次數越多、臨的範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臨帖需眼到手到、眼準手巧,眼裡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
  2. 臨帖的境界可分為三個層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後兩個層次是當前認識比較模糊的地方;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勢必影響到以後的創作水平。
  3. 臨帖是為了學習古人書法中用筆的方法,通過臨帖去學習,去體會!
  4. 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或別的法書為榜樣,來對照著摹仿、練習,它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表現其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藝術也是這樣。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體、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其次要學會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常聽人說某人的字寫得漂亮,某人的字寫得寒磣,漂亮與寒磣,其根本區別不就在所寫的字合不合書 法的法則,寫字的人有沒有相應的技巧嗎?
學習寫字是一門藝術,臨帖是初學者必經之路,如果沒有臨帖就不會寫出傳統的書法氣息,也不會領會到書法的真諦!

今曰書法

總得來說,臨帖有三個目的,保存先賢作品、學習書法技法、為寫出自我打基礎。



一、保存先賢作品。這是我國古代的書法初創之初,並不是一個人創造了我國的漢字書法藝術與文化,可能是由許多的智者集體智慧的創造成果。之所以會有一人發明創造的傳說,一般認為是集先賢菁華的大智慧者,就是集大成者。這裡面就有彙集的方法,也就是描摹。所以說,我國的漢字之所以形成一套豐富完整的文字藝術系統,最大功勞之一就是得益於描摹臨帖的技能,這種技能在沒有方面複印件和照相機和印刷術以前,就一直在使用,包括象齊白石,青年時代學習繪畫,都採用過這種描摹對臨技法,為自己保留學習資料。



二、學習書法技法。對於初學來說,由於對書法沒有任何的基礎,如何將經典書法技法精準的變為自己的技能,唯一的方法就是臨帖。通過描摹初步瞭解並掌握書法的點畫造型和表現技法手段。恐怕這是最優秀的學習漢字準確造型的的方法。對於初學來說,沒有任何的學習書法的技巧,讀帖和對臨也無法使得自己做到準確掌握單字的點畫位置,反覆描摹,卻非常有利於我們初步掌握書法的技法,“摹書易得位置”。有了這樣的基礎,在結合臨帖、讀帖和臨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好相對容易掌握書法的基本技法和部分單字的書寫技能。



三、有了臨帖能力和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單字,就可以逐步進入書法習作或創作的階段了,也為我們打開書法的大門奠定了相對堅實的基礎。對於現代人學習書法來說,這就是通過大量刻苦的臨帖根本目的,也是為什麼臨帖的最終目的。當然,在所有的創作過程,臨帖,也不能放棄。



翰墨書道

臨帖,就是踩在別人見識、功底的臺階上爬行。

功力不足,掉下去。

功力足(技術足),失去自我變成別人。

思考足,尋找到自我。

去技足,達到自由。

臨帖。

最低學筆畫,包括筆畫書寫、變化、筆畫細分類(以下同)。(形)。

其次學單字結體(含筆畫組合,單字造型)(形)。

其次學筆法(無形):如:藏露(鋒)、中側偏(鋒)、提按、重輕、急緩、折轉頓逆筆、等。

其次讀墨:潤枯、濃淡、立體感。

其次讀臂腕指法。(無形)。臂(戰略)腕(戰術)指(細節),今人精微細節沒有王羲之寸方靈動,是失傳了指法。王是三指握筆。

今人僅用“腕法”這種大老粗去習貼蘭亭集序,效果可見,不管名人多牛。

其次學字群技(有形無形之間)。就是辯證法,

對立:方圓、主次、正斜、大小、粗細、虛實、直曲、迎讓等。

統一:配合、呼應、協調、整體氣息貫通.。

其次學章法(佈局等,有格式)。

其次學個性化。臨帖時,習異是研究碑帖字差異、不同。與前人、同時代的大眾有何差異、誇張、變形。

其次研究譜系。看看帖字從哪些淵源演變過來。(有形無形之間)

其次讀勢(整體造型,豪放、婉約;正規、奇異;厚重、靈動等)。(有形無形之間)

其次讀意(帖子的背後的情感思想)。(無形)

其次讀“形意是否合一”、人書是否合一。(無形)

其次,認識到能否形成自己的體系與風格。尋找自我。(無形)


urna風之度0

個人認為,臨帖的目的有這麼幾個!

第一,筆法,大量的臨帖,能夠掌握古人的用筆方法,也就是粗細,折筆,方圓,垂露,懸針等筆畫是怎麼寫出來的!通過細緻的臨帖,來實現對毛筆筆性的掌握!




第二,對單字結構的掌握,通過仔細觀察臨帖,掌握古人對單子結構的處理方法!疏密,錡側,俯仰等等,這樣掌握了方法才能為自己所用

第三,章法,對古帖的分析,得出古帖的章法,比如行氣,行與行之間關係,大小,粗細等的把握



臨帖最主要要得到的就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我是喜歡書法和吉他的墨寶,謝謝


墨寶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其實啟功先生對臨帖的目的有過明確的說明:臨帖是為了吸收寫字的方法。

有的人總問,自己臨帖為什麼總臨不像原帖。啟功先生說,臨學範本,不是為和它完全一樣,不是要寫成原帖的複印本,而是以範本為譜子,練熟自己手上的技巧。

臨帖臨到相似就行,要通過臨帖學會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

啟功先生甚至開玩笑說,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都不能太像,否則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有趣。

啟功臨王羲之四月廿三日帖


千年蘭亭

您好,我是筆墨長情。最近也有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來說一說我的看法。

我目前主要學習的是硬筆,毛筆寫的非常少,所以從硬筆臨帖的角度說一說臨帖。我們想要練字,須從臨帖開始;我們想要學習一種新的字體,須從臨帖開始…但凡是說學習書法,不管是硬筆還是毛筆,都是從臨帖開始。那麼我們臨帖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能學到什麼?

如果沒有基礎,我們可以通過臨帖來學習基本的筆法知識,也就是取法。但取法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學會讀帖。而我們通常說的臨帖是指一個過程,包括讀帖、臨寫、臨寫後的對比分析。

通過讀帖我們可以掌握字帖裡的一些筆法知識、結構搭配、以及通過怎樣運筆實現…這是我們讀帖說要思考的問題。而且我們還要刻意去培養自己這方面的思維,沒有讀帖的臨寫可謂之抄寫,而讀帖則會讓我們更快地瞭解和掌握字帖的精髓。

其次是臨寫,這個可以說是在鍛鍊我們手上的功夫,也就是控筆能力,但讀帖的水平限制了臨寫的高度。先說說控筆能力,有的人一支中性筆就能寫出毛筆的感覺,篆隸真行草樣樣都行,這種人無疑就有著超強的控筆能力,想粗就粗、想細就細,簡直如神來之筆。再看看我們剛開始練字的時候,別說粗細了,連普通的橫豎都畫不直,手還抖成帕金森,這就是控筆能力不強,而且有時候明明知道這個筆畫是要怎麼運筆寫出來,可手就是不聽話。而臨寫就是在不斷強化這方面的能力,寫一遍又一遍,就是要讓肌肉形成一種記憶。

最後再說一說臨寫後的對比分析:臨寫一個字,感覺差點啥,但又不知道差在哪?這種情況就尤其需要加強這方面的鍛鍊,找到自己差的那一部分然後下次書寫的時候爭取改正,每改正一處,我們的控筆能力就加強一分。比如橫豎一直寫不平、不直,明明知道還是寫不直,這說明手上的肌肉還沒形成一種記憶,那就必須得多寫、多練;一旦橫寫平了、豎寫直了,也表明控筆能力得到加強了。倘若我們都看不出來哪裡沒寫好,又怎麼談提高呢?

最後總結一些,為什麼要臨帖?就是為了鍛鍊讀帖的能力、控筆的能力,還有對比分析的能力,而某一種字體反而是其次的。因為如果我們掌握了讀帖、控筆、對比分析的能力,學習一種新的字體簡直是太容易了。


筆墨長情

書法是一個極講傳承的藝術,沒有聽說過誰不臨帖可以把字寫好的,說得通俗點,學書法必須臨帖。



臨帖是使個人書寫習慣遂步藝術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即是由自已的書寫個性向書法共性轉變的過程。臨帖是一個向經典學習的過程,學書法必須先要入帖,學古人的筆法、結字、謀篇,久而久之,將古人的寫字習慣由偶然變成必須最後成自然,這時自己才有出帖的可能,只有先入後才可能出,創新必須有傳統作為基石,不然休談個性。歷史上沒有誰不臨帖靠自己關在家裡廢寢忘食可以把字寫好的,書法必須有傳承的過程,只有在傳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繼承和創新,所以,學書法先要做到忘我,要忘我必須要臨帖。臨帖是一輩子的事,學書法從臨帖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